丁景芝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可謂迅速,尤其是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用戶對互聯網醫療的需求逐漸轉為剛性。據統計,中國移動醫療用戶規模也在不斷上漲,2020年用戶規模預計達到6.35億元,近半數的國人都在使用移動終端進行醫療問診及買藥。據艾媒咨詢數據,整體移動醫療市場規模也從2019年321.4億元上升到2020年的520.8億元左右。
2020年之前互聯網藥品零售還在受醫保掣肘,而2020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費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網售藥品醫保支付問題取得了一定進展。2020年11月,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提出指導意見》更是明確了“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各項推進辦法,使得線上醫療納入醫保支付邁入實操階段。
無論是互聯網在線診療還是藥品電商在2020年都迎來政策與市場需求的雙重利好。隨著“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政策的落地,在線問診、在線購藥、醫保線上支付等就醫環節得到打通,互聯網醫+藥的閉環趨于完整。
互聯網醫療的火熱,催生了在資本市場的諸多機會。2020年10月,叮當快藥完成10億元B+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泰康人壽、龍門基金等;深耕尋醫問診的思路迪診斷2020年獲單筆15億元融資。而京東健康(6618.HK)這一醫藥零售電商巨無霸則在2020年成功港交所上市,發行價70.58港元,募集資金凈額約265億港元。
資本市場的活躍,也令不少投資人看到希望,紛紛涌入這一市場,不過,互聯網醫療究竟哪個賽道是其中的香餑餑?諸多玩家爭先進入該市場,競爭態勢究竟如何?
互聯網醫療主要包括醫藥電商、尋醫診療、健康保健、醫療信息化、醫療綜合服務等5個細分板塊。醫藥電商的主要參與主體包括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叮當快藥及各大藥房的線上端口等,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不過目前主要的流量還是集中在阿里及京東等頭部企業,而叮當快藥能夠解決時效性的問題,也被資本熱捧。
醫藥電商的蓬勃發展原因主要是政策的逐漸明朗,2019年底的新藥品法放開B2C處方藥市場,互聯網+醫保政策的預期落地,以及線上購買藥品消費習慣的養成,即時配送網絡的成熟等都使得醫藥電商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2020年港股最大IPO就是12月上市的京東健康,據招股說明書,從2019年收入角度來看,京東健康是國內最大的在線醫療健康平臺,2017-2020上半年的總營收為55.53億元、81.69億元、108.42億元、87.77億元;2017-2020上半年經調整的期間盈利分別為2.09億元、2.48億元、3.44億元和3.71億元。
2020上半年藥品自營銷售額為76.93億元,占總體營收的87.6%。看來,公司的主要營收都來源于藥品銷售。
與之相比,阿里健康在經過持續虧損6年后,才在2020年中期報告中首次實現盈利。據2020年中報,阿里健康實現總營收71.62億元,同比增長74%,毛利率26%。調整前凈利潤2.79億元,經調整后凈利潤4.36億元,同比暴增286.4%。
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已經在線上零售藥房領域打造出其領先地位、規模效應及用戶習慣。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難有其他平臺公司超越京東健康及阿里健康。對這兩家巨頭而言,吸引用戶并留住用戶至關重要,通過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式包括性價比、可選擇權還有及時有效的在線診療服務等可以有效實現用戶留存。
如果想在該領域切分出一定市場,只能類似叮當快藥這樣切分出用戶未被滿足的需求,叮當快藥只依靠時效快這一點就在用戶的心智模式中又切分出了一片藍海。

在線診療業務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都在做,但主要目標還是為藥品零售業務提供服務,而目前上市的在線診療企業有平安好醫生(1833.HK),另外還有丁香園、好大夫在線、微醫、妙手醫生、春雨醫生等。這些企業目前都估值不菲,例如微醫最新估值達422億元;妙手醫生估值超90億元;春雨醫生2020年獲兩輪融資。
平安好醫生以醫療服務為主,主要為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不過,其在資本市場表現堪憂,股價自2020年8月就開始下跌,從最高的135元,下跌到當前的87.3元,回調35%。從業績來看,2017-2020上半年的總營收為18.68億元、33.38億元、50.68億元、27.47億元,而其同期凈利潤則分別為-10.02億元、-9.12億元、-7.34億元、-2.14億元。營收雖逐年增長,但是多年以來都處于巨額虧損狀態,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也一直為負。
其實在線診療服務的周轉較商品銷售低,目前該市場的生態還并不成熟。不過平安好醫生背靠平安集團這棵大樹,主要為集團公司扮演流量入口與線上醫療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與集團主業戰略協同效應明顯。
雖然平安好醫生標榜自身主要從事在線診療服務,不過公司健康商城業務收入占其營收的55%,而在線醫療業務營收僅占25%。
在線診療市場雖然滲透率提升,用戶消費習慣養成,但目前大多數的互聯網診療企業仍采用的是通過低價獲取用戶,這樣砸錢培養來的用戶習慣本身就是不穩固的,互聯網診療企業的盈利周期太長,運營壓力也很大,因此只能通過不斷融資來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早日跳出盈利難的怪圈。
因此,純粹做在線診療是很難的,畢竟客單價不高,盈利的大頭還是在藥品上,只能建立醫療生態,輔以藥品、健康管理等服務,來進行變現。
2020年12月30日,平安好醫生宣布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合作建設互聯網醫院,僅2019年平安好醫生就與50余家醫院合作共建互聯網醫院;截至2020年3月,微醫已擁有12家實體醫療機構和22家互聯網醫院。
我國互聯網醫院的數量在2020年激增,2020年2月之前,北京只有6家公立醫院有互聯網診療資格,經過疫情需求的拉動,這一數字發展到60多家。
各大醫院都在爭相開通互聯網醫院,平臺型互聯網醫院反而處于劣勢,畢竟在醫療資源方面和患者導流方面,大醫院有先天優勢。安信證券研報指出,從覆蓋場景來看,醫院主導型互聯網醫院覆蓋的醫療服務場景更為寬泛,而且天然具備線上和線下的醫療服務完整閉環。
互聯網醫院未來大概率會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服務范圍主要是診療,與互聯網醫院的“輕問診”將會有所區別。也就是,實體醫院的實力越強,則在線上診療方面的競爭實力也越大,在線診療從流量的競爭逐漸轉變為醫療實力的競爭、醫生資源的競爭。因此,平臺型企業在公立醫院進駐的診療領域也產生極大的危機感,通過與公立醫院合作建設互聯網醫院,發展自身的專科實力來提升平臺的競爭力。例如太保成立的互聯網醫院針對乳腺科,而平安好醫生的專業科目是眼科。
在這些互聯網醫療玩家中,主要以互聯網巨頭、保險巨頭、大資本為主,資金+ 產業+ 流量的賦能才能讓互聯網醫療企業走的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