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松
“群眾在哪里,領導干部就要出現在哪里,群眾路線就要落實到哪里?!绷曋飨瘡娬{,“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交APP軟件的不斷涌現,網絡社交已經成為廣大群眾社交的主要渠道,直接影響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情緒甚至是價值取向、人生追求。當前網絡不僅有追求青春、童真、溫暖的“萌文化”,對陷入頹廢和絕望自嘲的“喪文化”,審美降級、直接反映底層生活的“土味文化”,淡化目標、隨遇而安、消極應對的“佛系文化”,也有狂熱追星、不計回報、對自我價值的偶像化映射的“粉絲”文化,隨短視頻、直播等發展而崛起的“網紅文化”,還有打破傳統慣性、追求新奇另類、或夸張或戲謔的“流行語文化”,造就了“葛優躺”“網抑云”“藍瘦香菇”“小鮮肉”等代表性文化現象,反映出不同時期網民群體的關注焦點、社會熱點、思想動態,展現了異于主流文化的一個個亞文化。
一、分析網絡社區文化,探查網絡群眾需求新特點
習主席強調,要“讓互聯網成為我們同群眾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為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我們要用好網絡平臺,必須首先認識網絡特點,把握網絡群眾心態,
(一)“網”:開放自由網絡環境,群眾個性得到彰顯?;ヂ摼W自走入人民生活以來,就以其高效率、高精準度、實時便捷、互動聯系、豐富生動等特質,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每一個人有了全新的身份——網民,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甚至精神生活都離不開網絡的影子。這個時代被稱為是一個張揚的時代,網絡的巨大空間給我們提供了展示個性無與倫比的豐富機會,給每一個人以張揚個性、釋放自我的獨特空間,成全了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標新立異”彰顯個性的精神需要,使得“網”成為廣大群眾主動愿意親近的溝通交流平臺。
(二)“云”:城市社區溝通閉塞,促成網絡社區文化發展。云,原指的是基于云計算的,利用電子產品,通過互聯網提供包括云服務、云空間、云搜索、云瀏覽、云應用等一系列資源分享的一種互聯網技術。網絡社區高度發展后,各種社交APP為群眾在網上搭建一個個文化“圈”,為尋求幫助、信息獲取、資源共享、聊天交友等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徑。可以看出,云在很大程度上類似于我們傳統社區發揮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大量村鎮百姓涌入城市,高樓大廈阻斷了人民的聚集性活動,傳統意義上的社區正在大量減少,而科技的高速發展直接導致網絡社區取代傳統社區成為社交主流,成為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交流互動最多的新空間。
(三)“亞”:物質極大豐富之后,愈顯精神文化缺失。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其中“美好生活需要”更多的反映了指人民在精神上特別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精神上的缺失就需要精神食糧的填補。但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青春疼痛文學”“喪學”逐步走進青年群眾的文化生活,從“咸魚”“葛優躺”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調侃中也真實反映了當代年輕人的理想信念缺位和思想情緒焦慮,以及對生活的磨難和未來發展的無力感?,F實社會中,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和工作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抑郁癥群體正日益壯大,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各種“亞”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同時也反映出不同時期存在的突出社會問題。
二、認清新時代新特點,把準網絡群眾工作重點難點
新時代,科技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帶給了人民群眾新的生活樣式,同時也給黨在新時代開展好群眾路線工作帶來更大挑戰。
(一)群眾訴求更加多元多樣,群眾思想掌控難度增大。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都展現了極大的關注度,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碎片化,且隨時間、空間變化而發展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從以往的“單核主流”向“多核多樣”發展。同時,由于互聯網覆蓋范圍巨大、用戶群龐大,實現了信息的跨時間、空間傳播,形成了對信息的超常的聚合能力,使得網絡成為展示社情民意、匯聚輿情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網絡空間具有隱蔽性特點,網絡信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無形中增大了準確掌握群眾思想動態的難度。面對海量群眾“大數據”式的不同訴求,網絡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困難度不言而喻。
