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芳芳

摘 要:按照《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以下簡稱“文化站”)是國家在鄉鎮一級設置的旨在為基層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指導基層文化工作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層宣傳文化的主陣地,承擔著宣傳主流價值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引領文明新風、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職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站作為基層主陣地,必須緊跟時代,轉變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能,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關鍵詞: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服務效能;突出問題
進入“十四五”,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邁入新時代,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獲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文化站資源匱乏、服務理念滯后、傳播先進文化技術手段落后、服務效能偏低的問題比較嚴重,本文就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面臨的突出問題展開論述,拼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建議。
一、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要求和提供的服務內容
原文化部頒發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文化站應建有為群眾提供開展培訓、講座的多功能活動廳,讀書看報學習的書刊閱覽室、傳送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共享工程服務點,與開展活動相適應的室外活動場地,配套設置宣傳欄。文化站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免費開放公共設施,免費提供體育健身器材、圖書和報刊借閱、時政法制科普教育培訓講座、數字文化信息等服務,組織引導人民群眾開展各類文娛活動。
二、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中存在的問題
(一)設施陳舊,設備老化,文化站資源利用不充分
第一,文化站現有設備大部分是“十一五”“十二五”時期配發,電子信息設備老化,功能不全,不能滿足新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求。第二,根據《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要求,文化站建設一般不設在鄉鎮政府辦公場所范圍內,目的是方便群眾開展文體活動。但是也出現一些問題,離鄉鎮政府集中辦公區較遠的文化站,供暖、供水和通網等配套設施跟不上,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少,站舍長時間閑置,也是設施設備被擱置老化甚至被挪用的原因之一,文化站資源利用效率低。
(二)管理體制不順,文化專干“不專”問題普遍
《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文化站實施上級文化部門和鄉鎮雙重管理模式。雙重管理看似合理,但由于文化工作的特殊性,文化工作產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樣,歸屬于大的效益[1],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無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導致在鄉鎮工作中,文化站站長多由分管副鎮長、武裝部長等鄉鎮其他部門領導兼職“順帶管管”,文化站專干也多忙于鄉鎮中心工作,無暇顧及文化站業務,甚至部分鄉鎮(街道)體制改革之后,撤銷了文化站機構,改為公共事務中心的內設部室,文化專干更是身份模糊,鄉鎮文化工作“應付上級”成為常態。
(三)經費投入不足,免費開放地方配套經費缺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出臺后,將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上升到了法律層面,要求地方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專項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務支出。免費開放工作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對東、中、西部地區文化站按20%、50%、80%的比例安排專項補助資金,剩余部分由地方財政配套落實。但在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重”經濟、“輕”文化[2],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占財政支出比例極低,部分經濟發展較落后的地方,文化站免費開放中央補助經費被地方統籌,用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地方配套經費缺失。文化站設備更新、站設維修無經費支撐,免費開放和日常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缺乏經費保障。
(四)服務理念落后,文化服務效能偏低
文化站專干立足基層,面向群眾服務的理念滯后。第一,宣傳不到位,服務內容單一,不能有效吸引群眾到訪。第二,專干缺乏創新精神,聯系群眾不夠緊密,不了解群眾的文藝特長及喜好的活動類型,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不能發揮群眾主力軍的作用。第三,專業技術人才短缺,信息化設備落后,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和現代化信息傳媒技術開展網絡群眾文化服務。
三、文化站服務效能提升的措施與建議
(一)轉變思想認識,緊跟“十四五”發展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繁榮興盛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文化站是基層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排頭兵。文化站建設至今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當地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沒有認識到文化興國的重要意義和戰略目標,沒有認識到文化產業在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區域GDP方面的貢獻。各地政府要轉變思想,深刻認識到黨的先進文化成風化雨,在提高農民群眾知識素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優化當地投資環境、增加人力資源儲備、間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軟”實力作用;認識到文化宣傳在推介當地特色資源、增加當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把“軟實力”轉變為經濟發展“硬”實力的巨大效益;認識到“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發展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加強隊伍建設,注重人才隊伍專業化素質
打鐵還需自身硬,文化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鄉鎮文化專干必須是懂文化、有相關知識背景和文藝特長、有組織活動能力的專業人才。[3]目前,文化站面臨的共性問題除了文化專干“在編不在崗”、管理體制不順之外,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專業人才。文化專干不懂文化,很難激發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文體活動的熱情和內生動力。因此,應加強鄉鎮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第一,地方人事部門要完善基層文化人才準入機制,實行部門聯動機制,要參考業務主管部門意見,選聘有文藝特長的專業人才安排到鄉鎮文化專干隊伍當中;第二,鄉鎮部門也要創新干部隊伍建設,適當設置公益性崗位,吸納有藝術特長的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充實到文化專干隊伍當中;第三,市、縣級文旅業務主管部門要采用柔性思維,科學辯證地看待文化站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不可推諉松懈業務指導職能和監督職責,要定期舉辦文化專干培訓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要組織文化館、圖書館對文化站開展對口輔導和培訓,加強基層宣傳文化干部隊伍素質建設,提升鄉鎮文化站服務效能。
(三)創新投入機制,保障落實免費開放各項經費
縣、鄉兩級政府要保證文化站日常工作開展的基本經費,嚴格執行國、省相關法規和政策,落實免費開放中央、省財政下達專項補助資金的轉移支付和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資金,并建立公開、透明的專項資金支出管理辦法,接受各級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市、縣業務主管部門也要切實擔負起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之責,確保專項經費精準使用,共同保障文化站免費開放和群眾活動的開展。財政收入較低的縣、鄉政府,要科學創新投入機制,積極對接資助項目、企業贊助、招募捐贈,或依法適當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本地文化建設。
(四)創新服務手段,滿足新時代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伴隨著“十三五”結束,我國順利完成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邁上了新臺階,對精神文化需求已由讀書看報看電視,轉變為能夠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獲取便利且參與度高的多元化文化產品。第一,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在更新或增加文化站設備的同時,多考慮加強公共數字文化設備,增加戶外電子大屏幕、數字圖書借閱機、點讀機、有聲讀物、培訓視頻教程、宣傳片等基層群眾方便獲取、易操作的數字文化設備和資源的配送,使農民群眾閑暇時利用碎片時間也能及時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和社會熱點要聞,或見識祖國各地的地理風貌和人文特色,或學習種養殖技術,或接觸先進的生活理念和民俗新風。第二,文化專干也要轉變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思路,利用現代化技術設備,以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新興網絡媒體為平臺,制作內容健康向上、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微視頻,實現文化便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利用農閑時間組織開展農民主題攝影展、農民趣味運動會、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法律知識有獎競猜等群眾易接受可操作的活動,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把群眾從文化活動的“觀眾”變成開展活動的“主角”。第三,文化站要創新服務內容,加強與基層黨建、司法、文聯、婦聯、教育等部門資源的整合,突出文化站的“綜合性”,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寓意深刻的活動形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先進思想,科普安全知識,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認識和文明程度,增加農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著眼于滿足新時代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結 語
綜上所述,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基層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權益的保障,關系到黨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落實到基層群眾當中去,關系到農村社會經濟和諧穩定發展,因此,加強文化站建設,提升服務效能,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基層宣傳文化主陣地作用,是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自信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
(甘肅省慶陽市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王峰鋒:《試析如何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經濟效益》[J].《藝術科技》,2013年第26期,第255頁。
[2] 陳金春、潘詩雨、毛文潔:《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文化隊伍建設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民族音樂》,2019年第4期,第52- 55頁。
[3] 陳湘:《探析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者綜合素質》[J].《大眾文藝》,2018年第4期,第11- 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