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春
摘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實際教學中,地理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尚未得到廣泛實施,多數情況下只能靠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自主學習,因此,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培養效果亟待提高。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
引言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與創新,高中地理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基于此,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方案進行合理的改進,還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地理課堂氛圍,在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過程中,也要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就是教師沒有將地理實踐化,所謂實踐只停留在表面,導致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難以得到提升。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將這一目標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一、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存在的問題
(一)時間與安全問題限制了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
地理是一門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教師需要在準確地講解知識內容的同時,帶領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但高中生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習時間特別緊張,尤其到了高三階段,各學科的復習壓力更是限制了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而且,每次地理實踐活動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在課時的安排上,一個學期組織一兩次活動還是有可能的,但每個課時都組織實踐活動實屬不易。
(二)教師本身缺乏實踐能力
大部分地理教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更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地理課外實踐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培養,在自身實踐能力都不強的情況下,很難更好地去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途徑
(一)指引知識探究,豐富學生的認知
探究地理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識認識世界、開展實踐的過程。地理教師需要優化探究教學,指導學生掌握必備的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人文地理等模塊知識,豐富學生的地理認知,為培養他們的地理實踐力奠定基礎。在探究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地理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和背景材料,指引學生開展探索分析活動,使學生學會收集、處理地理圖表和文字等信息。例如,在教學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遷移”一課時,首先,教師選取“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為探究主題,并將課前收集整理的“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進程”材料設計成微課,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從古至今我國的人口變遷情況。由于微課呈現的素材與歷史知識具有緊密的聯系,學生都表現出極大的探究興趣,踴躍投入探索學習中。其次,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微課深入閱讀文本,從中找出關于人口數據、遷移變化等重點語句,捕捉關鍵文字信息。通過這種由淺入深的閱讀方式,學生既能較好地了解我國人口遷移的發展變化情況,又豐富了對地理的認知,還在潛移默化中鍛煉了分析、處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學生閱讀探究后,教師適時呈現思考問題:“影響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此時,學生已能從探究中發掘到許多隱含的信息,學會了融會貫通,掌握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并能應用地理學科語言來描述人口問題,總結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實現了概括地理知識信息能力的遷移發展。
(二)合理劃分小組,實施差異化個性教學
如今,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實施個性化教學顯得更加重要。相比傳統單純的文理分科,在“3+3”的選科模式下,包含地理的選科方式就不下十種。合作是一種重要品質,由于地理實踐活動量大,小組合作本身就是地理實踐活動中常用的學習組織形式。而在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教師也需要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以進行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依照學生其他的所選科目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由于每個學習小組學生的知識結構相近,學習的薄弱點也相近,疑惑的問題也大致相同,能更好地在探究活動中學到學習方法。在綜合性較強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盡量將不同選科的學生集中到一個小組。如在“本地大氣污染調查”這一實踐活動中,由于“環境污染”是一個綜合性模塊,其調查和方案的設計涉及化學、生物、政治等多學科知識。根據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同,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合理分工,如選修化學的學生負責實地調查,構建污染源清單。選修政治的學生則負責從網絡上為大氣污染的治理尋找法律支撐。這樣,通過合理的小組劃分,教師有效發揮了不同學生的能力,這對于學生個性化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更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對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不利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考慮到這種情況,高中地理教師應不斷創新地理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借助多媒體設備,采用游戲教學方式、分組教學方式等,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的發展。例如,在“自然災害”這一章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生動的圖片及精彩的動態視頻直觀地展現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也能深化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地理知識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與世界觀。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教學中,構建符合新高考理念的教學模式相當必要。而在開展高中地理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教學評價,充分應用移動終端,實施個性化教學。這樣,教師才能將地理實踐力和新高考下選課走班制度和以興趣為主的教學理念有機結合在一起,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燦.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地理核心素養之一:地理實踐力初探[J].信息周刊,2019(03):385-386.
[2]朱時林.關于地理實踐力的幾點認識[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04):38-40.
[3]楊新麗.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探究:以提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為導向[J].名師在線,2019(2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