(二)群眾思想更加多變化,群眾工作跟蹤服務變難。時代在發展、科技在更新、流行在變化,要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須充分了解群眾的需求,按需定制、精心“備菜”,動態調整。但是現實中群眾流行文化需求如同“潮流服飾”一般,時時更新、刻刻淘汰。正當我們以為get到群眾的口味時,流行文化卻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受時代發展影響,社會、文化、科技快速發展,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需求都在快速變化。把準時代脈搏、聽清群眾呼聲、緊跟群眾步伐,不被群眾拋之身后,成為網絡群眾工作的重要課題。
(三)群眾社區更加寬泛化,群眾工作環境錯綜復雜。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上逐漸形成各種網絡社區,從“部落格”到“群”“論壇”“貼吧”“圈”,再到“云”,現如今已經構成以BBS(論題)、USENET(新聞組網絡)、MUD(多用戶網絡游戲)為主要幾種形式的網上社區,學術界又將網絡社區劃分為“交易社區”“興趣社區”“關系社區”“幻想社區”四種類型,這些社區超越完全傳統社區概念,其規模小到三五個人的朋友圈、QQ群,大到上億注冊用戶的微信、抖音等,無不在展示著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群眾吸引力。同時,每個人又參與了幾十、上百個不同社區之中,同時受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環境、網絡虛擬環境的影響,造成當前開展人的工作難度陡升。
三、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依靠群眾力量化解矛盾問題
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的事情終究還得靠群眾來辦,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力量之源。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網絡群眾之中不斷完善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網民是群眾的一部分,網絡民意是民意的一部分。習近平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北仨殘猿秩嗣袢罕姷闹黧w地位,人民的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要積極轉變網絡群眾工作態度。主動運用網絡平臺,通過網絡了解人民群眾的關切熱點,使網絡成為密切黨群關系的新的橋梁。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做到人民走到哪里,群眾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應該落實群眾路線。要積極轉變網絡群眾工作方式,通過踐行網絡群眾工作路線,使廣大官兵貢獻互聯網發展成果,增強群眾的獲得感、滿足感。
(二)注重凝聚群眾力量,構建平等對話平臺準確掌握群眾網上真實想法。必須堅持相對平等的對話平臺。網絡去中心化特點,更加凸顯群眾的主體地位,更有利于群眾表達真實的想法,列寧指出,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要堅持放低姿態主動對話。過去我們總是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單向決策、自下而上的服從接受模式,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信息傳遞的不完整性和片面性,網絡平臺的出現減少了信息傳遞中間環節,架起了更為直接的溝通橋梁,我們沒有理由不好好利用好這個平臺。必須堅持交叉互動的良性溝通。群眾工作不僅在于情況了解,更加注重思想灌輸。只有確保真實、正派的思想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才能避免糟粕、負能量的文化侵蝕。要確保正能量文化的主導地位。任何社會都難免存在一些社會矛盾問題,與群眾糟糕的溝通必將導致社會不滿、憤怒情緒的積聚,衍生出社會對抗情緒和負面社會心態。
(三)秉承一切為了人民,依靠廣大群眾力量建設完善網絡群眾工作環境。必須保護群眾的根本利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我黨的利益是始終是一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始終是我黨的宗旨。要不斷完善網絡制度規范。不加限制的自由,必將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思想意識上的剝削尤為惡劣。要想更好的對網絡群眾思想理念的守護,就必須不斷完善網絡制度、規范網絡行為。必須用好群眾的集體智慧力量。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習主席多次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币l動群眾的力量監管建設網絡空間。內部因素往往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人民群眾自覺參與到網絡監管中來,才能出最好的網絡工作環境。我們黨的干部要拜群眾當作主人、拜群眾為師,畢竟我們一些人、個別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只有動員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網絡群眾工作中去,才能締造更加良好的網絡工作環境,讓網絡成為聽民聲、聚民意、紓民怨、解民憂的重要平臺,不斷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