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灸治療乳腺增生動物實驗,從針刺方法分析,毫針針刺的方法使用頻度最高,分別分布于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局部阿是穴 2個。從針灸治療前后大鼠乳頭大小對比分析來看,不同的治療方法和不同的研究人員間數據具有明顯的差異。從效應機制分析來看,以血清激素方面研究最普遍,兼以基因水平和細胞水平。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系統、深入鉆研。
關鍵詞:針灸;乳腺增生;動物實驗
乳腺增生癥又稱乳腺結構不良,是一種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乳腺增生性疾病,常見于中青年女性發病,臨床以乳房腫塊和疼痛為主要表現,并隨著月經周期或情緒的波動呈現周期性化,有發展為乳腺癌的危險性[1]。近年該病檢出率在育齡期婦女是 15%~22.41%[2],在乳腺疾病普查中占 93.72% [3],是最常見的乳房疾病。研究針刺防止乳腺增生具有現實意義,為現有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實驗研究更具有普遍性、推廣性。近年來,隨著實驗針灸學的發展,針灸的機理逐步被揭示,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無論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上均取得巨大的近步,研究成果頻出,筆者將國內外近年來的相關文獻進行溫習,對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實驗研究現狀進行大致梳理,希望可以為臨床治療和循證醫學提供有效的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 1數據來源與研究對象所有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庫,以 1987年以來公開發表的相關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的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
1. 2檢索方法以“乳腺增生”、“針灸”為關鍵詞進行檢索 ,再以“針刺”、“刮痧”、“埋線”、“針藥并用”、“電針”、“穴位貼敷”、“艾灸”進行二次檢索 。
1. 3文獻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①所納入文獻為自 1987以來公開發表的全文文獻; ②排除臨床的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相關文獻,只選取有關的針灸治療乳腺增生動物實驗的研究文獻。③疾病范圍: 只選取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和有關闡述過這方面的綜述文獻。
1.4 文獻檢索結果
結果 通過主題詞及手工剔除不符合要求,針灸治療乳腺癌增生動物實驗研究近30余年的研究文獻中,從時間段可以看出前兩個時間段相關的文獻數量大致相等。總體特征:發表文章數量少,綜述還是以臨床為主,動物實驗未引起重視,近十年發表增長迅速,顯示總體近況已經得到改改善,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2.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歷史回顧
2.1針刺方法分析:在中醫學辨證論治原則的指導下,運用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中,研究所采用的針灸治療方法也不相同。在針刺防治乳腺增生動物實驗中,方法多種多樣,但主要以毫針針刺實驗動物為主。毫針針刺方法,由于其應用廣泛,操作方便,在動物實驗研究中使用頻率最高。
2.2針刺動物實驗時使用腧穴分析:動物實驗選穴配穴依據于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在針灸治療中的具體應用,選用常規治療腧穴有 22 個,分別分布于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厥陰肝經、局部阿是穴 2個。其中以膻中、屋翳、合谷、肝俞、足三里、天宗出現頻次最高。顯示了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中以足陽明胃經、任脈、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上選取穴位概率最高,符合臨床治療治療乳腺增生的選擇穴位規律。多數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研究中對于穴位選擇具有大致統一的看法,側面也說明了這幾個穴位的確對于針刺對乳腺增生的治療有著一定預防作用。這幾個穴位的選擇也符合中醫辨證論證的運用,以針刺胃經穴位為主,符合經絡學中的經脈循行規律[4]。
2.3動物實驗效應機制研究分析:針灸防治乳腺乳腺增生的效應機制研究已經從基因水平、細胞水平、血清激素等方面展開,其中血清激素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較大,為46.7% ; 基因水平的研究所占比重為 20%;細胞水平的研究為20%;其他的研究方向為13.3% 。
2.4.1基因水平:針刺可對抗雌激素對乳腺管的刺激增生作用,促使病理性增生向正常組織轉化從而減弱了雌激素在乳腺組織細胞上的生物學效應,阻止了非典型增生,也防止了乳腺增生組織惡變的傾向。
2.4.2細胞水平:針刺調整紊亂的內分泌來統,使體內高含量的E2下降,并趨于正常,解除了E2對淋巴組織(尤其是胸睞)和淋巴細硯的抑制作用,從而提高了細胞免疫功能。證實了針刺能降低雌激素的水平,抑制乳腺細胞的異常增生,促進內分泌活動的協調。
2.4.4 其他:穴位敷貼組大鼠的脾臟、胸腺系數較模型組明顯增加,可能是由于調整了紊亂的內分泌系統,使體內高含量的雌激素下降并趨于正常.解除了對淋巴組織的抑制作用。從而使細胞免疫功能提高。
3.討論
綜上可見,針灸防治動物乳腺增生在臨床上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各種與針灸相關的治療手段都已用于治療乳腺增生,雖然臨床上治療的穴位大部分以胃經為主,但真正的普遍性的、適應性廣的針刺治療至今未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做針灸防治乳腺增生的實驗研究十分必要,找出針刺防治乳腺增生的效應機制對于今后治療乳腺增生大有裨益。目前,在實驗動物研究中的療效觀察上,大量文獻是以治療前后乳頭大小的對比進行分析出治療效果,但現實研究中,不同院校或者醫院的研究人員、大鼠種類的區別、不同的針刺方法、留針時間等都對乳頭大小產生了影響,所以僅僅以乳頭大小的變化范圍區別不出不同的針刺方法、不同的治療方式的效果。總體而言,針刺防治乳腺增生的動物實驗研究尚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有待進一步系統、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麗,蔡 惠,葉爾買克,等.百麥外用中藥制劑對小鼠乳腺增生的實驗研究[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0,24( 4) : 73.
[2]朱錫琪,李玉珠.乳腺外科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5:99-108.1
[3]李遠芳.10655 例育齡婦女乳腺疾病的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廣州醫藥,2003,34(6):62-63.
[4]尹小強,王彥春,等.艾灸不同選穴對乳腺增生癥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影響[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6):4-7
作者簡介:夏春林(1995.1),女,漢族,云南省宣威市人,云南中醫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針灸防治婦科病。
(云南中醫藥大學?云南昆明?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