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欽衣
【摘要】: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向國家輸送人才的選官制度,它在中國歷史上整整持續了 1300 年之久,對周邊漢文化圈的國家甚至西方國家影響深遠,是中國在精神文明領域對世界做出的一大貢獻。?該制度將科舉考試與做官連接,提高了所選拔的官員的文化素養,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的主流思想,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1]。
【關鍵詞】:古代; 科舉制度; 世界; 影響
作為中國古代社會選拔人才進入統治階層的主要手段,科舉制度一直位于經久不息的位置,對社會運行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影響,包括中國封建社會的階層管理、文化教育以及社會風氣。科舉制度是當時所能采取的最公正的人才選拔方式,它吸收了許多中下階層的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擴大了封建制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特別在唐宋時期,科舉制度剛開始實行,就表現出巨大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2]。
一、科舉制的起源及其興起的背景條件
中國的官制大致可以劃分為貴族政治時期和官僚政治時期。貴族政治時期的選官方式充斥著不公平,官員大多都是從權貴子弟中選拔,許多無才能的人憑借家族關系步入仕途。古人常常強調“有德配位”,貴族政治時期卻總是違背這一理念,依靠門第關系選用人才,使人才錯配。《朱子治家格言》曾指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可見貴族政治時期選拔官吏的方法將給社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為了改變人才錯配帶來的弊端,便開始探索新的選官的方法。
在中國科舉制度史上, 隋朝是一個短暫而重要的歷史時期。公元606年,由于即位后的隋煬帝喜愛文學辭賦,又或許是因為他想要通過振興文教獲得名聲, 才在恢復國學的同時開設了進士科,用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地方上同樣喜愛文學辭賦的人,后世將隋煬帝設置進士科看作科舉制起源的標志,雖然當時的科舉制只具雛形,規制也尚不完備,但是開科取士、自由報考并形成制度,卻是由隋煬帝首開。進士科剛開始并沒有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但是隨著后世的演變發展,科舉制的效用十分顯著,正如古語所說的“其作始也簡, 其將畢也巨”。因此,科舉制起始時間是隋煬帝大業元年,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被廢止。
所有制度興起的背后都是由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推動的,隋唐科舉制興起的背景條件如下:
第一,科舉制興起的經濟前提。隋文帝大力推行“均田制”和輕徭薄賦,使帝國內的家庭都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土地,百姓生活愈加富足,因而產生了一些自耕農和庶族地主,使得一個新的利益集團—中小地主階層快速崛起,他們急切地想要進入統治階層,分享權力和文化。而科舉制度不惟門第出身,士人可以通過自由報考擇優錄取,躋身統治階層的行列參與帝國管理,這直接代表了新興地主階層的根本利益。
第二,九品中正制被廢除后,士族再也無法單獨依靠門第關系步入仕途。初唐時期,統治者對山東士族、江南士族進行打壓,使他們“世代衰微,全無冠蓋”,但由于科舉制的實行,使這些被打壓的士族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政治地位,成為輔助皇帝的重要力量。
第三,書寫、印刷等物質條件的進步,對科舉考試的實施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魏晉以來,紙質書寫材料取代簡帛,東晉末年“以紙代簡”,簡牘時代結束,士人們開始在紙上書寫答卷,這為科舉考試提供了更加直觀、簡便、公開的操作提供可能。到唐代時,手工造紙產量頗大,雕版印刷逐漸流行,為普通人讀書并參加科舉考試創造了便利的條件。
二、科舉制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從古至今,科舉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對中華文明一直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在形式上“唯才是舉”,強調公正與平等,在中國歷史上擔負著整合傳統社會生活且維系社會內部的文化生態平衡的功能,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等方面起到樞紐與調節作用。
第一,科舉制對中國的儒家文化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歷代科舉制度中,儒家經學知識都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隋煬帝建立進士科以后,一直到清末的科舉考試,經學與辭章都是最主要的兩個方面,雖然中間對其產生過爭論,但儒家經學始終沒有被完全否定。由于科舉制度對儒家知識的推廣,儒家經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3]。盡管科舉制度有一定的弊端,但儒家經學得以不斷傳承和繁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舉制度對儒家知識的推廣。
第二,科舉制度對中國傳統教育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科舉雖為選官制度,但仍然具有教育考試的性質。所以,科舉時代的官學是從屬于整個選舉系統的,大多數朝代的科舉系統包含了官學教育系統。如古代書院和科舉聯系十分緊密,它因科舉盛而生,隨科舉廢而亡,由于科舉在當時是讀書人有效的指揮棒,所以當時的書院或私塾必然要受到科舉制度的制約,與人才選拔考試制度緊密聯系,為科舉提供了許多有用的人才。
第三,科舉對文學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千年科舉實際上就是以文取士,它必須通過筆試也就是寫文章來選拔人才。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科舉就是一種文學考試,文學成為科舉取士的主要標準,社會也逐漸形成了讀書尚文的文化傳統,所以說科舉時代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讀書至上的社會。
