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杰
摘要:作為蘇州古典園林規劃營構的建造匠師,“香山幫”一派在受吳地文化的影響熏陶下形成了自成一脈的建造藝術風格,其高超的營造技藝與獨到匠心的營構作品在古典園林的營構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建造材料在“香山幫”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下迎來了突破材質本身的又一次材韻強化,這種強化被體現在古典園林空間中很好地表達了園林對于詩境的營造。可以說,蘇州古典園林是人、物、技、藝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本文通過對“香山幫”傳統營造技藝的解讀,試而探討在蘇州古典園林中材料、技術與環境空間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設計形態;文化因素;經濟環境;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歷史文脈源遠流長,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作為東方意境典型的人居環境范例,蘇州古典園林在有限的環境置地中巧妙地將時間、空間與體驗者之間的聯系動態的結合起來,不變之中亦有萬變。而園林造園家們通過疊山理水、楹聯匾額、花木鋪裝、家具陳設等獨特的反映古代哲理思想的造園手法來建構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自然山水烏托邦的理想之境。
“香山幫”流派起源于先吳,形成于六朝,奠基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式微于民國。“香山幫”一詞最早見于清代道光年間的《水木匠業興修公所辦理善舉碑》的碑文:“水木匠業,香山幫為最……”其是對發源于太湖流域香山地區手藝高超的工匠們的統稱。現今“香山幫”匠人的組成構架不再局限于環太湖區域的香山地區,而是指跟隨“香山幫”匠人學習正宗營造技藝的工匠統稱。雖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但其在營造技藝的傳承體系上還是一脈相承。早期的香山匠人工種單一,以木工和水泥工為主體,隨著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建筑風格細膩精美的追求日益提高,香山匠人的工種分工也日益明確,形成了以大木作為領銜,同時包含泥水作、磚雕、石雕、堆山、漆作等工種豐富的龐大群體。而其中的集大成者——蒯祥,善用建造材料搭配高超的建筑工藝使其建造設計施工的殿堂樓閣結構精巧又富麗堂皇,更是因修建北京故宮的天安門被明朝的永樂皇帝稱為“蒯魯班”,可以說是“香山幫”的鼻祖性人物。而另一位堪與蒯祥比肩的“香山幫”一代宗師姚承祖,其所編撰成文的《營造法原》更是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筑的唯一寶典”,為后世古典園林的建造研究提供了指導性的綱領學說。
一、物華天寶 吳地人杰
自古以來,吳地人才輩出,重文重教,崇文尚雅。吳地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創了江南地區古文明的源頭。經過長期的發展,吳地文化在明代中期已形成頂峰。從先秦哲學家到愛國思想家,從文壇巨豪到畫派鼻祖,從冶金專家到建造大師,無數人才從這片吳地土壤中孕育而生。吳地民間的文化教育意識極有力地推著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文風盛行的社會狀況作用下,逐漸形成了以文人士大夫“書香門第”“氏族家族”“談笑有鴻儒”等為中心的文人聚集群體。而蘇州古典園林又一向被稱為“文人園林”,其在造園意境上采取“詩文構園”的構思模式,與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尤其是深受唐宋時期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在造園時多以畫為藍本,以詩中的意境為主題,通過創造“無聲的詩 立體的畫”這樣一幅自然景觀山水樂園,來表達文人山水畫中的幽遠意境。作為吳地文人士大夫階層不出城廓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得林泉之趣的精神理想高地,蘇州古典園林體現了吳地文人士大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心靈境界。吳地文人士大夫的代表,被譽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詩、書、文、畫幾個方面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為人秉承傳統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淡泊名利,人品高潔,故在拙政園的設計上,文徵明以拙政園三十一景圖為畫本,設計了“出世”的意境山水之地。
