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
摘要:隨著組成單一、高品位的銅、鎳礦資源枯竭與日益增加的資源需求矛盾的突出,冶煉原料轉向低品位伴生礦和二次回收的電子設備等資源。原料品質的降低增加了銅、鎳提取分離純化的難度以及成本。目前,濕法冶金以其操作相對簡單、環保優勢、低品位礦石的適用性、高分離性等優點被廣泛關注。其主要的工藝過程可以概括為“浸出—萃取—電積”,本文從濕法冶金方法中的“浸出”工藝角度出發,總結分析目前濕法冶金提取分離銅、鎳技術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濕法冶金;提取分離;銅、鎳
銅、鎳作為戰略金屬,廣泛的應用于冶金、化工、電池、航天航空等領域,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布局,更加增加了銅、鎳的市場需求[1],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科技進步、需求增加,高品位、易處理的銅、鎳礦資源枯竭,冶煉的原料向低品位伴生礦和二次回收的電子設備等資源,但這些原料的普遍特點是成分復雜、含量低,使得尋找選擇目標金屬與雜質分離、目標金屬與其他金屬之間分離、高靈敏、低成本、環保的方法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冶金方法有火法冶金、電冶金和濕法冶金,濕法冶金以其操作相對簡單、環保優勢、低品位礦石的適用性、高分離性等優點被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濕法冶金從低品位銅、鎳硫化礦、電子廢料、銅鎳合金和電鍍污泥等二次資源中提純分離銅、鎳已經獲得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2]。在濕法冶金過程中浸出是重要的單元過程,首先實現溶解才能有后續的提取純化,本文從浸出角度出發,總結分析目前濕法冶金提取分離銅鎳技術的研究進展。
1 濕法冶金提取分離銅鎳過程中的浸出方法
浸出是濕法冶金中最重的單元過程,目的是選擇適當的溶劑是礦石、精礦或冶煉中間品等原料中有價成分或有害雜質選擇性的溶解,使其轉入溶劑中,達到分離提取可溶性目標組分的過程,是一個相變過程,將原料中固態的銅、鎳反應轉化為離子狀態,溶解于溶劑中。根據其浸出劑的不同可以分為酸浸出、堿浸出、其他。
1.1 酸浸出
常用的酸有機酸和無機酸,工業上采用硫酸、硝酸、鹽酸、王水等。硝酸是強氧化劑,價格高,且反應析出有毒的氮氧化物,較少使用。鹽酸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對設備的防腐要求較高,增加固定資產投入成本。硫酸的沸點高、來源廣、價格低、腐蝕性較弱,是使用最為廣泛的酸浸出劑,也被廣泛的使用在濕法冶金中對銅、鎳的浸取。但是該法在實際應用中具有選擇性差、靈敏度低、目標成分損耗大的缺點,對低品位的原料適用性差。在對黃銅礦分離提銅的過程中,采取硫酸作為浸出液進行加壓浸出時,同時被浸出的成分還有鐵,對浸出的鐵通過硫化沉淀法去除,去除率達到97%,但銅也損失了近8%[3]。有研究表明,采用硝酸對銅鎳合金的二次回收資源進行浸出,硝酸能夠快速實現目標物的浸出,但選擇性差,無法對銅鎳進行分離,而采用鹽酸對銅鎳的浸出效果具有明顯差異,70℃條件下,銅的浸出率為53%,鎳的浸出率為90%,對雙目標物來說,銅的獲取率較低,增加成本。鹽酸、硝酸的高腐蝕性與高成本,在工業化過程也限制了其應用。在酸浸出過程中,還分為常壓浸取與加壓浸取,兩者對同一物料的浸出率以及浸出成分是有差距的。在浸出液中的反應是復雜的,現將采用硫酸作為浸出劑的主要反應列出,見下式:
3Ni+2H2SO4+ CuSO4+ O2 3NiSO4+ Cu+H2O
Cu+1/2O2+ H2SO4 CuSO4+H2O
Cu2S+5O2+ 2H2SO4 4CuSO4+2H2O
酸浸出方法的低選擇性、高浸出率使得該方法應用廣泛,適用于大多數原料的處理,易于工業化。但該方法在面對目標低濃度、成分復雜的原料時缺點完全暴露,浸取后對同時溶解的非目標成分鹽需要進行處理,增加工藝難度。同時,處理的同時會對銅鎳造成損失,降低浸出率。
1.2 堿浸出