第四,科舉制度與史學也具有緊密的聯系。章學誠曾說“六經皆史”,《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都有中國古代史書的屬性,尤其《春秋》本身就是史書,而且一直以來的科舉考試都含有五經的考試內容。因此,考儒家經典知識,實際上也包含史學的成分。可見,科舉考試尤其看重史學,它希望入仕為官的人都有基本的史學素養,了解中國歷史變遷和“成敗得失”,以便在政治民時懂得鑒古今,能夠擁有一種歷史觀和大局觀,因此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和繁榮,與科舉考試以史取士促進士人認真研習史書,形成重視史書的傳統和風尚是分不開的。
三、科舉制對世界的影響
歷史上,中國古代文化一直深深影響著周邊的許多國家,這其中當然包括科舉制度。除了有外國學生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以外,也有其他國家在本國設立科舉制度。
日本最先效仿中國的科舉制度,卻也是實行時間最短的。因為科舉制度所倡導的平等精神與日本的貴族傳統之間存在難以消除的沖突,以至于科舉制度在日本并沒有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他的周邊國家如越南,是廢除科舉制度最晚的國家。在科舉年代,越南政府不斷學習中國科舉制度的經驗,完善越南科舉制度的發展體系,并依據本國國情創造性的發展了科舉制度,增加了儒、佛、道三教的考試,使科舉制度具有本國的特色。
朝鮮也在高麗時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間設立科舉制度,一共持續了936年,是中國以外實行科舉制最長、也是科舉制度最完備的國家。
(一)日本貢舉制度
早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日本就開始效仿中國的科舉制度,也是最早效仿科舉制度的國家,但日本實行科舉制的時間比中國、越南、朝鮮短。
自從隋朝時期,與中國互派使者以來,日本就深入了解了中國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文化風尚。奈良時代,日本效仿唐朝科舉制度設立了貢舉制度,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四科和醫、針二科,其中秀才科地位十分重要,他們視秀才科為最高級別,這與中國的科舉制度不同,秀才科在中國的科舉制度中是最基層的。日本的貢舉制在考試科目內容、評判標準依據、等級分配和及第授階方面都主要仿照唐朝的科舉制,但是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比日本的更難,選拔標準也更高。
日本貢舉由掌管選拔和任命官職的式部省直接主持,每年進行一次。能夠參加考試的學生稱為貢人和舉人,貢人由地方諸國直接貢送,舉人由天皇因臨時需要制舉或者由大學寮經過寮試而來。來自大學寮的舉人需參加國學考試,考試內容基本上與唐朝科舉各科相同,考試合格后還需要地方長官的推薦。
然而,日本實施貢舉制時正好遇上貴族勢力上升的時期。推崇平等精神的科舉制度與貴族勢力以及重武輕文的對外擴張思潮存在嚴重的沖突,因而貢舉制度難以在日本繼續生存下去。
(二)越南科舉
越南科舉從公元 1075 年始, 至 1919 年止,是東亞三國中最晚實行,也是世界上最晚廢止科舉的國家。越南仿效中國科舉最為徹底,不過,“橘逾淮而為枳”, 由于中國和越南的社會環境不同, 即使越南全盤照搬中國的科舉模式, 也不可避免受到本國社會文化的影響變得本土化。因此,科舉制度移植到越南后, 自然而然會變得“越南化”。越南科舉在長期實行的過程中, 許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 越南科舉創設有一些新制度。越南科舉中的太學生 科、饒學試、四十分采點評卷法、“核”等等, 就是本國科舉的獨創之制。又如, 黎圣宗光順三年( 1462 年) 所定鄉試法, 在四場考試之前, 還要求“先暗寫一場, 謂之汰冗”, 也與中國科制略異。
其二, 越南科舉曾經實行儒、佛、道三教考試。在李、陳、黎三個朝代一定時期里間或舉辦試三教, 雖然最后還是“三教歸儒”, 但試三教是越南根據本國的國情對科舉制的主動適應, 具有鮮明的越南特色。
其三, 越南科舉利用大象把守試場防止作弊。這種防范辦法似乎有點草木皆兵, 最后也被廢止。用大象來把守試場防止作弊, 在東亞科舉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這也體現出各國科舉的多樣性。
(三)朝鮮科舉
朝鮮的科舉制度始于高麗時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鮮時期才正式實施。由于朝鮮王朝是分“文班”和“武班”的“兩班官僚社會”, 所以朝鮮的科舉考試中也有均衡設置文科、武科,對文武科同等重視。
朝鮮時代的文科考試分為初試、復試、殿試三個階段, 而初試中又包含鄉試, 館試, 漢城試。由于地區不同, 科舉考官也不同, 因此考生們都更傾向去比較容易通過考試的地區參加考試。但是這種換地區參加科舉考試的行為一旦被發現, 該考生就會被取消考試成績或被剝奪考試資格。
世宗在位期間, 科舉考試不僅僅重視考生的武藝, 兵書和儒學經典也在武科考試的考察范圍。換句話說, 雖然是武科考試, 但是武藝超群的同時也對儒家思想有所了解的人, 才是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這是因為在儒家思想中, 戰略比戰術更為重要。武科考試科目繁多, 有木箭、鐵箭、片箭、騎射、騎槍、擊球共計六種科目。而射箭和馬上武藝則是考察的重點。除此之外還要考察《四書五經》中的第一卷、《武經七書》中的第一卷、《兵要》、《小學》、《經國大典》等。
依據朝鮮時代的律法, 只要不是賤民, 任何人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但也不能說身份高低不同的人們之間沒有區別對待。比如在武科考試和選拔技術官員的雜科考試中, 是不允許有賤籍血統的人參加的[5]。
四、結語
科舉制度公平、公正、法定的性質,促成以考試取士的官僚階層代替了世襲的封建貴族階層,廣泛地從社會各階層中選拔人才,提高官僚隊伍的人文素質,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但科舉考試的內容十分陳腐,考試方式也略有僵化。科舉制度所體現的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用等原則,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馮家紅. 中國科舉 世界典范 [J].藝術百家,2015.
[2] 金錚. 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0.
[3] 吳銘輝,陳榮華. 《論語》的人文教育定位研究 [J].考試周刊,2017.
[4] 朱瑞雪. 科舉制度對唐代書法人才培養的影響 [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
[5] 何慧芳. 科舉制度在韓國的嬗變及其對韓國文化的積極影響[J].教育與考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