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豐年
摘要:過去,常常把演藝人員稱為“戲子”。“戲子”并非什么好詞,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封建社會,演藝行業的從業人員社會地位都很低,因此,皇室成員、官僚資本家、大集團的富人沒常常把演員稱為“戲子”,其實,把演員稱為戲子是對演職人員的蔑稱。更有一些有遠見的演藝人員會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去和一些有學識,有眼界的人結交,學習。使自己的藝術成就能夠“流芳百世”,且在不斷修煉過程中也就慢慢具備了“藝術家”的條件。本文深入探討了演員與藝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戲子是藝術家,必須要向世俗抗爭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演藝世界、戲子與藝術家、品德修養、直面世俗等。
引言:當前,演藝人員能否在當今主旋律影視劇中擔綱重要角色,是否能將自身的氣質和表演技法與宏大的主旋律敘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這些問題是演藝人員成為藝術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其實,“戲子”和“藝術家”之間的距離僅一步之遙,抑或只是一念之差。對學問的追索是艱辛而漫長的,在其間獲得滿足和樂趣是需要突破境界的,藝人素質的提高,首當其沖的是設法矯正那種散漫無度的生活作風,藝人學習應以"業務學習"為主,通過業務學習聯系到政治、文化學習。并在意識到身份與地位急劇上升的同時更提醒自己要珍惜前所未有的"政治生命","聽黨話、跟黨走",以實際行動站穩"革命立場"。
一、演藝人員在注重傳播的影響力讓自己在演藝舞臺上發揮藝術家的魅力
1.1、作為人事演藝行業的工作者,其演藝事業需要有政府輿論來撐腰,其自我改造的目標就是要擺脫"封建戲班"的落后形象,要足于政治(道德)標準第一的"新社會",底層藝人經過"政治啟蒙",真正"翻身做主人",思想覺悟也逐步提高,因此,這類演藝人員對自身所受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待遇極為不滿,強烈要求社會在公平正義對待演藝人員,不能把當前的演員仍稱之為“戲子”;演藝人員還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國家管理體制已經不可阻擋之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給演員的演藝之路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牽制和束縛,過去戲子藝人以班社自主生存的能力隨之越來越弱,因為只有接受政府管理,才能使自己的演藝之路有了保障;私人藝術團體已經逐步消滅不平等的現象,使之都成為為群眾服務的經濟上能夠自給的職業藝術團體"。
1.2、當前,演藝人員在演藝過程中,應當確保自己的演藝作品帶有"社會主義積極性"的表現。要克服演藝事業中的主要矛盾就必須改變演藝團體的所有制"的問題,要求這些團體通過創作、演出的示范和經驗總結,帶動更多的藝術團體。在"工業化"的經濟目標和"社會主義"的政治目標之間愈益明顯地暴露出許多矛盾沖突:所有這一切"偏差"或"弊端",都已成為了中國五、六十年代的社會實踐留給我們的一份沉重的遺產。當然,這里說的戲,是指戲曲,這才真正是我們中國的藝術。
1.3、有人說戲子誤國,筆者認為,這話絕對不對,因此,我們就必須對社會上對演藝人員不公正的這種觀點給予正名,戲子沒誤國,最早演員叫下九流,這是封建社會對于演員最大的蔑視,視演員作為文娛工具,后來叫文娛圈,叫藝人,我們應當有驕傲感,演藝人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就要求全社會道德進步,從而來提高對演藝工作者的尊重。人們喜歡演員,研究演藝藝術,有機會給演員粉墨登場的機會,使演員對演藝理解透徹,深刻,有的表演水平甚至爐火純青,這類演員稱之為藝術家絕對沒錯,當然,職業演員如果拔尖兒,就不但在藝術方面成績顯著,還包括修養眼界,人品德行都能得到很好的熏陶。
二、在演藝道路上不斷傳播正能量使自己能夠成為藝術家添磚加瓦
