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本文以營口市為例,研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深入分析在互聯網平臺搭建、“雙千兆”網絡建設、用電土地等要素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索提出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大數據中心、擴大5G和千兆光網覆蓋、建設區塊鏈產業園、智慧化改造傳統產業園區等“數字基建”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營口
新型基礎設施具有先導性、基礎性特征,“數字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營口市在布局 “數字基建”上下好“先手棋”,為支撐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數字基建”的發展態勢
(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2020年,全國第60個、東北地區首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我市上線運行,接入企業139家,標識注冊量182萬個,標識解析量22萬次。建設全國首個區塊鏈“星火鏈網”骨干節點,新增賬戶22個,區塊鏈高度22.1萬,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區塊鏈的融合應用。聯聯加公司與紫光同芯等7家公司聯合,成功中標國家工信部通信管理局發布的“2020年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規模化工業互聯網標識新連接平臺”項目,預計提供可信標識載體1000萬個,成為本地制造產品進入國家工業互聯網萬億規模市場的重要載體。聯聯加、天成消防2個項目獲得“2020年遼寧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支持。
(二)推進5G和光纖網絡建設。繼續擴大5G深度覆蓋,制定出臺《營口市5G產業發展方案(2020—2021)》,明確到2021年底,完成建設5G基站3000個以上。到2020年,全市已經建設5G基站1600多座,實現了主城區及中央功能區5G網絡覆蓋。深入實施“寬帶中國”戰略,農村實現光纖網絡全面覆蓋,工業企業已達到萬兆接入能力。
(三)構建大數據中心網絡體系。華君技術數據中心項目, 計劃總投資4.5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1.45億元,今年計劃投資2.5億元,目前項目已部分投入運營。遼河流域生態保護大數據產業園暨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 計劃總投資12億元,今年計劃投資0.5億元,完成園區土建配套工程、大數據中心、指揮決策中心、運營服務中心建設,實現流域生態保護、國企大數據平臺等專網應用。舉辦“2020新基建創新發展大會”,提升了城市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和影響力。
(四)以項目牽動“數字基建”。目前,謀劃、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及融合應用項目四十多個,包括續建項目、新建項目和儲備項目。高質量推進完成現有項目,比如桔子數科產業園項目, 2021年計劃總投資2.2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2億元,目前已完成基礎施工,已投資0.47億元;南樓開發區“5G+智慧園區”,總投資1.5億元,目前正在籌備開工。超前做好項目儲備,比如營口自貿區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6億元,目前已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目前已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營口自貿區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正在編制發展規劃報告的營口市人社局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項目等。
二、“數字基建”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用亟待提升。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設施。雖然東北地區首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已上線運行,打造了基于互信標識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但供應鏈管理、質量溯源、網絡協同生產、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功能不完善。缺乏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二是服務業互聯網平臺搭建不夠。基于標識解析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并未進一步復制推廣,對港口大宗商品貨值落地帶動不足。海蜇網成交量僅有5萬余元,整體偏小,對本地海蜇加工產業整體帶動較小。
三是“雙千兆”網絡建設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市5G千兆網絡還沒有實現全地區特別是農村的覆蓋,對一些數字化項目的開展有一定影響。千兆光網的建設還很大空間等。
四是存在電、水、土地等要素瓶頸。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高耗能的屬性,受到電力資源、水資源及土地資源制約,能耗問題已成為阻礙“數字基建”發展的主要矛盾。
三、加快推進“數字基建”的對策建議
(一)統籌推進5G和千兆光網覆蓋面。優化5G基站布局,組織編制全市5G通信設施專項規劃和配套建設標準,增加5G基站站址儲備。到2021年底,全市完成建設5G基站3000個以上。推進光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千兆光網入園入廠,深化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雙千兆”網絡覆蓋。聚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開展面向不同應用場景和生產流程的“雙千兆”協同創新。
(二)建設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以產業+互聯網為手段,以工業互聯網為重點,支持鼓勵各類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擴大規上企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覆蓋面,鼓勵支持我市鋼鎂、化工、汽保等優勢產業龍頭企業牽頭,打造一批行業級、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擴大規上企業互聯網建設和應用覆蓋面,認定一批市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積極支持與域外平臺的合作。發布重點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薦名錄,培育一批具備獨立自主運營能力的行業企業級平臺,強化平臺設備管理及應用開發等關鍵能力,努力打造多領域、多場景的工業互聯網供給體系。強化平臺設備管理、應用開發及APP創新等關鍵能力,努力打造符合我市主導產業發展的多領域、多場景的互聯網供給體系。
(三)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與應用。引導我市鋼鎂、石化、鋁制品、糧食食品飲料等工業重點支柱產業和汽保等特色產業的企業,接入標識解析體系。開展基于標識解析服務的創新應用,提升標識解析的服務能力,積極探索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服務模式和應用模式, 構建豐富的智能制造生產應用場景,為企業提供基于標識解析的供應鏈協同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個性化定制等多樣化技術服務。
(四)建設區塊鏈產業園。利用好已經落戶我市的“星火鏈網”二級骨干節點,推動國家級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基礎設施的發展。向上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向下以政策傾斜積極引進和培育區塊鏈技術骨干龍頭企業,鼓勵區塊鏈企業開發底層技術和開源平臺,聚集區塊鏈開發者和用戶資源,提升鏈網協同能力,推動建設東北首個省級區塊鏈產業園,培育區塊鏈支撐服務平臺。
(五)推動傳統產業園區智慧化改造。積極推動產業園區數字基礎設施、園區管理與服務的數字化升級,以園區數字化改造帶動各類產業平臺整合提升。建立以園區管理、運營平臺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臺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臺為支撐的智慧園區,完善各類園區數字基礎設施,全方位服務傳統企業,打造數字化生態,為園區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支撐。
(六)部署建設大數據中心。優化數據中心存量資源,加快基礎電信企業公共數據中心建設。推進華君技術數據中心、遼河流域生態保護大數據產業園暨大數據平臺等數據匯聚中心項目落地投產。強化以“筑基”為核心的大數據平臺建設,逐步將大數據平臺支撐能力向下延伸,為構建城市大腦應用體系奠定基礎。提升“算力、算法、算量”基礎支撐,打造智慧城市數據底座。
(七)確保土地與用能需求。將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優先保障5G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和數字經濟園區的土地指標供應和使用,對特別重大的項目用地指標按照“一事一議”方式直供解決。優先保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用能需求,合理調整能耗指標,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領域予以傾斜支持。
參考文獻:
[1]韋柳融.加快構建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思考[J]. 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 2020(9): 63-66.
作者簡介:趙丹(1967-),女,遼寧營口人,中共營口市委黨校行政管理教研部,職稱:教授,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