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麗
【內容摘要】由于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殘疾兒童在普通學生的群體中學習、生活,他們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學習被動、學習認知能力差,對完成學習任務有很大的困難。不僅需要學校建立保障機制,引導教師、學生們樹立新的理念,正視這部分兒童的特殊性,在心理上接納殘疾學生,還要建立一系列的干預體系,采取一系列的干預措施,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與同學友好相處,學有所得,提高隨班就讀的實效性,才能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融合教育 隨班就讀 危機干預
隨班就讀是一種把特殊兒童安置在普通班級里就讀的一種教育安置方式,在一個普通班級中招收2—3個殘疾兒童就讀。這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的典型的形式或代表,它使特殊兒童就近進入普通小學接受義務教育,使大量游離在學校大門之外的特殊兒童就學有門。危機干預,亦稱“危機處理”、“危機管理”、“危機介入”、“危機調整”或“危機處遇”,屬于廣義心理諮詢或治療范疇的內容。由于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殘疾兒童在普通學生的群體中學習、生活,他們表現為缺乏自信心、學習被動,對完成學習任務有很大的困難。如何幫助他們脫“困”,消除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揚帆起航,這就需要學校、老師采取一系列的干預措施。
一、樹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保障機制
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將特殊教育理念滲透在每一個教師心里。每一次學校活動中,教師能夠把隨班就讀學生看成活生生可以發展的人,對他們進行采取適當的教育教學手段,使其發揮潛能,從而回歸主流社會。堅信在成就隨班就讀學生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最大的發展。同時,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不僅要在心理上接納殘疾學生,還要幫助他們與同學友好相處,學有所得。
為了讓隨班就讀學生有一個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注重教育過程,在實質上建立起學校的一整套保障機制,將隨班就讀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比如:將隨班就讀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中,建立隨班就讀領導小組,負責人要定期匯報工作開展情況;建立隨班就讀教研組,定期舉行研討活動,制定隨班就讀孩子的個別教育計劃,了解特殊學生的發展情況,探討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創設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杜絕校園欺凌發生;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定期檢查個別教育計劃實施情況,對特殊學生因材施教,將個別教育納入期末考核,為教師的辛苦付出進行及時判定;強化家校合力,定期家訪、電訪、微信聯系等,與家長及時溝通,匯報孩子情況,探討孩子的下一步發展方向。
二、“預見”危機
1.識別危機,確立干預體系
一般情況下,學校招生時,就會獲知有隨班就讀學生的到來。教導處應第一時間與家長、早期干預治療機構等取得聯系。班主任要了解隨班就讀學生的基本情況,包括:基本資料、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智力狀況、主要的身心缺陷和行為異常情況以及目前的教育學習現狀。由此判斷,隨班就讀學生的到來可能會出現的危機狀況,提前“預見”危機等級,危機影響的范圍,做好應對危機的相關準備工作。班主任和學校資源教師取得聯系,建立幫扶關系;對班級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學生用愛心接納隨班就讀學生的加入,做到不歧視,不欺凌;對隨班就讀學生進行應有的心理溝通,消除其自卑心理,樹立學習信心;對家長進行一次徹底的家訪,消除家長內心顧慮,達成共識;與社區或治療中心取得聯系,建立共同合作關系。
2.研判危機,明確干預等級、范疇
首先,班主任及學科教師在資源教師或心理專家的指導下,通過不少于8周的觀察,記錄特殊兒童需要干預的行為狀況,比如XX上課凳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觀察記錄表。這種方法意在觀察者已經要明確觀察什么行為的條件下進行的,通過有目的的觀察為接下來的研判提供有力數據。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記錄,然后召集專家、家長、班主任、任課教師、治療中心教師等對危機進行個案研判,如果是高段孩子,也可以邀請孩子來參加,以此來綜合評定特殊兒童目前的生活、學習、心理等出現的問題,確定資源教師、班主任、治療中心、家長等各個部門的幫扶計劃,制定個別教育計劃,對特殊兒童進行因材施教。
三、“干預”危機
1. 創建團體,推進殘疾兒童的融合教育
在班級中,開展相關主題的班會活動,樹立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信念,幫助普通學生理解特殊兒童的特殊性,也幫助特殊兒童更好地融入到整個班集體;家長會中,就隨班就讀兒童的具體問題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積極尋求家長的幫助,了解學生情況,與家長共同商議學生的教育教學問題,通過家校互動,促進特殊兒童的學校適應。在校級活動中,比如春游活動中,專門安排教師進行一對一的帶游,或小組學生同游;運動會上,比如聽力殘疾的兒童可以鼓勵他參加跑步比賽,增強自信心。學校還可以積極安排隨班就讀學生參加區康復指導中心祖師的語、數、英等學科的技能競賽活動,讓同為隨班就讀的學生之間也能夠進行比賽,獲得應有的成功感。
2.個別輔導,促進隨班就讀學生的普遍性成長
據統計,單純的智力殘疾兒童加上綜合殘疾中兼有智力殘疾的兒童數量可以占到殘疾兒童總數的75.34%,超過了四分之三。因而,智力殘疾兒童是融合教育最主要的對象。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擁有一技之長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學習是永恒的主題,學科教師主要承擔學習認知、人機關系的輔導,授課形式可以在普通班級里進行隨班就讀,教師可以對他降低要求,循序漸進,課后讓學習伙伴再對他進行跟進。這些個別化教育的實施,幫助學生在學習上能夠有所進步。
資源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認知康復訓練。隨便就讀學生平均每人每周兩節課到資源教室接受認知訓練,部分特別有認知康復需求的學生基本上每天兩課時認知康復訓練。比如:色詞朗讀、計劃鏈接、聽覺選擇、倒背數字、概念例舉等思維訓練以及借助“新概念金字塔”(思維訓練)、趣味小百科拼圖(思維、語言訓練)和瑜伽操(運動、感覺統合訓練)。
四、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融合教育的質量問題,關鍵還是在于教師,所以加強對資源教師及隨班就讀班級教師、班主任的專業技能培訓也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參加隨班就讀骨干教師專題培訓,學習全納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論知識,可以組織本校教師參加區康復中心的教研活動,培養自己學校的隨班就讀骨干教師,也可以邀請專家進校作專題講座,邀請指導中心有經驗的教師進行講座溝通特殊教育技巧。有了一定的科研實力后,學校可以開展隨班就讀專題教研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科教研活動穿插隨班就讀內容。只有教師掌握更過的教育技能,才能確保隨班就讀更有時效性。
總之,特殊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基礎教育中進行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而言,雖然實現了教育的安置問題,但其入校后,普通學校應該真正擔負教育的責任,就要建立整個干預體系,通過多渠道通力合作,采取全方位的干預措施,才不會出現隨班就讀學生入校后無所事事,或者只會惹事,讓老師頭疼的局面,才能真正提高隨班就讀學生入學后適應學校,最大程度改變自己的認知行為,提高自我行為能力,成為一個社會人。
【參考文獻】
1.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CIP]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7
2.解巖.蔡聰.傅高山.中國殘障人觀察報告.[CIP].中國言實出版社.2016.6
3.鄧猛.潘劍芳.關于全納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回顧集齊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