二、詩意棲居 技藝結合
建筑、山石、花木、水體作為構造園林的四大要素,都體現了園林空間中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使園林呈現出可游可居可賞的意蘊景致。布局花木不屬于“香山幫”的工種范疇,故本文不做提及。正是由于“香山幫”匠人們將高超的營造技藝與深厚的藝術修養結合起來,才有了蘇州古典園林中詩意棲居的唯美意境。
2.1 水動澤被 宛自天開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這首詩說明水在吳地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在園林布局時也是以水為脈絡,根據園林中地形走勢的變化來進行調整。園林中大到橫亙數畝,小到一方荷池,以水為主體的的脈絡布局始終貫穿全園。“香山幫”匠人在造園時,一定會使園內的水體流向從西北到東南。傳統園林模式按照文王先天八卦方位來依次布局,在八卦方位中,西北方向代表乾位,為“天門”之所在,象征冬至日的日出方位,一般會點綴瀑布應景;而東南方向代表巽位,為“地戶”之所在,象征夏至日的日落方位,一般會點綴以封閉的小水池,象征水有源頭,源源不斷,為財源廣進之意。有水流的地方必然有橋,來達到串聯園內不同景致之用。私家園林水域面積有限,故在園林中一般根據水域面積的大小來選擇不同類型的橋的樣式。如拙政園因水域面積較大,故“香山幫”匠人在橋的樣式選擇上也比較豐富,有九曲橋、單拱石橋、水上廊橋小滄浪等。在園林中,橋不僅有通行之功能,還承擔著吳地文人士大夫心中的通行之路。九曲橋意味著“雖九曲之多艱”,“香山幫”匠人在傳統做法上以江南地區盛產的金山石為材,通過不留斧痕的刻鑿造橋手法來體現橋在園林空間中的橋韻所在。形狀各態的橋形是文人士大夫與“香山幫”匠人思技結合的完美體現,“絕沼為梁”“橋設朱欄”等都為園內空間的景觀豐富性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線型視覺效果。
2.2 園內立基 廳堂為主
廳堂是園林中建筑物的主體。明代計成《園冶》中提到“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可知在建園施工程序上,它是首先動工的,而取景,朝南為立基時首要考慮的因素,說明了廳堂建筑在構造園林時的重要性。根據劉敦楨先生劃分,將廳堂建筑分為廳、堂、軒、館四大類。廳堂建筑根據類型的不同又可分為鴛鴦廳、花籃廳、四面廳等,根據梁架樣式不同又可分為圓堂、扁作廳、花籃廳、鴛鴦廳、回頂及卷棚。在園林廳堂建筑中,“香山幫”匠人最為特色的建筑作品便數鴛鴦廳了。所謂“鴛鴦廳”是指在一個完整的廳堂建筑中由屏門或掛落等木制隔斷劃分為南北兩廳,在梁架形制上大部分有扁作與貢式之分。在其功能、窗戶形制、室內陳設、南北觀景之上也有所不同。南北二廳既隔離又相關,狀如鴛鴦,故名“鴛鴦廳”。而鴛鴦廳不僅有圓作扁作之分,還有三界五界之分。如獅子林中的鴛鴦廳,其形制較小,為三開間,特殊之處在于“香山幫”木作匠人對椽子進行異形的處理,使得進深尺寸變小,椽子南部為菱角形,北部為鶴脛形,形制上采取了軒的做法。這十分體現了“香山幫”木作匠人對于這類小木作的細節處理,微豪之處可見技藝之精湛。
2.3 疊山堆石 有法無式
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的疊山技藝,是“香山幫”假山石作匠人的“拿手好戲”。“香山幫”石作匠人在園林疊山堆石的實踐經歷中發展出了園山、廳山、樓
山、池山、峭壁山等形式。吳地盛產石材,為“香山幫”匠人的石作技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材料。大部分疊石名家大都擅長畫意,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數環秀山莊內清代戈裕良所作的假山。其山勢雄偉,結構精巧,層巒疊嶂,頗有黃公望山水畫《富春山居圖》中的山水之意,營造了水石互潤的假山景致。在假山西北角處營造了瀑布的景象,每當夏季暴雨來臨之時便可見到“飛瀑”之景。整座假山或轉折、或幽深、或平緩、或陡峭,因勢利導,山水之間相得益彰。鱗次櫛比,怪石嶙峋,山澗潺潺,不見斧痕,儼然與真山無二,帶給人遙想之境的想象。戈裕良開創了以不同大小石溝帶連接營造假山的做法,使其所作得見山在視覺效果上更為逼真,同時使山體內部結構也更加穩固。
中國先民崇尚神仙思想,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于仙境的傳說。秦始皇曾數次派徐福前往海上尋找仙境,以求得長生不死藥。自此,帝王們便將永生不死的愿景通過建造園林中營造“一池三山”的意象表現出來。這種具有道家自然仙境的構園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如拙政園內“一池三山”之景,傳聞海上三座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位于東海,故拙政園內的香洲船頭便是朝東,向著“一池三山”的意象行駛而去,表現了園主人“出世”之愿。“香山幫”石作匠師在營造“一池三山”之景時采用土石相間的做法,使假山看起來樸實無華,更達自然之境。
