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瑀婷 王贊
摘要:在后真相時代中,反轉新聞頻出,真相變幻莫測,民眾情緒主導言論,先進發達的科學技術與各大媒體的發展都為“后真相”的產生提供了傳播平臺。然而網絡輿論場中的情緒化傳播成為了“后真相”時代下的顯著特征,事實的真相被逐漸淡化,情緒化理念占據主導地位。各類媒體的失實反轉報道、網民的非理性表達都是構成網絡輿論情緒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在后真相時代中如何不受主觀情緒主導進而正確、全面、冷靜的看待新聞事件,幫助新聞回歸理性與真實,值得我們深思。
關鍵詞:后真相 網絡輿論 情緒化傳播 新聞反轉
引言
在情緒化主導的影響下,事實真相遭到了淡化處理,各大媒體的表現令人大失所望,本文將探析后真相時代中如何不受主觀情緒主導影響進而了解新聞事實的真相。
一、概念界定:后真相
2016年底,《牛津英語詞典》將“后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匯, 并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也就是說,事實已經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此所產生的情緒。
信息資源的泛社會化和傳播權利的全民化,以及網絡媒體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機制,人們交往交流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帶有個人傾向的主觀想法,信息在多次的發布轉發中呈現愈來愈多的個人情緒,網絡平臺中帶有主觀色彩的信息泛濫,網民情緒無法自控,最終加劇了非理性情緒化的廣泛傳播,成就了“后真相”的大行其道。
二、網絡輿論情緒化傳播的成因
(一)算法繭房,加固受眾成見
網絡媒體通過大數據算法等技術,實現了對用戶的精準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并通過用戶的頻繁反饋來深化增強這一效果。這就導致自身本就受心情和觀點影響而發生的信息又重復影響受眾,這樣的循環不停強化著受眾的關注愛好和認知觀念,形成了“信息繭房”,使這種帶有情緒的信息在密閉的環境中不斷地重復、強化。人們在收集信息時,無論能否符合事實,都會傾向于自身的意見和想法,有選擇地去回想、收集有利于自己想法的細節,疏忽與之矛盾的事實觀念并加以片面論述。“信息繭房”與“回音室效應”進一步阻礙了不同質觀點的溝通交互,更固化了受眾片面、非理性的情緒化觀點。
(二)急于定論,新聞反轉頻現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不斷改變著媒介環境,微信、微博等平臺便成為了新聞事件報道的主陣地,人人皆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但媒體往往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謀求發展,走向商業娛樂化。很多媒體為了爭取所謂的“獨家一手報道”或是抓取受眾眼球獲取高流量,不惜拋棄新聞專業主義,設置議題、構建框架、引導輿論,對于報道角度和態度的偏差便會導致新聞不斷反轉,受眾態度情緒變動反復,加劇了網絡輿論情緒化傳播的亂象。
(三)從眾心理,自我代入站隊
諾伊曼指出,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大眾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觀點在社會上占有優勢,會對受眾造成一種壓力。大多數人力圖避免因持有某種態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因而,在優勢意見增加的時候,會放棄原有的想法和態度,選擇與主導意見趨同。在社交媒體時代,個體在發表觀點時,如果出現和自己相符的聲音,大家立刻抱團發聲,而異己之聲會受到壓制。群體為了擴大影響傳播力,往往會夾帶更多的情緒。
此外,網絡具有虛擬性,由于缺乏現實經驗,在新聞事件發生時,受眾很容易將自身經歷、情緒代入感同身受,因為這種“自我代入”的心理,受眾極可能對事件的對象產生先入為主的經驗或刻板印象,造成情緒化傳播。
三、網絡輿論情緒化傳播的影響
(一)網絡謠言頻出 新聞失實遍布
