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吟陶
摘要:臨床呼吸疾病上,肺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時多會累及肺部,導致這一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不僅包含過敏因素、病毒感染與化膿菌感染等,還包括手術以及惡性病等,這也是誘發這一疾病的因素。小兒作為肺炎常發的普遍群體,其腹瀉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情況嚴重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患兒體內出現電解質紊亂的狀況,其主要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嘔吐以及腹瀉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幾種臨床護理模式。
關鍵詞:小二肺炎;繼發腹瀉;臨床護理
引言
在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中,小兒肺炎所占比例較高,導致其出現的因素主要是患兒肺部局部受到感染或者是出現過敏反應等,具體的臨床癥狀除了上文所述,還包含有呼吸困難與急促等癥狀。在進行小兒肺炎治療的時候,需要堅持對癥下藥,依照不同的病原體,合理選擇對應有效地抗菌與抗生素等藥物,不僅如此,還可以使用營養和免疫等支持療法。通過臨床研究可以發現,在進行小兒肺炎治療的過程中,患兒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程度不一的胃腸道反應,并且出現諸類消化道異常疾病。本文主要分析了專項護理、舒適護理等臨床護理模式。
一、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護理研究現狀
肺炎是兒科中十分常見的感染疾病之一,部分肺炎患兒在發病之時、治療時期、在治療好轉之后,出現了繼發腹瀉的狀況,致使該現象出現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小兒肺炎治療的時候,抗生素活性藥物殘留導致出現了非特異性刺激、病原體與釋放的毒素與炎癥介質對腸胃病的影響而出現非特異性腹瀉,這是由于幼兒使用抗生素后,會對腸胃內的菌群的自然生態平衡造成破壞,促使患者腸道內定植抗力逐漸下降,大量的繁殖出一些耐藥難辨的梭狀芽孢桿菌和黃金色葡萄球菌等,之后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胃腸道之間的二重感染。時代在進步與發展,雖然不斷有新型的抗生素出現,但是有關小兒肺炎的抗生素治療卻一直都是堅持將經驗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并且由于臨床上相對普遍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因此導致小兒肺炎的激發腹瀉發病率呈現出逐步上升的狀況。通過對國外資料研究可知,肺炎繼發腹瀉的并發癥并發率大約控制在5%-30%左右。掌握肺炎患者激發腹瀉的危險因素,精準尋求合理防治方式,十分有助于預防出現小兒肺炎,控制整體發病率。
現如今我國對于肺炎腹瀉的發病率與危險因素的研究,很難會為肺炎繼發腹瀉的治療提供科學與合理的治療依據,因此需要進行更加深入與科學的研究。
二、臨床護理干預措施
(一)飲食指導
腹瀉患者的機體營養需求量比較大,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母乳喂養,可暫停輔食。利用人工喂養的方式,可以為患兒提供一些消化十分容易的米湯與稀釋牛奶等等,在促使患兒腹瀉次數得到控制以后,就可以為患兒提升輔食的粘稠度,給予半流質的食物,像是面條與粥等,可以對其進行少食多餐,待病情得到穩定,逐步為患兒喂食正常的飲食。對病情較為嚴重的患兒來說,在禁食4-6小時之后,對其進行治療,待患兒病情逐漸好轉以后,再恢復到正常的飲食。
(二)用藥護理
采用合理的化痰、止咳藥物來對患兒進行治療,同時還可以使用微生態制劑對其進行治療,注意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及時的進行補液等,盡可能防治出現過度脫水的現象。
(三)脫水護理
大概在沒4小時左右的時間對患兒的體征進行觀察與記錄,同時注意細致的分析患兒的吐瀉物,以此來評估患兒的實際失水狀況,對其進行適當的補液治療,盡量多多飲水防止出現高鈉血癥。
(四)心理護理
及時與患兒家屬做好交流與溝通工作,積極地開展健康宣教,通過對其講解病因與具體的治療方式等,逐步消除家屬的焦慮等負面情緒,并且做好家長的衛生知識宣教,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習慣,完善餐具消毒工作,盡量避免患兒出現腸道感染的現象。另外,為患兒提供鼓勵與心理安慰,逐步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促使患兒的護理依從性逐步提升。
(五)皮膚護理
這里所說的皮膚護理指的是對患兒肛周皮膚使用溫水進行及時清洗,以此來防止出現肛門感染的想象,降低患者的煩躁感,促使肛周皮膚處于一種舒適干燥的狀態。對于一些仍舊使用尿不濕與尿布的患兒,在進行尿布選用的時候,需要適當的選擇柔然的用料,并且對其進行及時更換。如果一旦發現出現了尿布疹,就需利用氧化鋅乳對其進行及時涂抹,以此幫助患兒消除身體的不適感。而對于那些慢性腹瀉與營養不良的患兒,可以定期協助其完成翻身等等的工作,按摩器受壓位置的周邊皮膚,盡可能降低患兒出現壓瘡現象的概率。
(六)觀察患兒病情
在護理中,仔細觀察患兒排便的次數與糞便的顏色、性質和量等,同時記錄患兒的嘔吐物性質與量等。如果患兒的體溫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可以利用物理方式來對其進行降溫。對于四肢發涼的患兒,一定要及時做好保暖方面的工作。
(七)禁止長時間濫用廣譜抗生素
在小兒腹瀉護理中,從護理人員角度而言,需對患兒的病狀與家庭具體狀況進行全面分析,合理制定有效護理方案,有目的的進行護理類工作。不僅如此,護理人員還需有耐心、細致與負責的進行綜合護理的工作,逐漸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防止長時間濫用維生素,這樣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盡可能防治抗生素對患兒腸道菌群造成嚴重不良影響。
結語
綜上所述,小兒腹瀉是兒科中常見的疾病之一,此疾病多發在秋季,并且發病的群體年齡主要控制在6-24個月,疾病產生的因素與感染輪狀病毒之間存在著十分直觀的聯系,由于此階段的小兒生理功能與消化系統功能發育并不夠健全與完善,同時母體抗體降低程度也相對較低,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也逐漸降低,因此非常容易感染病毒,出現輪狀病毒性腹瀉的臨床癥狀主要是腹瀉、嘔吐與發熱等。利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從飲食指導、消毒干預、心理護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護理工作,整體的臨床效果較好,因此有著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聞琦. 舒適護理在小兒肺炎繼發性腹瀉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民康醫學,2019,31(18):155-157.
[2]高秀香. 綜合護理提高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恢復效率的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01):3-4.
[3]劉霞. 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肺炎繼發腹瀉患兒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9):272-273.
(四川省天府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