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科
【摘要】 宋詞是我國民俗的重要文獻之一,它有助于人們探析、觀察我國不同地區的傳統文化。寒食清明節在宋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自從唐宋以來,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世俗娛樂活動逐漸替代了虔誠的宗教信仰,因此進一步豐富了各種節日的娛樂活動。宋代寒食清明詞也成為對傳統文化因子研究的一個重要題材,能夠成為認識宋詞、了解宋代社會環境及文人情懷的一個重要窗口,也能夠將其看成是分析風俗習慣對詞作創作影響的樣本。
【關鍵詞】 宋代;寒食清明詞;民俗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9-0056-02
一、寒食清明詞概括
宋詞中寒食清明詞分布廣泛,《全宋詞》中共有317首寒食清明詞,幾乎出現了在宋代不同時期的詞作品中,數據統計,具有姓氏可考的宋代詞人共包括有1493人,作品與寒食清明有關的有142位,所占比例為9.5%。兩宋時期寒食清明詞創作數量較多的有:北宋仲殊7首、柳永6首、歐陽修6首、蘇軾5首;南宋吳文英13首、劉辰翁11首、張元干11首、吳潛10首、辛棄疾10首、韓淲9首,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寒食清明詞足以可以作為是進行宋詞民俗研究的樣本之一。
二、寒食清明節的民俗活動
(一)掃墓踏青
關于寒食清明節掃墓的起源時間目前還沒有明確,現可確定唐朝初已經存在寒食節掃墓習俗,之后朝廷直接將寒食節掃墓制定為固定內容。自此進一步促進了寒食清明節掃墓風俗的發展。
唐代杜牧《清明》詩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形象地傳達出清明掃墓作為一項民俗已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承載紀念、感恩、緬懷先人意義的清明,是一種民俗節日,更是一種民俗文化。
宋代時期清明掃墓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習俗,例如在劉辰翁的《菩薩蠻·春日山行》中曾經有:“何處不青青。青青是漢塋。長亭芳草路。寒食誰家墓。”詞人在山中行走的時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已添新土的墳冢還有掃墓之人,從而誘發了詞人對于自己祖先以及家鄉的思念之情。謝枋得在《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中有:“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詞人已經連續十五年在外漂泊,無法給自己的祖先掃墓,心中非常遺憾,想到自己是為國效命,不得不安慰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祖先自然也不會責怪。通過以上詞作可以看出,宋代時期廣大民眾對于清明節掃墓非常看重,在當時也成為清明節的固定習俗。
寒食清明節在暮春時期,天氣回暖,春色滿目,在這一美好時節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祭掃結束后,到田野里到山上去踏青,感受春天的美好。踏青則成為清明時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寒食清明詞中也出現了較多清明郊游的描寫。例如歐陽修的《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秋千慵困解羅衣,畫堂雙燕歸。”有青梅有柳葉有鮮花,更是有翩翩起舞的蝴蝶,蕩著秋千的美女,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不愿待在自己家中,更愿意出門去踏青感受這一美景。宋朝時期的踏青,已經逐漸演變成一項重大游玩項目,洪適的《番禺調笑》中有:“寒食,人如織。”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寒食清明節則是人們出門踏青游玩的一個重要節日。
宋代人們踏青中,并不是單純地賞景,還會玩一些小游戲,例如斗草,在當時有“斗草踏青天氣,買花載酒心情”(陳允平《朝中措》),在春天大好時光中走出家門去踏青去斗草,真可謂是人生一大美事。宋代詞人也曾經多次提到斗草游戲,例如“海燕未來人斗草”(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斗草溪根,沙印小蓮步”(吳文英《祝英臺近·春日客龜溪游廢園》);“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晏殊《破陣子·春景》)。足以可見斗草在當時宋代的流行。
另外,蕩秋千也深受宋人的喜愛。蕩秋千活動流行于漢代宮中,盛行于唐朝,尤其是在清明節人們會通過蕩秋千玩樂,發展到北宋時期蕩秋千已經成為民眾共樂的娛樂項目之一。《宋史·禮志》記:“上元結燈樓,寒食設秋千。”說明在宋朝寒食時節要進行蕩秋千游戲。在宋代詞人筆下也出現了很多蕩秋千的描述,例如“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吳文英《風入松》)等等,均可以看出宋代時期蕩秋千的盛行。還有一些詞作更是直接將秋千看成是清明時節代表之一,比如張先《青門引》中的:“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傍晚時分,詞人在院中喝酒,清冷的晚風吹醒了詞人,在模糊的秋千影子中,詞人想到馬上要到清明時節,但是自己不能回到家鄉,誘發孤獨寂寞之情。在這一首詞中將秋千看成是清明的一個標志,由此引發詞人對于家鄉的思念。
