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探討了播種時期以及播種量對小麥農藝性狀和產量水平的實際影響。采取弱春性品種豫麥18-99、半冬性品種新麥18作為實驗品種,對處于不同播種時期以及不同播種量下的小麥品種進行調查研究,旨在為小麥產量的提升提供數據支持。
關鍵詞:小麥;播期;播量;農藝性狀;產量
前言
當下我國的傳統農業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過渡階段,而小麥是我國當下重要的糧食之一,保障小麥的生產和產量是維系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由于小麥的生長發育會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究,才能夠得以提升小麥的產量,本篇文章立足于不同播種時期以及播種量的前提之下,對小麥農藝性狀和產量水平進行了研究分析,現闡述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參照近些年來小麥在生產過程當中的各個品種應用現狀進行冬、春品種的試驗。試驗過程當中的弱春性品種為,豫麥18-99,半冬性品種為新麥18.
1.2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是進行品種以及播期和播量的多因子試驗,冬性以及春性品種分別試驗五個播期,而每一個播期試驗三個播量,并反復三次,根據隨機分配的方法進行小區排列。
1.2.1小區設計
一共有90個小區,單個小區的面積在20m2,并重復三次。
1.2.2播種時期設計
根據近年來小麥生產中較為合適的播種時期上線作為參照,以此往前推6d,則代表第一播種時期,而以此往后推6d,則定位一個播種時期節點,冬春兩性的品種各設計五個播種期。半冬性的品種新麥18最開始播種的時期在10月6日,而最后的播種時期定為10月30日,最開始播種的時間在10月12日,最晚播種的時間在11月5日。
1.2.3播種量的設計
將近年來小麥在生產過程中較為合適的播種時期所孕育出來的合格基本苗作為參照的標準,并有效的按照播種量的設計需求,以種子的千粒重以及發芽率和田間出苗率進一步確定播種的量[1]。在對播種量進行具體設定的基礎之上,每減50%進行一個低播種量的設計,而增加50%則設計一個高播種量,每個播種期都有三個播種量。
2.試驗基本情況
2.1試驗具體安排
整個進行試驗的試驗田面積在2700m2左右,進行試驗的試驗田有著地勢平坦以及排灌便捷的優勢,土壤的主要成分為砂姜黑土,處于中等肥力水平,前茬作物以玉米為主。
2.2田間管理
在越冬之前(12月16日)將試驗田進行一次整體的化學除草;在3月中旬階段使用粉銹寧和掃滿凈融合溶液對麥田的紋枯病和麥蜘蛛進行防治;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階段,利用殺菌劑以及殺蟲劑的混合液,有效的預防麥田的白粉病以及赤霉病和條銹病,并有效地防治吸漿蟲以及蚜蟲等有害物。
2.3生育期溫度和降水
播種時期,從2019年的10月6日開始,到2020年的6月2日結束,處于不同播種時期的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當中的氣溫變動幅度較小,并且降水適中,未發生明顯的災害性天氣以及干熱風;在小麥生長發育的中后期階段,由于發生了三次較大的強降雨,因此使得一部分小區的小麥出現了不同程度上的倒伏,但是并不十分嚴重,為對整體試驗造成大的影響,氣候條件整體表現較為良好。
3.結果和分析
3.1生物特性
冬季與春季品種處于不同播種時期以及不同播種量之下,小區小麥的生物特性有著十分大的差別。首先體現在小麥株高上,播種時期處于較晚階段的小麥,由于營養積累時間較短,所以植株相較于播種期較早的小麥來說要更矮。其次是會對小麥的穗部性狀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冬季小麥品種的2、3兩個時期與春季品種的2、3兩個時期的小麥穗長以及生長結實性較為良好,然而處于同一播種時期,中播種量較低的小麥,由于群體相對來說較小,所以麥穗較大、籽多。第三是小麥的抗倒性有一定的差別,處于第一播種時期的合適播種量與增量小區以及春性品種的第二播種時期的增量小區發生了倒伏現象,這主要是因為播種時期較早,并且播種量和群體性較大,從而引發的植株抗倒伏能力較弱的現象。第四是凍害程度的差別,會受到冬春季節的凍害,也就是處于第一播種階段的小區麥田,試驗結果表明達到了凍害一級。
3.2生長時期
根據實驗觀測的記載數據來看,冬春性品種處于不同播種時期的小區小麥生長發育進程,與小麥的品種以及播種時期有密切的聯系,處于不同播種量的小麥并未表現出顯著的差別。在播種時期推遲的情況下,由于溫度的變化,小麥的出苗時間將會延長,并且分蘗期以及拔節期和抽穗期、揚花期、成熟期等都會延后[2]。
3.3群體結構
處于不同播種時期以及不同播種量的小麥在不同的生育時間段所具備的群體結構表明,統一播種時期不同播種量的小區小麥群體和播種量呈現出正比例關系;同等播種量的小區小麥會由于播種時期的推遲,使得越冬以及返青、拔節、抽穗群體以及667m2成穗,呈現出遞減的趨勢[3]。依照成變的三因素進行分析,處于第2、3播種時期的小區小麥群體結構比較合理。
3.4產量體現
現各個小區的實際產量都根據13%的籽粒含水量標準做相關測產。根據理論和實際收貨的產量狀況來看,冬春性品種均以第二播種時期的合適播種量小區產量水平為最高(新麥18667m2產量633.3kg,豫麥18-99667m2產量595.2kg),處于第三播種時期的增播量小區次之;處于第一播種時期的小區小麥,由于播種的時期較早,進而生長發育時期提前,遭受到了自然凍害和倒伏,導致嚴重的減產。而產量最低的則是處于最末播種階段的半播量小區(新麥18667m2產量343.5kg,豫麥18-99667m2產量352.7kg)。
4.結論
為了能夠充分體現出處于不同播種時期以及不同播種量下,試驗小區小麥的生長發育進度和產量水平,對小麥試驗田進行整地施肥,并對田間進行嚴格的管理,所有的程序均按照小麥高產田技術規章制度進行。在試播期之后進行播種,由于播種時期的延遲,可有效的增加播種量,從而更加有利于達到成麥穗以及協調和成產三因素,促進小麥的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張金安,趙雪娟,李婷婷,等.不同播量對小麥農藝性狀、產量及生產效益的影響[J].種業導刊,2019(8)23-26.
[2]王霞,張長來.不同播期與播量對新麥26號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2019(7)19-20.
[3]李玉璽.小麥不同播量水平對苗期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化農業,2020,No.491(06):22-23.
作者簡介:高傳州(1981.09——),男,漢族,河南固始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