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

摘要:目的:探討宮頸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直腸炎的護理措施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宮頸癌患者7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患者人數均為3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比較這兩種方法對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經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與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數據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且,兩組宮頸癌患者的護理有效率差異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以宮頸癌患者的病癥特點為依據,結合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病原因,制定并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提高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令患者的身體狀況盡快改善,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宮頸癌;放射性直腸炎;護理措施
引言:隨著近些年我國宮頸癌患者人數的不斷增多,使該類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
成為各大醫院關注的焦點。而放射療法作為宮頸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具有效果顯著的優勢,深受醫務工作者的一致好評。但該種治療手段在使用過程中,極容易因過量照射直腸而導致放射性直腸炎的情況發生,使患者的身體狀況顯著下降,令患者的治療體驗也受到較大的影響。本文詳細探討了宮頸癌放療后并發放射性直腸炎的護理措施及應用效果,以此為增強宮頸癌患者的放療水平提供信息參考,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的開始時間為2020年1月,結束時間為2020年12月,選取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療的宮頸癌患者70例,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在對照組35例患者中,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為72歲和46歲,平均年齡為(59.5±1.2)歲。在觀察組35例患者中,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為71歲和45歲,平均年齡為(58.9±1.3)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均無任何明顯的差異(P>0.05),可以用于對比研究。本次實驗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均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為了使臨床工作順利有序進行,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結合患者自身的文化接受程度,將宮頸癌和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全面詳細的告知給患者,以此提升宮頸癌患者的相關認知水平,增強患者對放射治療的自信心和配合度,進一步降低放射性直腸炎的發生概率,令患者的身體狀況盡快好轉[1]。
醫護人員還應根據宮頸癌患者的情緒狀態,通過講解成功案例、轉移注意力與聯合家屬等方法,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疏導,使其情緒狀態變得更加穩定,確保各項臨床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醫護人員參考宮頸癌患者的口味偏好,結合該種病癥的飲食特點,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以此指導患者增加高熱量、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入量,使患者的身體素質顯著改善,令患者的康復進度得以加快。
宮頸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后出現放射性直腸炎,主要是由于過量照射直腸所致。經研究發現,當直腸放射劑量在50Gy時,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相對較少。該數值一旦超過60Gy,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會出現大幅度的增長。所以,在放射治療時嚴格控制直腸放射量,有助于降低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使患者免受額外的疼痛折磨,令患者的治療體驗得到較好的改善。而且,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通過對宮頸癌患者的體位姿勢進行科學指導與固定處理,也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的直腸照射量,讓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顯著降低[2]。
在宮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后,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體征參數,防止意外事件的出現。一旦發現患者存在放射性直腸炎的情況,應根據患者的并發癥程度,指導患者口服適宜劑量的思密達藥物,使患者的病癥問題得到盡快緩解。并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橡皮粉和生理鹽水按照1:1:1:4的比例,配置成灌腸液,對宮頸癌并發放射性直腸炎患者進行灌腸操作,使患者的病癥程度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灌腸操作的頻率控制在每晚1次即可[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主要以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和護理有效率作為指標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實驗研究中,兩組宮頸癌患者的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20.0進行專業分析。并以(%)標識效果,經X2檢驗后,以(P<0.05)標識數據之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從表1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宮頸癌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94.28%(33/35)。而對照組宮頸癌并發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80.00%(28/35)。經對比可得,兩組數據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宮頸癌患者的放射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通過心理疏導、健康宣教、飲食干預、控制直腸放射劑量、體位指導、藥物干預和灌腸操作等一系列護理措施,可以使患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護理服務。同時對放射性直腸炎病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使宮頸癌患者的治療體驗得到顯著改善,促進患者身體狀況的盡快好轉。
從本次實驗中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94.28%),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為(2.85%)。而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為(80.00%),放射性直腸炎發生率為(11.43%)。經對比可得,兩組數據之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宮頸癌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在預防放射性直腸炎和提高護理有效率方面效果顯著,令宮頸癌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較好的改善,值得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蔡美琴.護理干預對腫瘤合并放射性肺炎患者預后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20:1611-1612.
[2]張江梅,陳雪峰,吳雪萍.穴位埋針早期干預對宮頸癌急性放射性直腸炎的防治效果[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311-312.
[3]方迎紅.臨床護理路徑在宮頸癌放療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觀察[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198-198.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 重慶 4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