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原妃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基于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究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系統而全面的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指導下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辯證統一的觀點,從我國的實情出發確定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個人自身發展需要,兩者之間既有同一性一和相容性,又存在一定的沖突與矛盾。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所提倡的人的全面發展正是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之上托提出的。
關鍵字: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目的;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建立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 全面發展理論揭示了剝削階級的食人主義面孔,批判了由資本主義社會中舊的分工造成的人類的片面發展。 它不但批判繼承了前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還創造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爭取人類的解放和全面發展,不但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價值。
(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提出背景
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因資本主義生產活動完成從手工業生產時代到機械工業時代的變化,故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的利益,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人被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從事單一的機械式運動,成為了機器的附屬品,這嚴重阻礙了個人的全面發展,約束了人的個性和自由性的發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的大多數財富被資本家所占有,不平衡性產生在人與人之間,嚴重影響著他們,工人和資本家沒有平等的生存權。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骯臟的血和東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闡述了阻礙人的發展的因素,同時,進一步發現了社會發展規律和人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理論中僅就人的勞動能力而言全面發展的人是能夠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這種人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評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這些也為我們指明了人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理想。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內涵
要想更好的把握人全面發展的思想的首要前提是能夠正確理解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特定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中最基本層次的含義便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也全面發展的核心問題所在。人在勞動中被創造,人們在實踐勞動這一活動過程中,不但讓自身得到了改造也讓世界得到了改造,自身的發展也可以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獲得。智力和體力作為人從事一切勞動的心理基礎和生理基礎,人的各式各樣、不同內容的實踐活動,都都能夠使潛藏人體內的智力和體力得到發展。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人的體力和智力會存在片面發展是由資本主義舊式分工所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體力和智力應該統一發展也是馬克思強調的重點,在此基礎上,更加注重智力的完善與發展,智力勞動也被他看作為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源泉。
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實際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個體之間正是因為與他人不斷地交往,心理,情感,信息儲存等得到了有效的溝通,才會受到啟迪,相互之間互通有無,因此豐富、充實、發展和完善自我。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過程之中,個體需要通過越來越多地參與不同層次領域、領域的社交活動,從而使得個人擺脫各方面發展的局限性,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領域,在服從他人和社會的過程中,得到來自社會和歷史的尊重,實現個體的人生價值,因此豐富而全面的社會關系在交往中形成。
全面發展理論也應反映在人的需求的全面發展中。人的需求由人決定,是所有人類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勞動和其他社交活動是滿足自身需求并在工作和社交互動中自滿的一種重要方式。馬克思認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包括許多需求,例如物質,精神,道德,情以及其他需求。人們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中,而且生活在有意義的精神世界中對于他們自己的發展也是必要的。在自然經濟形態中,由于生產力十分低下,迫于生計,人們的物質需求遠遠超過了其他需求。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但是人類的精神需求不能同步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大大豐富,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基本階段,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了各種準備。因此,只有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條件下,人類的需求才能不斷呈現豐富性和多樣性。物質需求的迫切性和相對重要性逐漸降低,而精神和發展需求的重要性則相對增加,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得到了充分滿足。在社會大背景之下更具體準備的把握人的全面發展就要將個體和社會統一協調起來,這便是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人存在于社會之中,不能被孤立分割出來,人是具體的人,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的實踐活動,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相輔相成。正如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說,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是統一的,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有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人的全面發展既要以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高度完善作為條件,又要以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為目的。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
(一)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內涵
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目標是對受教育者的普遍需求。它定義了受過教育的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還規定了受過教育的人的質量規格標準,這是對受教育者的總體要求。從國家的角度來看,教育的目標是受教育者發展的普遍要求。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規則。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有人總結了塑造國家的目標: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道德,掌握一定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具有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愛好,熱愛勞動,富有個性,身體健康,朝氣蓬勃的一代新人。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十分重視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從而我們不可避免的會往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靠攏。
(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確立依據
如上述所述,人的片面發展或全面發展都是勞動能力而言的——體力或智力的全面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所提倡全面發展,如果我們生硬的將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確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唯一理論基礎是欠妥的。因此在確立我國的教育目的時不但要用堅持和發展的態度對待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還要看到人的發展和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規律、看到生產關系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只有這樣在教育目的問題上才能較全面地把握住人的發展內容和方向。
個人發展自身的各種需要。確立教育目的不能忽視作為個體的人發展的需要,若不顧及受教育者個性、興趣、才能、智力等各方面的差異,完全依照統一的要求,流水線似的把人放進同一個模具,這不利于個性的發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確立既要看到生產力生產關系等其它因素對人的發展制約和影響,也要考慮到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文化、身體等多方面的需求。
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狀況。教育目的的確立應考慮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考慮國家建設的現實需要。只根據馬克思恩格斯所闡釋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可以培養出一般意義上質量合格的人,但要符合我國國情,還必須要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現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滿足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需要。現階段社會需要是多方面的,加之受教育者個體之間也存在著千差萬別,個體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就不能是一個模式,不僅各類大學應有各自的特色,也應該確立各自獨特的培養目標,這樣受教育者就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個人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學校,同時這樣也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
我國教育目的是要達到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最終也將是人類的最終目標。我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借助于社會主義教育來實現,也是我國由現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階段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培養高素質和多樣化的創新人才,才能更好的承擔起迅速發展生產力、科學和文化的重要任務,并未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將人的全面發展納入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不可剝奪的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心智和心身的全面發展,又包括人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
人的心智的全面發展。總結人們的心理素質的總體發展,將人們的心理素質分為道德,情感,智力和三個方面。 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例如通過審美教育,道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共同促進個人心理素質的和諧健康發展。在真、善、美的統一中形成理想的人格。這不僅是培養合格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終極目標,也是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的現實需要。
人的身心全面發展。 從人的思想和生理方面總結全面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多么完美,如果他沒有強壯的身體,它仍然是單方面的、是片面的。 因此,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目標和許多教育政策,德、智、體、美、勞應被視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只有在這樣的教育方針和目標的指引下, 才能培養出身心和諧、健康、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從人與社會的協調與統一的角度來看,這是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和歷史的理解。人不是一個抽象和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中的現實存在物。社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和不斷發展的,是人的本質的外在體現。因此,不僅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同步,而且它們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二者互為因果,并相互制約。僅從理論上講,脫離社會談論人的全面發展有可能會實現。但如果用作現實的教育目標,它將不可避免地失敗。
前面提到的人的心智、身心、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只有三者有機地結合和統一,我們才能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人的全面發展。如今,我們教育實踐中的矛盾和教育領域的混亂不可避免地必須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以往毛澤東的“三好”學生,鄧小平的“四有”新人,江澤民的“五種人”,所有這些都是對全面發展的理解和要求, 都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解和要求, 都是對這一方法論的正確認識和運用,都為我國各個時期教育方針確立了永恒的主題—不斷追求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孟飛:對我國教育目的進一步的認識[J].赤峰學院學報,2008(3).
[2]張楚廷:教育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韓慶祥,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陳一鳴:深刻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豐富內涵[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
[5]張翼根:教育是什么[M].湖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