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肖萍


在我們不曾留心的地方,好人好事常有發生。這些暖心治愈的故事放在一起,就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樣子。
“趙書記,麻煩你幫我把這個2000元捐給姑蘇區紅十字會。”2月18日一大早,吳門橋街道南環第三社區黨委書記趙雪江收到了來自熱心居民何梅捐助的“愛心紅包”。趙雪江說,每年過完年第一個工作日,何梅都會向姑蘇區紅十字會和蘇州市慈善總會捐款,這也意味著她的公益新旅程又開啟了。
公益不止,甘之如飴
新年上班第一天,很多人還在為調整作息時間而苦惱,而住在南環新村的何梅已經興致盎然地投入到愛心公益中。她這天會忙一整天,除了到社區送愛心款,還要將募集來的圖書送到工業園區善城公益慈善機構去,之后去蘇州市慈善總會獻愛心。最后去火車站做志愿服務。
說到這些愛心書籍,原本社區活動室的長條桌上,整整齊齊地堆放著很多摞圖書,以及兩大箱學習用品。看書名就知道是青少年讀物。每一摞書上面還夾著一張四方的小紙條,寫著圖書的數量,加起來共1236本。這些圖書是何梅年前從好心人那里募集來的圖書。何梅將書進行細心地清點、分類、捆扎。她說,每一本好書,都是一個希望,可以指引孩子走出孤獨、走出貧困、走向未來、走向美好的新生活。“這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情,也是我的一個心愿。”春節期間,何梅和丈夫、女兒都商量好了,要定向捐助2萬元,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支持偏遠山區孩子的百所圖書室的建造。
何梅助人為樂的故事遠不止于此。一件件加起來,她的公益之路早已十分漫長。事實上,30年前,1989年的春節,當何梅向閑置的餅干盒內放入第一枚硬幣開始,她的公益之行便啟程了。何梅家境并不寬裕,自己是普通的退休工人,丈夫退休前也是工薪族,但她特別有愛心。2016年,她加入蘇州市志愿者總會,并相繼加入義工網、小紅帽等團隊做志愿者,去福利院、敬老院、醫院、火車站等地參加志愿服務。她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錢捐獻給姑蘇區紅十字會、蘇州市慈善總會等部門,還經常去護理院看望孤寡高齡老人和兒童福利院的小朋友,為他們送慰問和關愛。
幾年前,何梅和家人吃完年夜飯走出飯店,看到街上的環衛工人還在辛苦忙碌著。當時她就暗自許下承諾:“在我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我要請環衛工人每年都吃一頓年夜飯。”于是,她真的讓這頓“愛心團圓飯”持續了五年。
今年春節期間,何梅沒有在家休息。她奔波在火車站做志愿服務;跟隨“陳霞愛心隊”走進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循化艙進行慰問;在姑蘇區團區委的組織下,與其他志愿者一起走進里河社區參與“青享‘家’節快樂留蘇過大年”活動;她還自發地購買了口罩、消毒液,送給奮戰在一線的公交車司機;和社工一起走進轄區獨居老人家中,檢查燃氣、排查隱患,等等。2月11日,因大年夜志愿者少,所以從早上5點半出門到晚上6點半下班,在別人闔家歡樂的舉杯換盞、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何梅卻還堅守在志愿服務崗位上,雖然吃著盒飯,她心里是十分甜的。
這么多年來,家人被何梅的善舉深深感動著。“她每天五點起床,為我們準備好早餐,七點準時出門做志愿者。生活中遇到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貧困學子、弱勢群體等,她總是二話不說伸出援手,樂于助人早就成為她的一種習慣。”何梅的女兒告訴記者。
慷慨于人,吝嗇于己
在南環第三社區,只要提到何梅,居民們都津津樂道,且佩服之至。“何阿姨真是好人,自己都非常困難,還經常幫助別人。這更加激勵我們行動起來,一同參與社區的志愿服務。”居民們坦言。
何梅穿著十分樸素,不少衣服一穿就是十多年,甚至打上了幾個補丁,只為節省開支。盡管這樣,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姐妹們外出游玩,邀請她一起去,每次她都一一婉拒。省錢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她將大把的時間都投入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上,且一次次地把錢捐贈出去。2019年,何梅的女兒請她出國旅游,又被何梅推了:“我出國旅游的幾千元,可以給高溫天奮戰在一線的環衛工人和其他一些有需要的人送愛心了。”何梅沒有食言,她將這筆旅游的錢,全部用在了公益上。
熟悉何梅的朋友都會勸她,不要把自己累壞了,退休了就好好享受生活吧,她卻總是笑著回答:“我喜歡幫助別人,做這些再累我也開心,至少內心是富足的。”何梅的愛心故事每天都在書寫,年齡并不是問題,有一顆公益的心可以讓人永葆年輕,充滿牛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