2.4 花窗地雕 形韻之美
蘇州古典園林中花窗的運用可謂是對整個園林瀏覽空間起到了點睛之筆,一般花窗安置于園內墻、廊之上,具有分景、漏景、框景、透景等之效,具有觀與被觀的功能。按照觀者視線能否穿過花窗上的物理阻隔將其分為眀窗和盲窗兩大類別。明代計成在《園冶》一書中便繪制了梅花式、月窗式、如意式等多種花窗樣式。“香山幫”木作、石作匠人在造園過程之中也創造了許多附有文化寓意的花窗樣式,如直線形、幾何形、物體寫實、文人典故等富有千變萬化的窗欞圖案。而花窗圖案往往與園內建筑、水體、山石所圍合成的小環境息息相關。如滄浪亭中“翠玲瓏”這一景便將墻上開窗為四孔植物漏窗,周圍遍植的翠竹之景通過海棠紋樣的漏窗透過映入觀者眼簾,頗有“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春意。可以說蘇州古典園林花窗的形韻之美離不開“香山幫”能工巧匠的高超雕刻堆灰之技。
三、與時俱進 因時制宜
隨著全球化視野下國家間交流合作的加強,一股將中國園林建造搬到海外的風潮開始興起。海外園林的建造不僅加強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成功的走出國門,而且使“香山幫”匠人在對傳統營造技藝手段的總結上又一次發展與創新。197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造的“明軒”開創了蘇州古典園林走出海外、園林藝術外貿的先河,其以蘇州古典園林中網師園內的“殿春簃”為藍本進行規劃營造,“香山幫”匠人用全部從中國采伐的楠木和蘇州御窯燒制的磚瓦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場施工搭建,因時制宜,在繼承傳統營造技藝的手法上推陳出新,使全園布局緊湊,疏朗相宜。集中的反映了蘇州古典園林對于意境之美的體現,是“香山幫”匠人境外造園的經典之作。
2011年“愛蘇園”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成功輸出,是“香山幫”工匠傳承技藝的又一次創新。考慮到“愛蘇園”展陳式庭院的功能,在其安裝周期上縮短了施工時間,“香山幫”工匠們以虛實相間的手法象征性的進行了主廳堂部分的展示。考慮到園內空間尺度較小,游客在外觀看的因素,在圍墻的處理上也降低了部分圍墻的高度。在施工材料和工藝上也結合了現代的技術,例如屋頂瓦片采用了獨創性的木質瓦技術,馬頭墻與墻體也運用了木質的材料,方便拆卸,安裝便捷。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香山幫”匠人們不拘泥程式化的古法,不斷靈活變通的創新精神。
結語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作為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咫尺之內造乾坤,其精心構筑的設計和營造出師法自然的文人山水烏托邦之境離不開“香山幫”匠人一代又一代的巧思雕構,正是由于園主人與吳地文人士大夫對于心中理想之境的向往,才讓“香山幫”匠人在傳承傳統營造技藝的道路上越走越深。可以說,二者相輔相成,正是由于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讓蘇州古典園林流芳于世,使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在園林的空間中得到完美體現。
“沒有作為物質的材料人類借以生存的世界將不存在,材料的存在寄語內在本質結構和外在關系。”建造材料在“香山幫”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下迎來了突破材質本身的又一次材韻強化,這種強化被體現在古典園林空間中很好地表達了園林對于詩境的營造。可以說,蘇州古典園林是人、物、技、藝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香山幫”匠人的營造技藝是動態的、發展的,其能夠傳承下來的關鍵所在在于如何因時、因地制宜,巧于變通。如何使材料在技藝手段的幫助下更好的為環境服務,與環境融合,這是我們在當下應該深思、學習研究的重點所在。
參考文獻
[1]孟琳.“香山幫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111-163.
[2]崔晉余.蘇州香山幫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2004.
[3]曹林娣.東方園林審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4]陳從周,蔣啟霆.園綜[M].趙厚均,注釋.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499.
[5]計成.園冶[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6]沈黎.香山幫匠作系統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