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媛
摘要:故意犯罪一般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對于直接故意存在犯罪未完成的形態是沒有爭議的,但是對于間接故意犯罪是否有未完成形態尚未有準確的定論,不過司法實踐中仍然有這樣的案件事實存在。因此,間接故意的犯罪未遂、犯罪中止是否存在,如何認定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討論。
關鍵詞:間接故意;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前言:
對于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預備學界是認同的,但是對于間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未遂或是犯罪中止這種停止形態,有學者對此提出了異議。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從該法律條文中可以看出,法律并未對直接故意或間接故意做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刑法理論上通常認為希望結果發生的為直接故意,放任結果發生的為間接故意。本文將從間接故意的構成要素、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認定以及案例分析三個方面對間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進行討論。
一、間接故意犯罪的構成要素
間接故意犯罪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某種危害結果,但是對這一危害結果持放任心態。對于間接故意犯罪者來說,這一可能發生的危害結果并不是行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而只是自己行為的附帶后果。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的有機統一構成了犯罪的間接故意。
認識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此,在認識因素上,間接故意犯罪中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的認識在程度明顯不同于直接故意。在司法實踐中也應引起注意,如果足以認定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則可以排除行為人構成間接故意犯罪的可能,行為人只可能構成直接故意犯罪。
意志因素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里的“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已經明知可能發生的結果。在意志因素上,與直接故意中行為人是希望即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使用一切有可能的方法消除障礙,積極甚至頑強地實現犯罪目的的心理態度不同,間接故意行為人對于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是持希望的態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態度。在放任心理的支配下,行為人就不會想方設法,排除障礙來積極追求或是努力爭取危害結果的發生。
二、間接故意與犯罪未遂
刑法二十三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于間接故意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問題,學界通過對間接故意有無犯罪目的的論證出現了肯定和否定兩種對立的見解,還有學者通過主客觀相統一的觀點論證間接故意不存在犯罪未遂。
對于間接故意存在犯罪未遂形態的觀點持贊成態度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1.并非所有的“放任”都對結果的發生持“中立”態度,當存在危害結果的高度蓋然性時,“放任”其實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選擇,所以說只能從結果中發現間接故意的觀點是有待商榷的,同時行為人的意愿具有復雜性,不僅包括了積極的意愿也包括了消極的意愿。2.完全按照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對間接故意犯罪進行定罪其實上是一種客觀歸罪,忽視了間接故意犯罪的行為無價值。在間接故意的情況下,行為人只對危害結果“是否發生”的認識是一致的,而對“發生什么”的認識是不同的,當死亡結果沒有發生,是行為人意料之外的,即“放任”行為意志之外的客觀情況他人搶救的阻止。我們不能以實際發生的傷害形態的危害結果來逆推主觀罪過是傷害的故意,放任的危害結果是否發生,不能改變已存在的犯罪故意的內容和犯罪性質。如果僅就客觀結果的是否發生作為認定罪與非罪的標準會導致很容易產生要么成立犯罪既遂要么就不構成犯罪的兩極分化的結論。因此,應認定為間接故意的存在未遂。
三、間接故意與犯罪中止
根據我國刑法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時犯罪人的主觀心態發生了由追求或放任結果發生到排斥犯罪結果發生的變化。
對于否定學者認為間接故意沒有犯罪目的,故不發生間接故意犯罪中止的觀點肯定學者提出了疑問,認為間接故意存在犯罪中止。放任結果要轉為現實結果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如果偏離了特定的客觀條件或是發展軌道,行為人所放任的多個結果并不是一直都有成就的可能。假若沒有犯罪人阻止放任的犯罪結果發生,因果關系就會自然而然地朝前發展產生兩個死亡的結果,并且對于間接故意的中止只存在于施行后的階段,即只針對放任部分的間接故意,但是后來又有了不希望放任的結果發生而影響了犯罪行為阻礙了間接故意殺人結果的出現。因此,筆者認為贊成間接故意存在犯罪中止是合理的。
四、承認間接故意存在未完成形態的意義
確認間接故意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行為人住客觀上要放任的危害結果和危害行為都已經發生,只是由于行為人預料之外的客觀原因的阻卻才致使最終的危害結果未能發生的情況,承認間接故意的犯罪未遂才能更好地實現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其次如果一味只按照危害結果進行定罪,會導致把性質嚴重的犯罪作為性質嚴重的犯罪作為性質較輕的犯罪處理,或者將有罪作無罪處理,尤其是在一些較為嚴重的暴力犯罪,如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若一味否認未遂形態的存在就會出現同一行為有結果則構成犯罪,無結果則不構成犯罪的情況。同時,承認間接故意犯罪存在犯罪未遂也是承認其存在犯罪中止的基礎。
結語
總的來說雖然學界通說認為故意犯罪形態僅存在于直接故意中,間接故意犯罪沒有犯罪形態,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事實中行為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而危害結果沒有發生的情況的存在。因此,對于間接故意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態有利于對間接故意犯罪的處罰,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打擊犯罪。
參考文獻
[1](德)漢斯·海因里希·耶賽克(Hans-HeinrichJescheck),(德)托馬斯·魏根特(ThomasWeigend)著, 德國刑法教科書[M]. 中國法制出版社 , 2001
[2]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2(9)
[3]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3(7)
[4]李蘭英、林亞剛.犯罪中止形態若干爭議問題的再探討[J].法律科學,2002(5):38-46
[5]鄭華良.從犯罪形態的角度看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之區別[J].龍巖師專學報,2003(02):56-57.
[6]趙輝.論間接故意的犯罪中止[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1):29-32
[7]季勇.間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態可能性研究[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8(03):101-102.
[8]熊琦.關于間接故意犯罪未遂形態的再討論——以中德比較法視野進行考察與反思[J].法學評論,2012,30(04):41-49.
[9]馬巖.對間接故意犯罪案件應慎重適用死刑——以閻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為分析文本[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7(20):3-7.
[10]趙陽.淺析間接故意未遂形態之認定[J].法制與經濟,2018(3):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