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劉靜

【摘要】目的:分析步態訓練結合強化護理在骨科頸椎病康復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院內骨科選取頸椎病患者80例行對比調查,參考隨機抽樣法分組,將常規護理干預者納入對照組,步態訓練結合強化護理干預者納入觀察組,對比不同方案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頸椎功能與生活能力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頸椎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觀察組患者隨訪6個月復發1例,隨訪1年復發共復發2例。對照組患者隨訪3個月復發1例,隨訪6個月復發6例,隨訪1年共復發8例,組間患者復發率對比有差異性。結論:將步態訓練與強化護理應用到骨科頸椎病患者康復護理中,可促進患者頸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同時還有助于改善遠期預防,降低疾病復發可能性。
【關鍵詞】步態訓練;強化護理;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4.096
頸椎病當前已經發展成為居民常見疾病,其發病率的不斷增長與久坐及不良坐姿等存在密切關聯[1]。經外科手術治療可解除脊髓壓迫,但基于脊髓長時間受壓,致使部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行走功能障礙。而步態訓練被認為是有效改善患者行走功能障礙的有效手段。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比調查分析了步態訓練結合強化護理在頸椎病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20年1月~2020年12月院內骨科選取頸椎病患者80例行對比調查,參考隨機抽樣法分組,將常規護理干預者納入對照組(40例),步態訓練結合強化護理干預者納入觀察組(40例)。對照組中男女23/17例;23~64歲,均值(46.25±5.28)歲。觀察組中男女22/18例;25~64歲,均值(47.62±5.18)歲。兩組患者行年齡與性別對比無差異性,符合對比調查選樣標準。
1.2方法
對照組:體位護理與肢體感覺觀察及日常生活飲食護理等。
觀察組:步態訓練結合強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步態訓練
首先,佩戴頸托期間維持身體平衡,行雙肩平衡訓練。站立1min,觀察患者雙肩是否平衡,對照鏡子為患者佩戴頸托,指導其輕度聳肩與沉肩。15次為1組,每天鍛煉3組。其次,擺臂姿勢訓練,平穩站立原地踏步,雙肩依次擺動。觀察擺動幅度控制為30-45°之間。5-10min為1組,每天4組。再次,軀體重心轉換訓練,平穩站立1min,提髖提起下肢,重心轉前移,腳掌著地。控制另外一側腿促使其前后擺動。5-10min為1組,每日3組。最后,下肢屈膝位蹲踞控制訓練。站立與椅子前,平穩站立1min后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重心下移,臀部后側肌群發力,膝蓋輕度外展。緩慢坐于椅子上。3-5次為一組,每日訓練3組。
1.2.2強化護理
對患者給予健康宣教,講解頸椎病病因與日常注意事項等內容,強化患者對自身疾病知曉程度。指導及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鍛煉,鍛煉方案為以上步態訓練方法。同時強化心理干預,基于恢復周期較長,加之癥狀影響,導致患者容易出現焦慮與煩躁等負性情緒。可通過及時告知病情好轉情況樹立康復信心,同時指導家屬加強對患者精神支持,促使其感受到關愛,緩解抑郁情緒。
1.3觀察指標
1.3.1依據日本骨科協會(JOA)標準判斷患者頸椎功能改善情況,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估患者生活能力評分。
1.3.2采用SAS與SDS量表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
1.3.3對患者給予1年隨訪,統計患者疾病復發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用SPSS21.0統計軟件完成調查數據處理,用(x±s)描述計量資料,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檢驗,P<0.05代表數據對比有差異性。
2 ?結果
2.1組間患者干預前后JOA與ADL評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頸椎功能與生活能力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頸椎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P<0.05)。見表1。
2.2組間患者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P<0.05)。見表2。
2.3組間患者隨訪1年疾病復發率
觀察組患者隨訪6個月復發1例,隨訪1年復發共復發2例。對照組患者隨訪3個月復發1例,隨訪6個月復發6例,隨訪1年共復發8例,組間患者復發率對比有差異性(P<0.05)。見表3。
3 ?討論
以往頸椎病多發生在老年人群中,基于骨退行性改變所引發[2]。而近年來頸椎病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辦公室工作人員患有頸椎病。為此對于頸椎病的發病原因以及預防的問題也較為受到關注[3]。頸椎病的癥狀較為復雜,常見為頸部疼痛與肢體乏力以及手指發麻等癥狀較為嚴重,患者可伴隨頭暈與惡心及嘔吐等癥狀[4]。頸椎病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其可以引發中風,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中風患者中有超過90%患者均患有頸椎病。同時頸椎病的反復發作,還可導致患者出現失眠與神經衰弱癥狀,除此之外還可伴隨突發性眩暈,可極大影響到患者健康。除以上之外,較為嚴重的頸椎病和導致患者記憶力下降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上肢疼痛無力[5]。
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其主要目標在于緩解或消除一系列癥狀及體征。同時控制病情發展,盡量恢復患者原有生活能力。對于頸椎病的治療可采取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等多種方案,而在治療后的康復護理階段對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影響。以往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康復護理干預針對頸椎病患者而言具有一定治療成效,雖然僅屬于護理方案之一,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相關癥狀。基于對患者身心與生活以及鍛煉等方面的干預,可有效舒緩患者自身癥狀,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遠期預后。結合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干預前兩組患者頸椎功能與生活能力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頸椎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此結果證實了對比常規護理,加強步態訓練與強化護理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更為理想,包括頸椎功能的恢復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等。除此之外,調查結果還證實聯合步態訓練與強化護理,對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也具有積極作用。如本次調查結果所示,干預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程度無差異性,不同方案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平均焦慮評分與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對比有差異性。在患者遠期預后效果方面,本次調查證實對比常規護理干預,步態訓練聯合強化護理干預后,患者的一年隨訪復發率明顯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在步態訓練中通過各項訓練方式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得以恢復,進一步強化頸椎病治療效果,對于后期疾病復發的控制具有一定作用。同時在強化護理中,通過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促使其加深對疾病危險因素的了解程度,在其日常生活中也能夠做到自我管理,也有助于防控頸椎病復發相關風險因素。
綜上所述,將步態訓練與強化護理應用到骨科頸椎病患者康復護理中,可促進患者頸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同時還有助于改善遠期預防,降低疾病復發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霍明娜,尚靜波,李仁波.正強化理論護理干預對頸椎病術后康復治療患者頸椎功能及生命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02):93-98.
[2]魏慶華,張瓊,胡屏,駱勇剛,周佳陵,莊萬強,張靜.簡陽市某三甲醫院骨科住院患者頸椎病患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20,36(11):147-152.
[3]丁小萍,范建平,周宏玉,周秋芳,戴曉潔,彭飛.多功能智能化手功能訓練器在頸椎病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0,37(08):93-95+98.
[4]李翔,陸瓞驥,胡勇.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的預測作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9,029(005):385-393.
[5]紀亮,朱湘君,徐景,等.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對亞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偏癱并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028(00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