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竹

南美國家秘魯西鄰太平洋,沿海有眾多的島嶼,成為海鳥的天堂,這些海島的鳥糞往往厚達幾十米,19世紀秘魯在獨立之初,靠著出售這些天然有機肥,一度成為南美最富裕的國家。
這些臭烘烘的小島曾炙手可熱,為了爭奪鳥糞資源,秘魯、智利、玻利維亞等國與歐洲殖民者之間乃至南美國家之間還爆發過兩次“鳥糞戰爭”。靠山吃山,今天這些海島仍能靠著出口鳥糞和開展旅游業,獲得可觀收入。
乘快艇出海觀鳥如今是秘魯沿海非常受歡迎的特色旅游項目。在欽查群島的一些鳥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鳥可達數百萬之巨,秘魯保持著一項“一天內發現最多種鳥類”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有人在24小時內記錄下遇到的331種鳥!
有密集恐懼癥的人要當心,如此眾多的鳥聚集在一起恐怕會讓你感到窒息。往往是一只鳥飛起就帶動一大片,真正讓人體會到什么叫遮天蔽日,鳥落下的時候又是密不容針,讓人幾乎看不見地面的顏色。
這里的鳥類主要是海鷗、鵜鶘、紅嘴鷗等。如此多的海鳥聚集在這里,為了環境安全,更為了豐沛的食物。這里的亞熱帶氣候和洋流有助于魚類迅速繁衍,為海鳥提供充足的食物。這里的食物不光鳥們獨享,較低位置的一些礁石、海灘也被眾多企鵝和海獅等海洋生物占領,跟海鳥們做鄰居。
按照規定,大多數的鳥島游客只能在船上觀鳥,不能上島打擾鳥類。不過即便沒有禁令,恐怕也沒多少游客有勇氣上島,那遍地的鳥糞足以讓人卻步。
鳥糞曾被稱為白色的“金子”,為挖鳥糞,世界各地的人蜂擁而至。秘魯鳥糞經濟最盛的時候,出售鳥糞帶來的收入占整個國家收入的一大半。彼時國民經濟離不開鳥糞,多數勞動力從事與鳥糞相關的行業,許多賣鳥糞賺來的錢也投到為運輸鳥糞修的公路鐵路以及為保衛鳥島增加的軍費上。
為保護鳥島,自古以來清理鳥糞從不動用機械設備,從島上將裝滿鳥糞的袋子運到船上也都靠人工。
據記載,秘魯沿海有些鳥島早年曾住著印第安土著,后來海鳥越聚越多,受不了鳥糞的“狂轟濫炸”,土著干脆給鳥騰地方,搬離海島去陸地居住了。還有學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加文明的遺跡與鳥的分布幾乎是完全吻合的。安第斯山區常年干旱缺水,而且土壤比較貧瘠,人們推測正是鳥糞支撐了印加的農業生產,養活了眾多人口,才有了印加文明。
印加先民非常注重保護鳥和鳥糞資源,有記載稱,每個部落都分配一個固定的鳥島,只能從自己的島上獲取鳥糞。可以說,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動物保護主義者,為保護鳥還制定了嚴苛的法令,規定凡是殺鳥者或在鳥繁殖期登上鳥島的人均要判死刑!
嚴苛的印加法令帶來更多的鳥糞,也保障了千百年來農業在這片并不算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發展。玉米、辣椒、煙草和馬鈴薯……許多我們熟知的農作物都是從這里培育并走向世界的。
不管是出售有機肥還是開展旅游業,對今天的秘魯人來說,鳥糞依然是金山銀山。他們謹守先輩們的遺訓,始終呵護著鳥島的原始狀態。他們在島上立了這樣的牌子:“這里是鳥的世界,您是鳥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