2.1、演員在演藝道路上,應當不斷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播社會正能量,要使用傳統主旋律題材影視劇那種歷史教科書式的歷史展演方式,而實質上,劇作展現了非常突出的當下性特征。或許可以將它描述為以人物為核心,用事件拼貼歷史。從劇作角度說,每一集是一個核心人物的故事。對事件的描述體現了人物的成長,時代作為人物成長的背景和條件來展現。
2.2、“藝術家”仨字是舶來品,但這些從事演藝事業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在最初最當得起這個稱號的人群吧。職業演員的地位想要躋身進入“藝術家”行列,就需要德藝雙修。“藝術家”的注意力如何不再關注于自身專業水平和修養的提升,而是一頭栽進了紙醉金迷的世界。很多人披著“藝術家”的皮,行的卻是“戲子”的事,“藝術家”三個字逐漸變成了名利爭逐的對象,為了成為“藝術家”可以用盡各種手段,因為頭銜兒有了,就可以坐享名利了。
2.3、如《希望的田野》中趙麗穎飾演的雷金玉,放棄大城市的白領工作回鄉組織村民種甘蔗,這種在家庭看來十分叛逆的行為,卻為鄉親帶來了幸福生活。這樣的故事講述,鼓勵著觀眾中那些最富有“叛逆”精神的年輕人,勇敢發揮自己獨特的創造力,成為主流社會中的有為人。演藝人員要在自己的演藝過程中,要把國家與個人相聯結。青年演員陳曉飾演的何敬平對渣滓洞中的小朋友說:“你是男子漢,你要堅持住。
三、優秀演員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藝術家的夢想這就是向世俗抗爭的體現
3.1、在《秀才遇到兵》中,講的是由井柏然飾演的祁建華在解放軍軍營中教識字、講漢語拼音方案掃盲的故事。軍營里的領導們完成“掃盲班”學習的動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理想,因為拿到證明、摘掉文盲帽子,才能去參加抗美援朝。而對于年輕人祁建華來說,他也在教學中認識到,教學也要走群眾路線,要組織和鼓勵大家自主進行學習,要從傳統中學到東西。以《理想照耀中國》為代表的新主旋律影視劇,更為觀眾重新定義了“演員”。且對演員的重新定義,在當下正是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
3.2、其實,由演員出演主旋律影視劇的合理性在獻禮片商業化嘗試初期就被注意到了。《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導演韓三平和黃建新在創作談中就談到:中國共產黨一開始是很小的政黨,黨員平均年齡不足30歲,因此,這段歷史燃燒著革命和青春的熱血,洋溢著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選擇或許還稍顯稚嫩的青年演員來出演歷史人物,更能展現出生機、活力和希望。
3.3、在《理想照耀中國》等劇作中亮相的新一代年輕演員群體,相當一部分擁有偶像明星的身份。與傳統的“老戲骨”相比,他們不都來自于專業的演出團體,不全都出身于表演院校。在參演影視劇之前,他們可能是男團女團的唱跳偶像,也可能是主持人、是短視頻平臺上的熱門博主。由這些人構成的演員群體,與過去那些在專業院校學習過三大表演體系知識、受過長期職業化訓練的影視明星相比,雖然離傳統的表演藝術教育較遠,但他們展現出了更為多元化的個性。對于觀眾來說,他們離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近。
四、結語:
綜上所術,有夢,就有渴望;有渴望就有追求。當前從事演藝事業的演員們,他們大多都對生活熱愛,對藝術的渴望并不亞于任何崗位的成功人士。演員們塑造著藝術,正以不屈的意志激勵著人生。甚至越來越多的演員、流量明星參演主旋律影視劇的熱潮。主旋律影視劇在敘事上也開始了多樣化的探索,逐漸嘗試了傳統的歷史展演,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沒有讓觀眾“出戲”。只要演員遵守演職本份,恪守國家法律法規,通過演出精彩的作品,就一定會贏得人們的尊重,戲子成為藝術家,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王海菲、李詠城:演員藝人如何與世俗抗爭、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田芳芳、趙敏:演員、戲子與藝術家的關系、文化控制與文化大眾,1994(2):195
【3】海東山、劉成軍:戲子如何轉變成藝術家探討、青年研究,2003(3)2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