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潔
摘要:《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都是取決于法國七月王朝時期的真實事情,主要講述了法國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關鍵是兩部作品的女主角都是為了愛而死的悲傷結局。但是這兩部作品又有比較大的差別,同樣是追求幸福愛情,但是兩位女主人選擇不同、甚至相反的道路。
關鍵詞:《包法利夫人》;《茶花女》;女性形象分析
前言:
《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是十九實際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史上擁有代表性的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的女主角都有幸福觀、愛情觀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差異,但是兩個人的人生經歷卻殊途同歸。本文主要對比艾瑪以及瑪格麗特的不同選擇以及不同形象,簡單的進行探討在差異中存在的女性問題。
一、不同的幸福觀
(一)《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艾瑪是一個非常狂熱并且追求愛和美的浪漫主義者。艾瑪和文中的同齡人相比,更加關注自己浪漫主義情緒的形式體現,對浪漫以及激情向往促使艾瑪不造滿足于現在的生活,安定的鄉村生活對她來講是非??菰锏模运恍南胍覍ね饨绲男迈r感彌補自己內心的空虛。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應,艾瑪終于有機會參加侯爵的舞會[1]。和上流社會接觸促使取得期待已久的滿足,這樣也使她對上流社會的生活充滿了向往,艾瑪的內心也是:一經富貴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在回家補救,艾瑪的的向往之情就轉化成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模仿。她開始按照雜志上的形象打扮自己,就算去教堂禮拜,還要換上綢緞袍子;用餐習慣也是非常講究,開銷也開始增加;她追求居住的品質,要求住的地方有花園以及水池。對于艾瑪來講,幸福就是擁有美好浪漫的愛情,但是這樣的愛情還是應該以貴族般的富裕生活作為基礎,庸俗的鄉巴佬不配擁有愛情,只有在上流社會才是廣闊、熱情、幸福的世界。
(二)《茶花女》
《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瑪格麗特雖然是住在巴黎,但是卻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她以為自己的生活表面上是熱鬧的但是其實是孤獨的,非常希望回到鄉下,過淳樸、穩定的鄉村生活。她對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表明新生:巴黎的這種生活,看起來使我非常幸福,但是燃燒不起我的熱情,反而使我厭煩,于是我突然渴望過上更加平靜的生活,這種生活使我想起童年[2]。相反比較有趣的是,瑪格麗特并不認為幸福的愛情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撐,在瑪格麗特的內心,沒有馬車、鉆石、披巾的樸素愛情生活也一樣幸福。阿爾芒在金錢方面的贈與,都被拒絕,在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她甚至愿意散盡自己的財產守護真愛,只是為了防止自己純潔的愛情沾染上金錢的銅臭。最難能可貴的是,當時的巴黎還是一篇燈紅酒綠,人們還忙著追求自己的利益,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很顯然,瑪格麗特的價值追求也是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的存在。艾瑪以及瑪格麗特生活在同一個時期,也同樣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兩個人的幸福觀念確實是如此不同。
二、兩個人不同的愛情觀
有學者曾經《茶花女》總結為社會的悲劇,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包法利夫人》是一出個人性格的悲劇,但是人生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每個人的反應經常都是社會的問題縮影,瑪格麗特始終都不能擺脫社會的約束,但是艾瑪卻迫不及待想要融入社會,就是那個她心中的大世界。就是因為這兩位女性的愛情悲劇一定是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艾瑪在成長期間,早已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首先,就是在教育方面,艾瑪在修道院學習的時候閱讀過很多浪漫主義的愛情故事。在表面上看,這也是給她提供了人生理想以及生活的動力,但是這些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圍繞男性,幾乎都是男性話語下的產物[3]。艾瑪受到一定的影響,把書中描寫的貴族男性的審美標準當成自己的行為規范,在后來就直接開始訂購并且參考時尚雜質打扮自己。由此可見,艾瑪已經在不知不覺的時候走進男權社會的陷阱,這也成為艾瑪逐漸脫離現實、處于幻想的社會原因之一。但是不管是理性情人還是替代品,在當時的社會中,沒有經濟作為基礎的愛情都是不能長久的愛情,失去經濟獨立的人在社會上是很難發展的,艾瑪在享樂的生活中很快就使她陷進經濟危機中。所以,艾瑪的悲劇不只是簡單的總結成個人性格的悲劇,更是和冷酷無情的男權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瑪格麗特一樣經歷著女性權利意識覺醒的年代。多年的交際花生活給她積攢了一定的錢財,這也是一筆樹木客觀的積蓄。在比較牢固的經濟基礎上,顯示出來瑪格麗特的獨立人格。她意識到自己及已經成為一種商品,成為滿足男性虛榮心的附屬品,認清現實以后,瑪格麗特走上追求男女平等的道路。開始模仿男性的行為以及習慣,希望這樣可以取得獨立的自己。在某種心態作用下,開始酗酒、說臟話,瑪格麗特堅持像男人一樣獨立,不愿使愛人有任何的經濟上的壓力,這也就打破了傳統男女關系的主動以及被動,能充分體現出女性平權意識的加強。但是個人的努力不能和整個社會抵抗。傳統男性主導的社會道德體系對瑪格麗特的生活造成嚴重的打擊,她不得不屈服于社會,放棄已經有的美好愛情,在重壓之下走向生命的終點。這也是一出女性從覺醒到反抗到失敗的悲劇。
結語:
綜上所述,這兩部作品都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下,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從巴黎到外省,男權主導的社會生活都是沉悶的。即使艾瑪以及瑪格麗特這兩個人在生活環境、人生閱歷、價值觀念等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兩個人在女性權利上的訴求都是一樣的。兩個人大膽的追求愛情期間,實際上是和男權社會抗爭的過程。在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的女性平權運動已經經歷漫長的發展,但是在未來發展的前景還是比較艱難的,還是應該有后繼者繼續以前的經驗,投身在事業之中,給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宋碩夫. 談談19世紀法國文學中的女性——以《包法利夫人》和《茶花女》為例[J]. 名作欣賞,2018,(17):81-83.
[2]許麗娜. 因愛重生的白茶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人物形象分析[J]. 作家,2013,(10):133-134.
[3]葛雪. 純潔的白茶花——《茶花女》解讀[J]. 考試周刊,2010,(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