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瑾
地球之大,天地悠悠,四季輪回,周而復始。智慧的古人根據太陽公轉、星月移動,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從農耕文明到現代文明,順應自然就是處理人與自然的不二法則,遵循自然的節氣,就是現代中國人的節氣,更是我們蘇州人的生活道法。
《現代蘇州》雜志從2020年1月起,推出了“姑蘇好時光”節氣欄目,并首次推出評彈演員用蘇州閑話說節氣的音頻。蘇州評彈團優秀青年演員陸佳麒,師從彈詞名家盛小云,擅長說長篇彈詞《白羅山》,他抽出空余時間來錄制24個節氣的蘇州話音頻,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愛。這些節氣音頻發布在“現代蘇州”“姑蘇古城”等微信公眾平臺,以及“現代蘇州雜志”喜馬拉雅平臺,據統計,24個節氣音頻總長度為51分06秒,收聽率大約在8萬+,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好評。
蘇州這座城市用它一貫的柔情氤氳著每一個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月里的小寒,蘇州人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老蘇州會早早地去寺廟排隊領粥;三月春分時節,品啜春茶,吃青頭。每到春分,蘇州人都要吃“七頭一腦”,那清香,就如汪曾祺說的:如同坐在河邊,聞到新漲的春水的氣味;六月,夏至來哉,蝦腦、蝦籽、蝦仁三樣不可或缺的三蝦面,酒糟香味濃郁的楓鎮大肉面,還有外脆里嫩的兩面黃,有沒有令你垂涎欲滴;到了十月霜降,天氣漸冷,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還有十二月的冬至,蘇州人講究儀式感,這一夜一定要吃好喝好,一點不比大年夜遜色……
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蘇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柯繼承表示,“姑蘇好時光”這一欄目將現代時空與歷史內容融合在一起,既接天象,又接地氣,內容豐富活潑,在普及生活常識,提高讀者文明意識上花了功夫,獲得良好的口碑。他指出,二十四節氣是我國農業文明時的產物,所以要注明農歷月份,再注明陽歷日期,如今年的大雪,在農歷十月廿三日,對應的陽歷日期是12月7日。同時可注明前一個節氣是小雪,后一個節氣是冬至。再介紹這一段時期氣候如何,時令飲食有什么內容或特點,有些什么風俗或民俗風情活動就比較完整了,不至于過分割裂一些跨越時間較長的物侯現象和民間活動。另外,二十四節氣舊時反映的是中原的物候與農時,而蘇州地處江南地帶,物候、農時與中原有差異,民俗更有地域特色,敘述時需加以說明區別,應強調江南的物候與風情。
蘇州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學家沈建東坦言,用音頻的方式來說二十四節氣蘇州人的生活風俗,已覺不錯!更難得的是還是用軟糯的吳語娓娓道來,親切感油然而生。老蘇州可以回憶過去,寄托鄉愁。廣大新蘇州人可以藉此學習吳語,感受吳文化的魅力。兩美兼有,很不錯!不過她也指出,其中有的說法還需要注意其準確性,如農歷七月半放荷燈,是古人認為老祖宗在陰間要回來享受后代的香火祭品,荷花燈為其照幽冥之苦的。為何是荷花燈呢,因為佛教認為荷花是佛門圣花的緣故,象征圣潔圓滿。
用蘇州話音頻的方式呈現二十四節氣的風俗民情,也可作為當今時代的一個文化IP,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如今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文創產品比比皆是,且頗有新意。比如,“二十四節氣主題桌游——農時二十四計”“花信風燈具”“節氣養生花茶包裝”“節氣物語徽章”“發現節氣科普游戲APP”“節氣養生便利貼”“節氣香具”“小滿存錢罐”“立秋音響”“夏至風扇”“四季杯”等等。歡迎對節氣文創產品感興趣的各大企業單位,可以與我們《現代蘇州》一同來開發、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