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佬》是英國暢銷書作家史蒂芬·萊瑟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說講述了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政府之間的沖突,間接導致了一名無辜的亞裔移民阮玉明喪失親人,隨后獨自展開復仇的故事。本文將結合阮玉明自身經歷和相關歷史背景,論述和平主義和該角色的相關性。
【關鍵詞】 《中國佬》;阮玉明;和平主義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9-0006-02
《中國佬》是史蒂芬·萊瑟(Stephen Leather)寫的一篇驚悚小說,于1992年發表并出版,并在2017年改編成電影《英倫對決》,由成龍領銜主演。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移民至英國的越南老兵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在一次愛爾蘭共和軍策劃的恐怖襲擊中失去了妻女,為了找到殺死自己家人的兇手,走上復仇道路的故事。
復仇是小說當中的常用題材,但是這部關于復仇的小說,其獨特之處在于它的故事背景——愛爾蘭共和軍活動最頻繁的20世紀末期,彼時,英國當局與愛爾蘭共和軍的矛盾愈演愈烈,甚至影響到了英國社會的正常運行,因此,《中國佬》這部小說用復仇的題材,從一名亞裔移民的角度出發,揭露了英國當局的冷漠和愛爾蘭人的暴行,給讀者展示了種族主義的危害:在這個故事里,種族主義是導致恐怖襲擊和復仇的原因,同時,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沒有種族主義,殺戮則不會發生。
整篇小說著重描寫了阮玉明的經歷,阮玉明是一個典型的第一代亞裔移民,在異國他鄉靠開中餐館為生,為了家人任勞任怨,但是他英語不好,難以融入當地社會,阮玉明的身份在愛爾蘭人和英國人之間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使小說的敘事變得客觀。他的一生是多災多難的,故事以他的悲劇而起,但他的悲劇遠不止愛爾蘭共和軍制造的恐怖襲擊,此前,他還經歷過死傷無數的戰爭、被祖國拋棄的痛苦和家破人亡的慘劇等等。在這篇小說中,亞裔移民少有正面形象出現,阮玉明雖然是亞裔移民,但他又有自己的特點,他面對不公時選擇了反抗,而不是逆來順受,他的一生幾乎都在和種族主義作斗爭,不管是在戰爭還是復仇行動中都是如此,所以,他才能起到推動故事發展的作用,很不幸的是,他最后還是犧牲了。實際上,他是無辜的,但為何一生顛沛流離?這個問題要從他所屬的種族的歷史背景,結合他自身的經歷來回答。
一、近代越南的亡國
首先,阮玉明是一個越南人,歷史上,越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經濟上又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極少與外界進行交流,埋下了被殖民的隱患[1]。1858年,法國入侵越南并建立起殖民統治,許多越南人被法國人奴役、監視和愚民教育[2],妄想從精神和肉體上摧毀越南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3],由此來鞏固殖民統治。與此同時,中國和朝鮮半島也遭受了被殖民統治的厄運。1860年,清政府和英法兩國簽訂《北京條約》,當中提到:“允許英國人和法國人雇傭中國勞工。”[4]從此,大量中國勞工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開啟了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國移民史。阮玉明的身份和國籍根本不受當地人和當局的重視,被稱為“中國佬”就不足為奇。
在“中國佬”一詞背后,反映的是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東亞人民屈辱的近代史。“中國佬(Chinaman)”一詞,是西方英語國家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移民的蔑稱,該詞在19世紀中葉成為流行詞匯。盡管亞裔移民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經濟貢獻很大,但是西方文藝作品當中,其形象就是懦弱的、貪婪的、猥瑣的和傻里傻氣的“中國佬” [5]。
這些來自中國的勞工努力掙錢,卻被認為是“入侵者”和“搶劫犯”,進而這種思想便衍生為“黃禍論”。為了安撫這些排華情緒和維護自身的統治,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6]等西方國家都出臺了相關法律來遏制中國移民進入本國。小說《中國佬》中所描述的故事就反映了這個社會現實,當局把歧視包括華人在內的亞裔移民變得“習以為常”,而這些國家對于他們的刻板印象是任人宰割、軟弱無能和逆來順受,使他們的境遇更加艱難,時至今日,這種現象依然存在[7]。
二、越南戰爭的沖擊
其次,20世紀的國際形勢直接導致了阮玉明的悲劇,當時美蘇兩國在“冷戰”中相互對峙,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熱戰”不斷,越南戰爭就是一個例子,而這也是他流落他鄉的重要原因。最初,他以為法國殖民者離開越南后,他會有好的生活,可是不久,美軍來了,并引起了另一場戰爭,他開始想尋找一處凈土來安置家人,但無疾而終,他沒意識到他只是國際沖突中一個不起眼的棋子,沒有人會記得他,因此,他這一生的悲劇就此開始。
