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姜莉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農業種植環境的實際情況,探索了農藥廢棄物有效處理、保護農業環境生態性的有效對策:有序落實生態宣傳、加強農藝科技融合、健全農藥廢棄物監管體系等,以期塑造農民環保意識,完善廢棄物處理流程,最大程度地降低農藥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威脅。
關鍵詞:農藥廢棄物;農業生態;農藝科技
引言:國內食品銷量有所增加,農藥逐漸成為保障農業生產、帶動農業規模性建設的重要條件。大量農藥投入生產后,將會形成較多廢棄物,對生態環境構成一定威脅。國內每年用于農業種植的農藥總量約為250噸,相應產生不少于100億個250毫升為單位計量的廢棄物,此種廢棄物以外包裝形式為主。倘若對于農藥廢棄物不加以有效處理,將會危害農業生態體系。
一、農業種植環境發展現狀
現階段各地區農業生態體系表現出多樣性,含有森林、草原等,整體生態性較為薄弱,處于土地資源逐年惡化的狀態,甚至部分農業環境,受到了自然災害的威脅,引起農業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風險。與此同時,在森林覆蓋面積有所縮減的情況下,形成了水源區域大幅度縮小,相應帶來氣候驟變、災害發生次數增加等環境行為。在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對于人們經濟發展、社會生存具有一定影響。較低的生產效果、先進性不足農藝流程,將會加重農業生態惡化發展深度。在多數農村種植區,以貧困地區為主,生活資源匱乏,難以順應人們生存需求,不科學的農藝方式,形成農藝生態失衡現象,有礙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序進展[1]。
二、農藥廢棄物有效處理方法
(一)有序落實生態宣傳
1.落實環保宣傳工作
農民是生成農藥廢棄物的主要成員,農藥使用超量、廢棄物處理不當等問題,將會增加農業土地資源的自我凈化負擔,形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相關單位對于農藥使用行為,需要加強環保宣傳,塑造農民較強的生態意識。采取農藥使用方法培訓、宣傳廢棄物處理方法等措施,提升農民廢棄物處理的主動性,減少廢棄物處理的不合理問題,建設農藥廢棄物循環利用機制,以此帶動農產品綠色發展。
2.加強農廢回收管理
(1)相關單位需建立完整的農廢回收機制,提升廢棄資源循環利用有效性。
(2)加強各類自動化噴霧機、植保設備(如圖1所示)推廣,發揮智能設備的農藝作用,降低農藥投產量。
(3)針對黑土地,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形成優化性農藝結構,維護養分平穩性。
(4)整合防治工作,構建統一的農藥使用管理體系,確保農廢回收的全面性,提升農作物病害防護效果。
(5)在農藥生產時,要求生產單位使用具有降解性的材料,為后續農廢處理奠定基礎條件。
(6)將實際回收的農廢資源,進行資源化改造,使其成為蓋子、垃圾箱各類產品,構建完整的農廢生產鏈,減少農廢處理量。
3.農廢回收實例
(1)高新區構建了完整的農廢回收體系,其中農藥與獸藥瓶,回收單價為0.5元/個,農藥與肥料的外包裝,回收單價為0.2元/個,過期藥無償回收等。相關單位使用專項資金,使用農廢回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農廢回收的完整性。
(2)按類處理農廢資源。各類農廢資源,在回收后進行數量統計、按類存儲的形式,由第三方單位完成農廢運輸,對其進行綠色處理。處理工藝包括回轉窯、焚燒等方式。
(二)加強農藝科技融合
在農業生產體系中,加強農藝科技融合,能夠增強農業生產的智能性,順應智能農業生態發展的整體需求。比如,在農藝科技生產期間,山東省相關部門每年劃撥6000萬元,以此打造山東農藝科技新環境;吉林省某部門,對于化肥合理使用,開展了宣傳活動,以期減少化肥使用量,維護農業生態體系的平穩性。
