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柏林
摘要: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是民事主體制度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中國民法典將限制法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從10歲下調至8歲引發了我國民法學界的討論,通過從學界的爭論以及調整年齡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發,提供支持下調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成年人的最低年齡的依據。
關鍵詞: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界限
一、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最低年齡界限的爭議
改革開放以來,公民之間的法律關系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得日益復雜使,隨之增加的是各式各樣的社會矛盾,然而法律并不能預見所有的矛盾。當今社會的未成年人同30年前的同齡人相比較有著巨大差異,對于能否應該降低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的問題引發了學術界一系列的探討。目前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第一種是贊成派,如王利明教授認為,7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單獨的實施與其年齡和智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已經具備一定的法律行為能力。[1]魏振瀛教授認為,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已經入學,都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如果仍然將其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會導致與實際情況相違背。[2]第二種是反對派,如梁慧星教授,他認為關于交易活動,對其七八周歲的兒童來講是不利的,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傷害,給予他們一定的民事代理權會在一定程度上鼓勵這種不正常的現象。[3]相比三十年前的環境和立法目的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法律條文出現較大的滯后性,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進行下調是十分必要的。
二、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最低年齡下調的必要性
(一)滿足未成年人發展進度要求的必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8條第2款規定,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夠以自己的經濟收入作為主要的生活來源,可以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民法典是根據行為人的主觀思想和客觀行為的一致性來確定其行為能力的。可以推斷,并非一定要遵守年齡限制,只要行為人的思想和行為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被認定為限制行為能力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未成年人的身心成熟年齡相比三十年前立法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科技時代的到來,未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復雜。因此,必須賦予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一定的行為能力,以避免因法律規定的時間滯后性符合社會的發展。
(二)滿足立法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發展的必要
民法總則通過并實施之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剛剛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未成年人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不大,入學年齡普遍較高教育途徑還比較單一,大多數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類型僅限于德智體美勞方面。總的來說,當時10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水平從根本上說是缺乏意義的,因此把10歲作為未成年人民事成熟的界限,符合《民法通則》制定時的社會現實。但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今天的未成年人所面臨的事情與改革開放之初有了根本的不同。他們處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接觸的范圍更廣,社會經驗也不同。以至于他們在認知上相比三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對生活的洞察力也發生較大變化,如果仍然以十周歲作為界限會導致法律對他們的約束較小,無法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社會。
(三) 對改善立法缺陷的貢獻
《德國民法典》[4]第110條規定,未成年人在進行與年齡智力適當的交易時,視為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同意。德國民法典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他們在認定該行為有效時考慮了交易時金錢的來源,認為該金錢是法定監護人在給予未成年人時對其如何處理該金錢,以其行為表示了對未成年人的交易行為的同意,因此德國民法典認為未成年人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而訂立的合同視為自始有效。我國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降低至八歲,可以借鑒德國民法的相關規定,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已經進入小學,有著一定的交易行為,需要獨立的實施民事行為,例如購買文具、零食等。如果這類民事活動被法律認定為無效,一方面它無助于保護公平并且會導致另一方拒絕與這些未成年人打交道。另一方面它沒有促進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私法自制"以及對于未成年的社會交易能力也無法提高,也無法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無法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均是未成年人所應當提高的。將最低年齡定為10歲,不僅限制了未成年人自由參與交易,而且還侵犯了參與交易的人的權利和合法利益。因此,降低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賦予他們能力,有利于保護交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并且能夠更好的鼓勵交易。
三、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最低年齡下調的可行性
(一)心理學提供理論支撐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許多心理學家對年齡組的分類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并對不同年齡組的特征提出了描述[5]。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人的思維不是來自先天的成熟或后天的經驗,而是來自主體的行動。他把7歲分為具體操作階段,這是兒童的認知能力可以擺脫感知的限制,獲得概念的穩定性,實現思維的保存、可逆性和產生邏輯推理的時期。列昂節夫關于兒童主導活動的發展階段的理論:7歲被列為學習活動階段。這意味著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已經能夠學習和處理某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7周歲的小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并且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夠全面的了解問題。作為八周歲的未成年人也具有一定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年齡和智力獨立參加民事活動。
(二)現行制度的運行提供了實際支持
根據民法的一般理論,中國民法中關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限制的規定,是根據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條件和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以及其他國家的立法經驗和世界民法的發展趨勢而制定。中國現行民法對未成年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最低年齡的規定沿用了1986年民法的規定。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社會開放程度不高,影響未成年人年齡的各種社會因素還處于較低水平,在當時的社會中,十歲以下的青少年身心發展水平不高,不具備成熟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和意義。作出這樣的規定是合理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法一貫堅持的原則。然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對該制度是否仍然合理存在著很大的爭議。現如今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未成年人的身體發育性格成熟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劇,未成年人進行民事活動的次數越來越多。因此,需要降低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
四、結語
社會的發展必然導致立法的滯后,民法中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最低年齡的下調反映了當前的發展狀況。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互聯網發展、新的消費形式出現的環境下,未成年人參與民事活動的能力和心理成熟度大幅提高,心理成熟度普遍進入早期階段,導致未成年人的許多日常事務出現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7.
[2]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3]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總則編.法律出版社.2004.46.
[4]陳衛佐.德國民法典(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5.
[5]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