他本身是無辜的,但是“冷戰”卻給他這一生留下陰影,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全球霸權,不斷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越南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美國前總統林登·約翰遜曾發表演說稱:“許多亞洲的非共產主義國家難以憑自身力量來抵御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的擴張,所以我們必須出手相助,如果我們對越南不管不顧,那么以后就沒有人愿意相信美國的承諾和保護。” 由于美軍殘酷而瘋狂的一次次軍事行動,越南人民在越戰中損失慘重。但是對于當時大多數越南人而言,他們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他們要生存下去,只能“靠山吃山”,成為這場戰爭的一份子,而他們參戰的方式,就是成為雙面間諜,盡管這樣做會失去性命,但是面對高額的報酬,依然有很多人甘愿這么做,阮玉明也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事實上,越南的政治制度屬于越南人民的內政問題,但美國無視越南人民的意愿,進行了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所以,美軍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此外,戰爭結束后產生了大量像阮玉明一樣的難民,在世界各國流浪,給國際社會造成負擔,因為戰爭,他的希望落空了,再加上雙面間諜的經歷,他不得不像其他難民一樣流落他鄉。
三、愿望的破滅
阮玉明出生于越南戰爭期間,這也就決定了他只能依靠戰爭來生活:參加軍隊并學習作戰技能,在戰場上廝殺,而這段經歷對他一生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除了打仗什么都不會,他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所以只能開中餐館維持生活。而他的女兒阮嬌貞,則象征著他為幸福安寧的生活和融入當地社會所做過努力。
阮嬌貞(Nguyen Kieu Trinh)是阮玉明的女兒,在整個故事當中,阮嬌貞和她的母親都是次要角色,但她們在幫助讀者理解小說十分重要,尤其是阮嬌貞,她的意外身亡是推動整個故事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小說中,即使亞裔移民與愛爾蘭人無冤無仇,但也成為了恐怖襲擊的受害者,而英國當局對遇害的亞裔移民態度冷漠,但是當局對此卻是點到即止,甚至對阮玉明要求緝拿真兇的訴求視而不見,直到把他逼上了復仇之路才改變態度,將真兇繩之以法。在小說中有一個細節,她和她的母親被確認死亡時,負責調查的警察卻因為這些遇難者是亞裔,且她們的姓名與當地人不同,就無所顧忌地拿她們的姓名來開玩笑,這就顯示出當局關心的是自己在恐怖襲擊中的損失,但是并不關心少數移民的真實情況,換言之,要不是因為這次恐怖襲擊中遇難者有本地人,當局或許根本不會在意亞裔移民的傷亡情況。
通過分析,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阮玉明的復仇因他女兒的死亡而起,這也反映出亞裔移民的價值觀:對家庭負有責任感,這也沖擊了固有的對亞裔移民的刻板印象。阮玉明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一生當中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家庭,家庭是他生活幸福的根本,尤其是阮嬌貞,阮玉明來到異國他鄉,只為給她更好的生活。只有報仇才能讓他平息痛苦和憤怒,而讀者通過了解他的經歷,也會認識到種族主義的危害,那就是讓更多無辜的人在沒完沒了的殺戮中家破人亡。
四、總結
阮玉明是一個悲劇人物,這奠定了《中國佬》的悲劇基調,但他也是悲情英雄,他經歷過的一切造就了他的獨特性格,他原本想在戰后過上安穩的生活,但是命運對他步步緊逼,所以他選擇了復仇,這關乎他所擁有的一切——生存、命運和家庭,尤其是家庭,這對阮玉明而言是意義非凡的,他為家庭付出了太多,而如今,一切都煙消云散。而他在當地人眼中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中國佬”,當局對他的訴求不聞不問。在他眼中,命運捉弄了他許多次,一忍再忍又一無所獲,最后便忍無可忍,以復仇的方式平息過去的苦難帶來的痛苦,雖然最后因此犧牲,但是他獲得了尊嚴。小說中的愛爾蘭人和英國人也因此認識到,不要對好人逼人太甚,而對于讀者而言,無疑建立起了亞裔移民正面的英雄形象。
總之,作者所建立的阮玉明的形象是值得重視的,《中國佬》的特別之處在于以阮玉明這個亞裔移民為故事主角,并塑造了其正面形象:他是一名有勇有謀、訓練有素、有仇必報的老兵,也是對抗社會不公的義士,這就和以往西方文學作品當中的亞裔移民角色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佬》因此打破了英國文學的傳統,也幫助亞裔移民改變了飽受歧視的負面形象。他代表著那些敢于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政治權利和人權作斗爭的亞裔移民形象,他是一個反種族主義的代表,他的一生都貫穿著這個詞語,他的命運暗示著種族主義終將毀滅,而種族主義者也會自食其果,被擁護和平者沉重反擊。
參考文獻:
[1]潘佩珠.越南亡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36.
[2]蘭強,徐方宇,李華杰.越南概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56.
[3]胡志明.胡志明選集(第二卷)[M].越南河內:越南外文出版社,1962:3.
[4]《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3.
[5]姜智芹.“中國佬”與“金山客”背后的文化沖突和認同[J].華文文學,2008,88:19-26.
[6]Brian Liu.不漏洞拉:你不知道的越南船民史(下)[J].CUP,2018,(09).
作者簡介:
黃志榷,壯族,廣西橫縣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