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035
我國慢性病的發病率、患病率逐漸升高,心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群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目前是我國居民死亡原因的榜首,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如超重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體力活動很少等,這些高危因素容易導致腦部的血管受損,造成腦部組織局部性或整體性功能障礙,從而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語言障礙、視覺障礙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出現肢體麻木、偏癱、失語等嚴重后遺癥。中風偏癱患者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需要輔以康復治療,中醫作為我國傳統治療醫學,對于腦中風患者也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比如針灸療法在《黃帝內經》中便有治療中風偏癱的記載,經過各朝各代醫家的不懈努力,針灸療法得到了不斷完善和提高,在結合康復治療的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介紹了這么多,那么腦中風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預防和治療中風所致的偏癱,中醫針灸療法又是如何結合康復治療改善中風偏癱的效果的,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吧。
1? 腦中風概述
1.1腦中風的可能原因
(1)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單獨危險因素,高血壓會導致血管壁彈性降低,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導致腦部組織局部功能障礙;(2)腦部血管破裂、血管動脈瘤等容易引起腦部出血,導致出血性腦卒中;(3)腦部腫瘤放療、暴力外傷等原因也可能造成出血性或缺血性腦卒中;(4)情緒急劇波動、氣溫驟冷驟熱、過度疲勞等原因也是腦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
1.2腦中風的臨床表現
(1)頭暈頭痛:頭暈經常伴有耳鳴,頭痛是腦中風非常重要的早期癥狀和信號,但由于頭痛的原因較多,患者經常會忽略這點;(2)噴射狀嘔吐:嘔吐癥狀常常和頭痛一起出現,當病情較為嚴重時,嘔吐物顏色呈現醬油樣液體;(3)口角流涎:面部神經控制障礙,會出現控制不住流口水、口角歪斜的現象;(4)感覺、言語、意識、視覺障礙:多功能發生障礙,感覺障礙經常表現為某一側肢體和面部,言語障礙表現為患者說話咬字不清楚,別人聽不太懂,還會有吞咽時發生嗆咳等情況。意識障礙則變現為患者神志模糊,呼之不應。視覺障礙是患者一過性的眼前發黑,或者逐步看不清左側或右側的物體。
如果不及時治療,腦中風的后遺癥就會比較嚴重,其中偏癱是指我們常說的半身不遂,是指身體某側的上下肢體、面部肌肉的運動障礙,大約有一半的腦中風患者會發生偏癱后遺癥,如面部麻木、口角流涎、手指腳趾末端麻木,有蟻爬感覺,甚至合并有語言、認知、意識障礙等,因此腦中風的康復治療對于改善癥狀、降低后遺癥非常重要。
2? 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
偏癱可以按照肌力的6級標準進行臨床的分級,如輕度偏癱:肌力4~5級,稍有減弱但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癱瘓:肌力2~3級,肌力減弱范圍較大;完全癱瘓:肌力0~1級,癱瘓肢體不能活動,較為嚴重。中風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康復治療等。治療時首先需要針對引起發病的病因進行病因治療,控制患者血壓和血糖水平,飲食應當采取低鹽低脂高蛋白的飲食模式。
接下來主要介紹下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是患者臨床治療后用以降低后遺癥、減少殘疾、提高生活質量、盡量恢復生活質量和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
2.1運動康復
對于中風偏癱患者,需要幫助他們進行肢體的運動,目的旨在促進患者癱瘓肢體肌肉的活動,避免長時間靜躺導致的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問題。康復訓練可以借助一些器械進行,一般運動時間在20分鐘左右,每日1~2次,總體運動康復的原則包括運動量從小到大,運動時間從短到長,循序漸進。
2.2康復護理
對于中風偏癱患者,康復護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疾病護理:做好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監測,根據患者的情況合理用藥,監測用藥治療之后的病情狀況;(2)心理護理:患者發生中風偏癱之后,身體機能受損,與患病之前的健康、快樂的狀況相較,簡直是一落千丈,因此難免會有情緒低落,這種悲觀消極的心態如果不及時予以調整開解,會影響到患者的疾病治療效果,甚至會讓患者失去繼續生活的信心而釀成悲劇,因此我們需要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訴求,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用恰當的方式疏導負面情緒,鼓舞患者繼續治療;(3)康復訓練護理: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活動能力逐步被激活重建,但是在此過程中必須非常關注患者的訓練安全,包括患者病情穩定,情緒穩定,恢復狀態良好,循序漸進,確保患者在康復訓練時無肌肉、關節等運動拉傷。
2.3中醫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是中風偏癱患者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針灸能夠刺激患者大腦皮層運動區,加快血液流動循環,促進腦部功能逐步恢復,而且針灸價格低廉經濟,中醫療法對于健康保健也大有裨益,可以長期使用而對身體損害較小。
運用針灸療法時首先需要判斷患者偏癱的部位,針對不同的部位選擇不同的穴位下針,例如,(1)上肢癱瘓:選擇陽池、大椎、合谷、曲池等穴位下針;(2)下肢癱瘓:選擇環跳、懸鐘、太溪、委中等穴位;(3)眼歪嘴斜:選擇地倉、人中等部位。
針灸的手法和時間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斟酌,一般情況下平均每天治療一次,每次間隔5分鐘行一針,在穴位上留針半小時左右,以一個月四周為一療程。
3? 結束語
偏癱的治療過程中應用針灸療法,一般來說效果比較好,這是因為針灸通過針刺穴位的方式舒筋活絡,刺激不同的穴位改善全身血液的循環,堅持一周、兩周、一個月的治療周期,從而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曲池、足三里等,而且針刺療法秉持中醫辨證理論,對患者身體狀況沒有太大的損害,配合康復治療能夠大大增加患者改善偏癱癥狀的效果。目前中風偏癱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與藥物療法、物理療法、食療法等相較,針灸經濟實惠、效果顯著,不失為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