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要】目的:探究在晚期癌癥患者家屬護理中實施死亡教育對其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82例晚期癌癥患者家屬為研究對象(樣本采集時間:2020年1-12月),將其采取隨機分組形式納入A/B兩組;前者僅實施常規支持干預,后者則實施死亡教育;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抑郁情緒改善效果。結果:經護理干預,B組患者的焦慮及抑郁評分對比A組均有明顯降低(P<0.05)。結論:在晚期癌癥患者家屬的護理中,通過實施死亡教育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家屬的負面心理情緒,減輕其焦慮、抑郁程度,建議實施推廣應用。
【關鍵詞】死亡教育;晚期癌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259
處于癌癥晚期的患者往往需要經歷一段或長或短的預期死亡時期,該段時間患者的身心狀態往往會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而其家屬的心理狀況則易被忽視。但事實上,晚期癌癥患者家屬同樣承擔著極大的心理壓力,一旦未能結合其心理狀態予以有效的疏導,也會導致其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正常生活[1]。故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將死亡教育用于癌癥晚期患者家屬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82例晚期癌癥患者家屬為研究對象(樣本采集時間:2020年1-12月),將其采取隨機分組形式納入A/B兩組;入選研究對象均為患者直系親屬,每位患者1名陪護人員,A組陪護人員男、女比例為19/22;年齡24-55歲(39.24±5.66);B組陪護人員男、女比例為20/21;年齡25-57歲(39.33±5.64)。比較納入人員的基礎信息未見明確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支持治療,同時需將患者病情、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及預后情況等一一告知其家屬,并原患者家屬保持良好溝通,耐心聽取其意見及建議,提供必要的護理指導。在此基礎上,B組增加死亡教育干預:(1)方式:采取談話、問卷調查等形式掌握患者家屬的心理狀態,進而開展針對性疏導;每周組織異常家屬集體講座及專題座談會,廣泛普及死亡知識教育;以現場答疑、短信/微信解答等形式解答患者家屬的疑問,緩解其心理壓力,提升其對死亡的正面認識;對于情緒極度低落者可每周采取2次心理引導,予以心理支持,促進其不良情緒的改善。(2)內容:需為其講解死亡的本質,使其明確生死是人類進化的必然過程;為其介紹死亡/瀕死表現及心理變化;為其講解死亡對人生的意義,幫助其調整心態,平和的面對死亡這一話題;引導患者家屬珍視、正視生命,學會疏導內心失落感。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家屬的焦慮及抑郁情緒改善效果: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對患者的焦慮抑郁心態進行評估,得分越高則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集數據均輸入SPSS 25.0軟件中統計分析。涉及計量、計數部分數據采用(x±s)、%表示,并以t/χ2檢驗;組間數據差異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家屬的SAS、SDS評分比較未見明確差異(P>0.05);護理后,B組患者的兩項評分相比較A組均出現了顯著降低(P<0.05)。見表1:
3 討論
對于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來說,必然是從出生、生存直至死亡的,在這一過程中,任何人都難以避免和逃避與自己的親人告別。而在我國千年傳承的文化教育中,往往更加重視生命教育,強調怎樣生活,怎樣有價值地生存,但對于應該怎樣面對死亡、認識死亡方面的死亡教育卻存在一定的缺失。而對于癌癥晚期患者來說,其在面對有預期的死亡期限下,必然會抱有對死亡的高度恐懼感、孤獨感、不安感以及對世界的不舍、對親友的不舍[2]。從其治療階段來看,則多會表現為最初的積極治療,到后期的情緒極度低落,抵觸并拒絕治療。因而針對晚期腫瘤患者而言,適當予以死亡教育是幫助其該病心理狀態,降低其焦慮、恐懼死亡心態的有效途徑。但在這一過程中,作為陪伴家人直面死亡的患者家屬,其更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及疏導。在很早以前就由相關研究人員發現,在陪護重癥患者的過程中,約有30%的家屬會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尤其在護理癌癥晚期患者過程中,看著親人承受極大的痛苦,以免面對生命即將逝去的無力感、不舍感往往會對患者家屬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3]。因而在患者家屬陪護過程中,合理結合其心理狀態采取死亡教育干預十分關鍵,這也是指引其能夠正視生命及死亡,緩解其負面情緒的重要途徑。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通過實施死亡教育干預后,B組患者家屬的SAS/SDS評分分別為(41.35±6.72)分、(39.85±6.96)分,對比A組的(47.26±5.64)分、(46.71±7.75)分均有明顯降低(P<0.05)。這一結果顯示,在死亡教育干預下能夠促進患者家屬焦慮以抑郁情緒的改善,進而使其能夠進一步深入認識死亡這一概念,明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更好的陪伴親人走過生命的最后一程。分析原因能夠發現,在死亡教育中,醫護人員能夠通過對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關注而采取對應的護理方式加以干預,進而通過講解死亡的必然性、生命的周期性等知識,改善患者家屬對待死亡的態度,改善其負性心理情緒。
綜上,將死亡教育用于癌癥晚期患者家屬護理中能夠有效改善其焦慮及抑郁情緒,使其正視死亡,更好的陪護患者,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余彩玲,孫強,蔡曉清.死亡教育聯合人文護理對晚期癌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9, 025(004):504-508.
[2]周曉豐,魏攀.基于生命意義的死亡教育在原發性肝癌病人晚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護理研究, 2019, 33(05):168-171.
[3]王媛,朱怡蘋,胡秀瓊,等.臨終關懷對晚期癌癥患者及家屬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0, 39(04):64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