宋詞中對于秋千還出現了水上秋千的玩樂方法。張炎《阮郎歸》:“鈿車驕馬錦相連,香塵逐管弦,瞥然飛過水秋千,寒食清明天。”春季清明時節,士女乘坐馬車游玩,在看到水上秋千的時候想到寒食清明節要到了。在宋詞中關于秋千的描繪達到50多首,從這一點看出宋代人們非常喜歡蕩秋千這一活動。
宋代文人在踏青時,也非常向往曲水流觴。即將酒杯放在曲折的小河邊,任其漂流,漂到誰的面前就要喝酒、吟詩作詞,這一活動則成為宋代文人雅士樂事之一。例如辛棄疾的《新荷葉》中有:“曲水流觴,賞心樂事良辰。蘭蕙光風,轉頭天氣還新。”在辛棄疾的眼中,清明時節曲水流觴則是最快樂的一件事。
(二)袚禊插柳
宋代時清明節依舊存在上巳袚禊習俗。袚禊也被稱為是袚或禊,即為清明時節眾人在河邊進行祭祀和洗浴,以能夠將這一年的穢氣清洗干凈。宋朝書生文人對于這一活動也非常熱愛,例如歐陽修《漁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中有:“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袚禊歸來晚。”清明時節在袚禊活動中過于沉醉,連家都忘了回。柳永的《笛家弄》中有:“花發西園,草熏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輕暖清明后。水嬉舟動,禊飲筵開,銀塘似染,金堤如繡。”描繪的是清明袚禊活動的熱鬧場景,猶如在人們眼前呈現了一幅嬉春圖。
插柳也是宋代清明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古人眼中的柳樹具有神奇的作用,和普通林木具有一定差異。部分清明新火選擇的則是柳榆木,在民間傳遞新火的時候也是采用的柳條。柳條可以帶來新火,也具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插柳也成為宋代清明時節習俗之一。其中在戴復古《錦帳春》中提出:“處處逢花,家家插柳。正寒食,清明時候。”由此可見宋代清明節每家都會在家門上插上柳枝,以起到辟邪作用。另外趙孟堅《朝中措·客中感春》中寫道:“明日清明到也,柳條插向誰門。”就算是出門在外的游人也會在清明時節在門上插上柳條,從而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
這一習俗是宋代對唐代清明節風俗的傳承,唐詩中也多有清明節和柳相關內容。馮延巳《鵲踏枝·清明》中:“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描寫了一幅詩情畫意的清明民俗風情。南宋黃孝邁在描繪中則融入了一定的感傷基調:“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湘春月夜·近清明》)。”由此可見唐代時期已經出現了清明插柳風俗,宋元之后清明節插柳已經盛行,人們在清明節游玩回來多在門口插柳以避免疾疫。
(三)禁火食冷
春秋時期已經出現寒食節禁火的風俗,清明節再開啟新火。發展到宋代時期依舊保留了禁火習俗,然而不再是統一活動,但是清明時節煙火依舊被稱為是新火。例如蘇軾的《望江南·暮春》中有:“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在清明時節就算是煮酒論史,也無法阻止自己的思想之情。另外還有“新火起新煙”(李光《水調歌頭》),“店舍無煙,楚鄉寒食”(方岳《沁園春·賦子規》),“過了禁煙寒食”(張矩《應天長·柳浪聞鶯》),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宋代清明節依舊有啟用新火的習俗。
寒食期間禁火,自然無法起火做飯,因此也保留了“吃寒食”的習慣,蘇軾在《南歌子·晚春》提出:“已改煎茶火,猶調入粥餳。”詞中出現的餳則為麥芽或谷芽熬制成的飴糖,寒食期間食用。另外在韓淲《菩薩蠻·小詞》中也有:“上巳是清明,新煙帶粥餳。”提出清明時節的常用食物則為粥餳這一冷食。在張耒《一百五日歌》中也有:“蒻苞粉餌蒸野蔬,富家烹羊貧薦魚。”所描繪的則為清明時節食用的食物,貧困人家主要是素食,富貴人家主要是肉食。
在中國唐宋寒食清明詩詞中,均出現了關于“寒食”的描寫。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烏鴉鵲噪昏喬木,寒食清明誰家哭。”通常是借助于寒食節抒發悲情;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中:“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鶻冠”;柳中庸《寒食戲贈》中:“春暮越江邊,春陰寒食天。杏花香麥粥,柳絮伴秋千”;白居易《清明日送韋侍御貶虔州》中:“寂寞清明日,蕭條司馬家。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均是借助于寒食節吃冷食這一民俗表達愁苦之情,多有悲涼之情。這一風俗從中晚唐時期開始沒落,到宋代以后禁火食冷風俗已經逐漸衰落,到明代時期更是已經消失。主要是受到現實生活習慣的影響,寒食節吃冷食對民眾健康有不良影響。
因為受到地域的影響,寒食清明節除去以上提出的風俗,部分區域也出現了蹴鞠、戲劇等項目,甚至在部分地區還出現了部分娛樂演出活動。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65.
[5]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務考[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
[6]黃杰.宋詞與民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