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學理論主要的以發達國家的經濟為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的,與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的國情和實踐基礎有別。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根植于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既不否定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也沒有直接拿來使用,而是根據經濟學理論在應對幾次重大危機中的優秀表現,進行了吸收,對僅僅靠市場經濟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改進。比如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相對經濟學有了很大的超越和拓展。
關鍵詞:新中國經濟;經濟學理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新中國經濟發展歷程
從新中國總體的經濟發展過程來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作為分水嶺,從建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至今的時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階段。在計劃經濟階段,中國的經濟主要的通過行政計劃,按照“一大二公”的方式,主要目的是為了割掉資本主義的尾巴,消滅個體和私營經濟。這個過程中忽略了我國處在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盲目搞重工業,計劃學習“蘇聯模式”,期望從建成重工業體系作為突破口,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之經濟基礎。忽略了我國沒有足夠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盲目跨越發展,經濟遭受重大打擊。從開始進行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開始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沒有完全依靠經濟學理論的市場,也沒有放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1993年,中國的社會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逐步開始完善起來,確定的表明了計劃和市場無關社會制度,只是經濟發展的手段。中國經濟開始關注市場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互補配合作用,首先發揮市場“無形的手”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運用政府“有形的手”對市場作用進行調整,讓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體現國家宗旨,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特有的經濟運行方式。2017年,中國經濟總體方向從高速度向高質量改變,對市場和政府的相互作用進一步認定其重要意義[1],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供了實踐指導意義。
2經濟學理論的脈絡
從亞當·斯密到約翰·穆勒的古典經濟學時期,理論重點在呼吁分工、自由,政府不能干預市場。1929年世界危機到來,完全放任市場自由發展的理論遭遇重大挫折。1936年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論對古典經濟學進行修正。各國開始奉行凱恩斯主義,對經濟開始進行干預,在二戰之后獲得了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20世紀70年代,各國經濟出現“滯脹”,即高失業率和高通貨膨脹率并存,凱恩斯主義無法解釋這樣矛盾的現象而陷入窘境。各國開始懷疑凱恩斯主義的現實意義。這時候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新古典主義得以興起,開始宣揚自己的觀點,但也沒有走出危機困境的辦法。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又重新回到了凱恩斯主義的主張上,但對凱恩斯主義理論上進行了一些修正,形成主張推行寬松的金融市場政策的新凱恩斯主義。
總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模式為理論與現實相互影響促進,當一個理論中出現了不能解決的現實問題時,就會出現新的理論或對原理論進行修正[2],從而符合經濟實踐的表現,在這種交替推進過程中,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建立。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超越及拓展性
從經濟學理論的脈絡來看,是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實踐上提出來的,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基礎,對發展中國來說不完全適用。且以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經濟是沒有生命力的,但中國經濟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則充分證明了其有對經濟學的超越,特別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不僅僅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對經濟學理論提供了實踐上的拓展性意義。在經濟學中,其供給學是把側重點完全置于供給端,從供給一端考慮問題,認為供給會擴大需求,這樣的認識忽略了經濟運行的整體性。與此相異,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從整個宏觀經濟的兩端入手,重點同樣在供給側,但與經濟學不同的核心點是,也要相當程度的分析需求端。是從整體經濟運行的角度,把政策調整的入手點放在以合理的供給端結構[3]改進上,通過在需求基礎上改革供給端的結構個配置,使總供需達到平衡,從而強力穩定地推進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
4結論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通過中國經濟實踐對經濟學理論進行了拓展和延伸,讓整個經濟學理論更加完善。經濟學理論是以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過程作為研究出發點,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踐基礎和理論框架[4],豐富和發展了經濟學的內涵和我外延,為經濟理論進步提供了中國思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2]陳彥斌,陳惟.從宏觀經濟學百年簡史看“宏觀經濟學的麻煩”[J].經濟學動態,2017(1).
[3]方福前.尋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頭[J].中國社會科學,2017(7).
[4]習近平.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黨的文獻,2017(4).
作者簡介:孟彬彬(1983—),男,山東樂陵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