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鮮鮮
摘 要:針對我國城市局部區域干路擁堵且支路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有學者提出了交通微循環的理論,本文通過文獻綜述的方法對交通微循環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總結。分析結果表明,合理開放城市街區內部道路,利用街區內部高密度的支路網絡充當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細血管,打開交通微循環,可以達到減少城市交通盲點,緩解局部交通擁堵的目的。
關鍵詞:綜述;城市交通;交通微循環;開放街區
0 引言
在當下城市物流和居民出行愈發頻繁的需求下,我國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改造主、次干道不僅難以實行,且造價高,因此有學者提出交通微循環的概念。交通微循環指的是打通斷頭路,加密次支路網,挖掘支路通行能力,提高支路的道路利用率,包含一系列工程改造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的系統工程。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外針對城市交通微循環的研究和實踐中,沒有明確地提出“交通微循環”一詞,但很多與交通有關文獻均可提煉出交通微循環相關的內容。交通微循環系統在國內被定義為區域道路網絡運輸體系,包括部分次干道、支路及支路以上的道路,是城市道路網絡必要的組成部分。從最早期的闡釋交通微循環本身特質和概念框定階段,到關注道路通行上的機動車疏通問題,再到考慮公交、住宅區和商業區等,交通微循環的研究在不斷完善。
2 交通微循環發展現狀分析
城市道路系統恰如人體血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各司其職才能保障血液系統的健康[1]??焖俾?、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以及街區內部道路合理布局、協調組織,才能保障城市道路系統有序運轉。推行街區制,開放封閉小區,將街區內部道路公用化,探究如何利用街區內部道路銜接支路,在此基礎上開拓城市交通微循環,對于疏通城市局部交通擁堵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針對交通微循環的研究主要有片區組團、內外路網的交通特性和密網狀路網系統對疏通交通的作用等方面。
(1)片區組團層次上對交通的研究。美國加州交通部交通分析專家Michael D.Meyer[2]通過分析美國40年交通問題,提出交通規劃要從宏觀層面制定科學交通策略,把提高各種交通方式的可達性作為交通規劃的最終目的,而不應只著眼于機動車可達性,同時也要注重片區級如社區的交通暢通。
(2)對內外路網的交通特性分析。Yi Hanwen[3]通過分析三個項目案例,闡述了內外交通微循環的特性,主要通過分析交通生成量對項目內外路網的影響,以此調整影響區內的交叉口車道劃分,形成內外交通微循環圈。
(3)密網狀路網系統對疏通交通的作用。Lammer[4]等詳細分析了德國20個城市的道路網絡,指出了網狀道路可以通過提供更多可選擇的行車路徑來擴大道路通行能力。C.P. Michael[5]分析了小區域內的交通微循環系統,指出提高路網支路密度,能有效提高路網可達性,交通微循環系統所能發揮的效益大小也與支路網密度成正比。W.Christopher[6]等研究得出,進行交通微循環交通組織優化設計能有效減緩交通擁堵,并以交通微循環系統特征為依據,提出特殊的交通微循環空間組織模式。
國內眾多學者對交通微循環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
(1)交通微循環的概念框定和特性和功能界定。國內一些交通學者史峰[7]等將其類比于血液微循環,支路就類似于毛細血管,在整個交通系統中起到的“靜脈回流”調節的關鍵性作用。
(2)交通工程領域從城市道路流量分配、交通組織角度建構交通模型。大量交通工程學者建立交通模型從技術角度對基于交通微循環理念的交通流分配、交通組織進行合理的建構。宋雪鴻[8]建立了交通微循環交通分配模型。史峰[9]等建立了支路改造、單向交通組織雙層優化模型,對交通微循環改擴建進行效果評價。陳群[10]等以最小化總行駛時間為目標,建立了城市交通微循環路網組織優化的雙層規劃模型。
(3)系統性提出交通微循環系統分類和規劃內容,提出交通微循環與其他規劃的關系。交通微循環應滲透路網規劃領域,與公交、慢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相結合。宋雪鴻[8]提出了交通微循環規劃建設的五大方面:路網規劃、公交規劃、慢行交通規劃、停車規劃和微循環系統管理。史峰[11]系統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微循環系統是涵蓋經濟、文化、交通、土地開發等因素的有機體。可以看出,學者這時已經認識到交通微循環不單單是打通斷頭路,加密次支路網的系統工程改造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而應與路網規劃和公交、慢行等其他交通方式相結合,同時也應與街道活力等城市空間內容的塑造相掛鉤。
(4)合理的城市道路級配結構,強調支路網加密在交通微循環的重要性。早期很多學者如蔡軍就提出健康的道路級配結構應是“金字塔”型,明確次干路、支路的重要性。后來很多學者從交通微循環角度出發再次驗證了該結構。邱嘉聞[13]等對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通街區內交通微循環給出了建議。另外還有大量的支路網改造、支路空間設計的相關理論,都對交通微循環模式下支路密度、交通組織[14]、空間規劃等提出研究。
(5)局部領域對交通微循環理論的補充——公交微循環、住區交通微循環、商業區交通微循環。部分學者研究公交微循環,提出建立支線公交對于促進交通微循環的重要性。有學者研究居住片區交通微循環,大多從街道空間改造、住區模式優化等空間層面研究居住片區的交通微循環優化,同時也有學者研究城市商業綜合體的交通微循環。
(6)開放街區理念引導下的交通微循環研究。將開放社區公共道路系統和城市微循環結合,研究微循環概念對開放社區的影響。當前交通微循環的重點在于支路網加密以及與街區制的空間利用等,下一步可更多地研究如何進行開放街區建設。
3 結論
通過對交通微循環國內外文獻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交通微循環主要用于研究小型交通系統,其核心思想是通過開放小區內部支路,以達到為主路分流減壓的目的。(2)目前交通微循環常應用于公交線路、住宅區、商業區等人群分布密集的地區,近年來的研究傾向于擴大交通微循環的應用范圍。(3)對交通微循環的研究趨向于數據化,如運用互聯網打通微循環。
參考文獻:
[1]李德慧,劉小明.城市交通微循環體系的研究[J].道路交通與安全,2005(4):17-19.
[2]Michael D.Meyer,易漢文.21世紀的交通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2001(6):36-38+0.
[3]Yi Hanwen.Exemplary Studies for Site Impact Traffic Evaluation[J].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7.
[4]Lammer S,Gehlsen B,Helbing D.Scaling Laws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Road Networks[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6(1):89-95.
[5]Michael C P.The Supply of Residential Access Streets and Secondary Arterial road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1980,14:121-132.
[6]Christopher W,David J,Gautam A.Spatial Aspects of Traffic Circulatio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1995,29(1):1-32.
[7]史峰,王英姿,陳群.城市交通微循環網絡設計優化模型[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2):1795-1799.
[8]宋雪鴻.城市交通微循環問題的解決策略及其應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8.
[9]史峰,王英姿,陳群,等.微循環交通網絡改擴建與單行組織一體化優化[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1,40(2):327-
332.
[10]陳群,趙玉楠,潘雙利.城市交通微循環交通組織優化[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5(3):110-114.
[11]Shi Feng,Huang Enhou,Chen Qun,et al. Optimization of One-way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Urban Micro-circulati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9(4):30-35.
[12]邱嘉聞,李雅君.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通交通“微循環”研究[J].汽車與安全,2018(5):19-23.
[13]蔣陽升,王逸,趙斌,等.基于單向交通組織的城市交通微循環網絡優化設計[J].綜合運輸,2019,41(1):65-70+126.
[14]吳醒.接駁城市軌道交通的微循環公交線路布設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