堿浸出既浸出液為堿性溶劑。常用的堿性浸出劑有氨水、氫氧化鈉、碳酸鈉和硫化鈉等溶劑,反應較溫和,浸出能力一般較酸性溶液弱,但浸出選擇性好,浸出液較純,對設備腐蝕性小[4]。在提取銅、鎳的過程中,堿性浸出液通常選擇氨水,由于銨根離子的特殊性,能夠與其配位的離子較少,例如鈣、鎂、鐵。銅、鎳與銨根離子形成絡合物,從原料中溶解出,而其他金屬元素仍作為固態留存在原料中,從而實現對銅、鎳的高選擇性。其部分代表性反應過程如下:
NiS+2O2+6NH3 Ni(NH3)6SO4
Ni2S3+4O2+12NH3 2Ni(NH3)6SO4
Cu2S+5/2O2+6NH3+(NH4)2SO4 2Cu(NH3)4SO4+H2O
CuS+2O2+4NH3+ 4NH3 Cu(NH3)4SO4
工藝簡單、設備要求低、相對環保、硫易回收是加壓氨浸出的主要優點,但同時也存在氨的回收試劑消耗較大等難題。如果原料中含有貴金屬,也會與氨形成絡合物,對提取回流增加了難度。
1.3 微生物浸出
微生物浸出技術,也稱生物冶金,是利用以礦物為營養基質的微生物,將礦物氧化分解從而使金屬轉換為金屬離子,實現溶解的方式。1947年,Colmer和Hinkel首次分離到一種能夠氧化硫化礦的細菌,被命名為氧化亞鐵硫桿菌,為微生物浸出技術的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1958年,美國率先將這項技術應用于處理低品位銅礦石。隨著對微生物浸出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于20世紀80年代應用于其他金屬的浸出。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微生物浸出技術的專業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多種有價金屬的提取,包括銅、金、銀、鈾、鎳、鈷、鉬、錳、鋅等。1997年,中南大學與江西銅業公司合作建成我國第一家年產2000t陰極銅的微生物堆浸廠,處理含銅0.09%-0.25%的廢石,代表我國微生物浸出技術進入工業化階段,但由于微生物浸提方法時間長,效率低,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應用。可以利用其高選擇性、環保優勢作為輔助浸提方式。有研究表明使用氧化亞鐵硫桿菌在酸浸前對銅鎳硫化礦進行預處理,可以提高銅鎳的浸出率,由71%提高到92%。
目前,微生物浸出技術首要任務是選育高效的浸礦品種,篩選或培育出能夠耐高溫、高含量的重金屬更有抗性的品種。可以對微生物進行馴化培養或采用基因工程改造方式,對其營養基質的選擇以及代謝能力方面進行基因工程研究,培養出對專一元素的高選擇性、高代謝能力,從而提高其在應用方面的優勢。
2討論
采用濕法冶金對銅鎳進行提取分離,浸出是其關鍵工藝單元。浸出溶劑及方法的選擇關系到后續的分離純化,在建立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環保效果好的浸出方法是科學研究者不斷追求的方向。酸浸取具有應用廣泛但選擇性差的特點;氨浸出方法對銅鎳的選擇性高,但浸出率較低,且在該體系下,銅鎳的的分離難度高;微生物浸出法為前沿方法,具有高選擇性、靈敏度高、環保效果好,但浸出時間長的特點。
隨著資源枯竭與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增強,濕法冶金在有色行業中的地位日益增加,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尋找優化高浸出率、環保、對設備要求低、易于工業化的浸出技術將成為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李勇,丁劍,林潔媛等.含鎳硫化物濕法冶金技術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有色冶金,2020,49(5):9-15.
[2]段亨攀,劉紅盼,楊項軍等.濕法冶金提取分離銅鎳技術研究進展[J].稀有金屬,2020,44(5):547-554.
[3]謝鋒,路殿坤,王偉等.硫化礦加壓濕法冶金研究與應用現狀[J].材料與冶金學報,2019,18(4):242-252.
[4]饒富,馬恩,鄭曉洪等.硫化鎳礦中鎳提取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學報,2021,72(1):495-507.
天津市茂聯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