后真相時代,碎片化信息招致真相撲朔迷離,然而事件真實性早已被受眾的情緒所取代,人們不再去關注事實真相,只愿意去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一味的傳播自己的情緒,不辨別事件真偽,真假混亂,造成了新聞失實和網絡謠言的傳播。
(二)把關能力缺失 信任危機加劇
信息世界錯綜復雜,信源模糊、難以追溯,情緒觀點先行而事實失焦,網絡把關人能力的缺失,媒體的“利益至上”,都導致了后真相時代下新聞媒體的信任危機不斷加劇,公信力的嚴重缺失。在信息隨時更新變化的媒介環境中,媒體組織沒有時間或疏于對新聞事件進行嚴謹和全面的追蹤查證,例如像“預制件”或“合理想象”導致的新聞失實,引導受眾產生對新聞事件的錯誤、片面認知,進而加劇非理性的情緒化傳播。媒體組織追求時效新鮮,從而缺乏全局觀和整體觀,因此失去了對報道的全面準確的把關。在零時差的壓力下,媒體極易為了時效性而丟失專業性。
(三)公民成“傷人武器” 助力輿論傳播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指出:“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就目前反應在網絡新聞、網民評論中的焦慮情緒來看,已經由個體情緒聚合成群體情緒再反之影響群體中的個體,民眾的判斷意識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集體的情緒化所替代。情緒大于理性、判斷能力消失后,民眾被成為傳播謠言的機器、煽動情緒和傷害他人的武器,為情緒化輿論的形成與傳播推波助瀾。
四、網絡情緒化傳播的應對策略
(一)各類媒體:提升專業水平 增強責任意識
后真相時代,意味著公眾輿論的重大變化,即訴諸情感及個體信念,相比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傳播的境況,這也暗示著傳播權利的下放,信息的碎片式傳播。而媒體作為傳播新聞的主體,不能再一味的講求效益,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引導,搜集豐富詳實的背景資料、進行有效的數據抓取、深入實地的考察采訪、忠于事實的寫作、嚴格進行新聞核實。媒體可以通過評論、權威釋疑等疏導受眾情緒,給大眾提供多元的思考模式,在交流方式上通過媒介載體搭建觀點互動平臺,培養受眾的新聞判斷力,正確引導社會情感、輿論走向。
(二)平臺監管:加大把關力度 完善相關法律
網絡媒體平臺的“低門檻”“弱把關”是招致輿論情緒化傳播的重要緣由,監管部門應該運用技術手段對于平臺加強管理,將把關制度落到實處,對新聞信息的發布進行核實,及時阻止虛假、不良信息的傳播擴散。在反轉新聞頻發之際,政府及司法部門應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社會倫理的維持提供參照,規范傳播秩序,創造良好的網絡社交環境。
(三)網絡公民:提高媒介修養 理性明辨是非
互聯網時代,人人皆為發聲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擁有傳播權利便可以個人情緒觀點先行,導致失實新聞、虛假消息的傳播。后真相時代中錯綜復雜的網絡環境給予了網絡公民的媒介素養以更高的要求,公民應當學會理性思考,全面獨立的看待事件,而非被情緒左右,提高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在享有互聯網所賦予我們的發聲權利的同時也應該明確、履行自身的義務,負起作為一名傳播者的社會責任,積極創造一個正向、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結語
后真相時代,傳統媒體在維持新聞真實時,除了保持新聞生產時內容的真實性,也要確保真實信息能夠進入到傳播過程當中。而由于在后真相時代,受眾在進行新聞事實的選擇與傳播上更加傾向于其自身愿意相信的,因此就要提升受眾對于新聞機構的忠誠度,加強其情感認同。在傳統媒體機構矩陣中,那些具有大氣的報道風格和穩定價值觀輸出的媒體,更能贏得特定受眾群體的忠誠,并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因此,傳統媒體在進行內容生產的同時,也要形成獨特的自身報道風格,贏得受眾關注,形成情感與價值上的認同。在無形中促進了自身新聞信息的傳播,從而維持新聞真實性,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