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永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肩關節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選取北京雙井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外科門診的肩關節疼痛患者45例,并進行超聲引導下疼痛注射治療,注射部位包括肩關節腔,肱二頭肌長頭腱鞘,肩峰下滑囊,喙突下滑囊等,藥物有曲安奈德注射液、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有粘連者給予生理鹽水液壓松解,必要時配合小針刀松解。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一周對疼痛程度和肩關節活動度進行評估。結果:45例肩關節疼痛患者治療后癥狀及體征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無不良反應。結論: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肩關節慢性疼痛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的疼痛,改善肩關節活動度,較傳統方法,大大提高了肩關節疼痛治療的療效與安全性。
【關鍵詞】超聲引導;注射;肩關節疼痛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202
引言
中老年人群中肩關節疼痛的發病率較高,常見的致病原因如下:肩峰下滑囊炎和(或)岡上肌肌腱炎,肩周炎,肩袖損傷,肩鎖關節骨性關節炎,肱二頭肌肌腱炎等。傳統治療肩關節疼痛多采用理療、康復、口服藥物治療[1],效果往往不太明顯。高頻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肩關節及周圍肌群、肌腱、韌帶、神經、關節囊等結構,超聲引導下疼痛注射治療可實時動態觀察穿刺過程,大大提高了肩關節疼痛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10月~ 2021年1月外科門診肩關節疼痛患者45例,年齡43~72歲,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入選標準:患者主訴肩關節疼痛大于3個月,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同時除外關節骨折、脫位、肩袖撕裂、肩關節外傷及手術,并排除外源性肩關節功能紊亂。
排除標準:(1)激素使用禁忌癥如已知對激素過敏者、全身性霉菌感染、活動期肺結核等。(2)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3)擬穿刺點皮膚感染。(4)嚴重的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致生命體征不平穩者。
1.2治療方法
治療前給予專科檢查及超聲檢查,明確病情及病變部位。注射部位以診斷為依據,找到壓痛點并用記號筆標記。患者體位可采取:(1)仰臥位,患側上肢貼胸壁外側,手臂外旋。(2)側臥位,患肩朝上,患側手掌置于對側肩部。(3)坐位,肩部放松,前臂放在同側大腿上。注射部位通常有盂肱關節腔、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腱等在肱骨大結節、小結節的附著處,喙突下滑囊,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等。常規消毒皮膚,并將探頭用一次性無菌乳膠手套包裹,依據不同痛點,對盂肱關節腔、結節間溝、喙突下、肩峰下滑囊、岡上肌抵止部的肱骨大結節等部位進行注射。盂肱關節腔注射穿刺針從肱骨頭與盂唇之間進入關節腔。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腱鞘注射,岡上肌腱等肌腱注射穿刺針剛好到達肌腱表面,確保不在肌腱內時注射。喙突下滑囊注射時靶目標為肩胛下肌腱表面的喙突下滑囊。肩峰下滑囊注射時探頭放在肩峰上,于三角肌和岡上肌腱之間進入,靶目標為緊鄰肩峰外側的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部分。注射藥物通常為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注射液,合并粘連者聯合生理鹽水液壓擴張松解,必要時給予針刀松解術。針頭拔出后無菌棉壓迫包扎。治療期間未給予物理治療及口服藥物治療。
部分患者需要多點注射或多次注射,一月內不超過三次,間隔一周。絕大多數患者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偶有一次頭暈或血壓波動者,經休息或調整降壓藥物后緩解。
1.3療效評估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一周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程度評分和采用Brunnstrom評估肩關節活動度[2]。(1)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 1 周的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為標準,總計10分,VAS 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疼痛越劇烈。(2)肩關節活動度評定采用Brunnstrom評估分級:0分:關節無運動;1分:關節運動達正常活動范圍的1/4;2分:關節運動達正常活動范圍的1/2;3分:關節運動達正常活動范圍的3/4;4分:關節運動達正常活動范圍的全范圍。
1.4安全性評估
觀察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暈針、頭痛、頭暈、心慌、血壓波動等,并記錄是否采取處理措施、是否需要中止治療等。
2? 結果
全部患者治療后,疼痛程度均明顯減輕(P<0.05),肩關節活動度均優于治療前(P<0.05),見表1。
3? 討論
疼痛注射藥物治療不僅能發揮強大的抗炎作用,還能通過液壓松解粘連的組織,進一步提高療效。藥物注射治療肩關節疼痛的傳統方法主要依靠體表解剖標志及操作者的經驗進行注射,注射到達點往往不夠精準,且需要較大藥量才能保證療效,易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及肌骨超聲的應用,超聲引導下的可視化治療,可使臨床操作者實時觀察穿刺針的位置,準確到達炎癥及壓痛點處,并動態監控注射液注入情況,防止藥物誤注入血管,具有安全、設備輕巧、反復穿刺造成的損傷小等優點,大大提高了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處,如樣本量偏少,未來仍需擴大樣本量,以增加可信度及經驗。且治療前后的疼痛評估判斷存在一定的主觀依賴性。
綜上所述,采用超聲引導下的疼痛注射治療可準確安全地治療肩關節疼痛,治療后即刻見效,粘連的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成功松解,患者當時即可感覺肩關節活動度改善,疼痛減輕,且療效高、療程短、安全不反彈、無明顯毒副作用等優點,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曉光,王谷子,李荔,等.超聲引導下注射治療肩峰下滑囊炎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9,6(5):20-24.
[2]冷承浩.超聲引導下注射消炎鎮痛液對頑固性肩周炎的療效觀察[J].甘肅醫藥,2020,39(9):8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