以測土配方移動服務為例,在此項農藝科技中,含有土壤結構勘測、合理配方設計、施肥方案設計、施肥方法指導四項功能。農戶可操作手機進行土地資源定位,全程指導以語音形式為主,便于農戶掌握自有土地情況,結合農戶種植農產品類型,給出相應的施肥方案。借助此種農藝科技,能夠有效提升土地資源種植方法的科學性,顯著提升農作物生產效益。單次服務成本為1元,具有農藝科技使用的經濟性。同時平臺能夠階段性為農戶推送相關肥料使用技巧,以有效控制農藥投產量。
(三)健全農藥廢棄物監管體系
對于農藥廢棄物的各項處理工作,相關單位需要加強監管約束,以政府法規視角,提升處理農廢工作的強制性。現階段,對于農廢給出了管理章程、安全用藥標準等規定,以此提升農廢管理有效性。因此,在后續農廢管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實際存在的農藥污染問題,加強監管體系建設,以此提升農廢監管有效性。
(四)規范落實農藥廢棄物的處理工作
相關單位需要積極采取各項措施,展現出政策主導功能,在增強生態型發展思想的同時,全面提升農業產業效應。相關單位可采取積極措施,加強農廢資源處理,規劃建設農廢處理基地,為農廢處理、監管各項工作奠定基礎條件,切實回避農廢二次污染問題。
比如在各鄉村種植區域的合理位置,建立農廢處理池,以減少農廢運輸成本,加強農廢處理的集中性。在農廢處理時,需要遠離鄉村種植區域、水源等生態體系中,以減少污染問題。農廢處理方法有:殺蟲劑產品的外包裝,以紙質廢物為主要類型,可采取焚燒處理方式;除草劑產品所用的外包裝,同樣是紙質廢物,采取掩埋處理方式;對于塑料容器,在廢物處理時,需要進行容器清洗、焚燒等操作。與此同時,在農廢焚燒期間,處理人員需要遠離處理區域。如果農廢不能及時進行處理,需要采取清洗與存儲措施,將其放置安全位置,再集中處理。
(五)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農業補貼工作,是以結構優化工作為核心,同時順應國內農業生產需求。在農業補貼政策落實后,借助補貼資金塑造農戶生態意識,使農戶能夠積極使用生態型種植工藝,以此有效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增加生態化肥的投產效果。比如,在2017年福建省農業種植區,全面落實了化肥零使用的種植活動;同年北京進行了有機化肥的生產實踐[2]。此外,相關單位可鼓勵農藥生產的大規模單位,進行農廢聯合處理,使其在生產體系中,構建出農廢處理機制,以此從源頭確保農廢處理效果。
(六)建立農藥廢棄物考評機制
圍繞農廢開展的各項工作,需要建立考評機制,制定相應的工作標準,以提升農廢處理人員工作規范性。因此,相關單位需要建設完整的激勵機制,增強農廢處理有效性。比如,部分地區結合農村生產農廢的實際情況,制定完善了農廢管理規定,國內有超過30家的單位,對于農廢資源開展了積極處理。與此同時,政府相關單位,可采取激勵措施,鼓勵農藥生產單位,融入農廢處理工作,以單位考評形式,促使農藥生產單位積極完成農廢處理工作。在處理完成時,由相關單位對于農廢處理效果進行檢測,結合檢測情況,給予考評結果,以完善農廢處理考評體系,全面構建農廢處理機制,維護農業環境生態性。
結論:綜上所述,農藥廢棄物的監管處理工作,是維護農業生活平穩的關鍵措施,極具監管價值,具有落實的必要性。因此,相關單位需要以較高的重視態度,落實農藥廢棄物的各項監管工作,積極處理農藥廢棄物,打造生態農村環境,確保農藝產品的食品性。
參考文獻:
[1] 高陽,周小莉. 關于農藥包裝廢棄物環境管理的思考[J]. 農村·農業·農民B,2019(5):45-46.
[2] 宋蕾. 農業生產中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分析[J]. 南方農業,2021,15(9):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