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孟軍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一組長度為18位的用于法人和其他組織身份識別的代碼,我國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和相關基本信息作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數字身份證”,成為管理和經營過程中法人和其他組織身份識別 的手段。2015年起在我國進行的“多證合一”改革制度實踐以后,升級了原來的組織機構代碼結構、功能、賦碼形式,使國家政府的行政服務效率與效能大大提高。在原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庫基礎上整合眾多部門,形成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功能也更加完善,覆蓋更加全面。但是,在此數據庫中有一定數量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從唯一性、兼容性、穩定性、覆蓋性等方面看,已經無法保證代碼數據的“四性統一”,這個即被稱為低質量數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中一定數量的低質量數據在較大程度的影響了代碼數據庫總體的數據質量。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及處理,會直接影響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在國民經濟等諸多方面的更深層次的應用。
一、低質量數據的類型
1.組織機構存在,但未如期進行“多證合一”的證照更換
這類型的問題大多發生在組織機構代碼證的階段。據黑龍江省的統計,在原組織機構代碼的數據總量是40萬個,在“多證合一”改革升級后,其中的未換證數量約占總量的30%。
2.組織機構停業或者休業,未及時進行注銷處理
這種類型多見于一些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諸多原因造成了這類企業長期沒有生產經營活動。
3.組織機構在國家的多次的改革中合并,改組,改制,原數據沒有及時變更。
在國家進行的多次機構改革中,國家機構改組,合并,撤銷;原國有集體企業合并,改組為股份制企業;大專院校合并為綜合大學;等等。
4.組織機構已經撤銷,但未在歸屬的機構登記部門進行相應的撤銷等業務的辦理。
在黑龍江省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中,這種情況約占低質量數據的5%。
5.組織機構遷移外省,名稱也發生變更,因而常常被作為新注冊申領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進行處理,這種情況違背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唯一性”頒證原則。
二、低質量數據產生的原因
就目前黑龍江省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管理中心的低質量數據產生的原因來看,主要有一下3種情況:
1.具有頒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職能的機構登記部門與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管理部門之間缺少高效的溝通聯系
在2015年10月1日強制性國家標準《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實施以后,自2016年1月1日起,已經有包括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機關、事業單位、編辦直接管理機構編制的群眾團體、編辦管理的其他機構)、外交部(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外交部門管理的其他機構)、司法部(律師執業機構、司法管理的其他機構)、文化和旅游部(外國在華文化中心、文化部門管理的其他機構、外國旅游部門常駐代表機構、港澳臺地區旅游部門常駐內地(大陸)代表機構、旅游部門管理的其他機構)、民政部(社會團體、民辦非企單位、基金會、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民政管理的其他機構)、國家宗教事務局(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院校、宗教部門管理的其他機構)、中華全國總工會(基層工會、全國總工會管理的其他機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中央軍委改革辦公室(軍隊文職人員用人單位、軍委管理的其他機構)、公安部(境外非政府組織代表機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業主委員會)、農業農村部(組級集體經濟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鄉鎮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部門管理的其他機構)、中國貿促會(貿促會行業委員會)、國務院港澳辦(港澳新聞機構常駐內地記者站)、財政部(政府間雙邊財政合作項目執行機構駐華辦事處)、商務部(外國駐華貿促辦)、科學技術部(外國駐華事務所)等至少17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可以對其管轄的相應機構頒發18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由于具有賦碼的機構批準部門數量較大,與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機構的溝通聯絡不夠及時,機構登記批準部門有關登記、批準、變更,撤銷等信息數據雖然及時傳送到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中,但卻無法對2016年前的組織機構代階段的數據進行操作。各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的清理整理的工作,只能由各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進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管理部門無法對各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的數據的及時性等方面進行分辨處理。
2.在原組織機構代碼階段,我國各部門對于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編碼一直不統一,存在著“多頭賦碼”、“多碼并存”現象,“信息孤島”問題嚴重。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所限制,初始階段的手工賦碼,單機版的管理系統,聯網后的各個省級的分中心獨立存在等模式的原因,產生了較大數量的重碼、錯碼,低質量數據大量存在、沉淀。雖然是各種歷史原因所形成,但數量不可小看,也確系客觀存在。
3.組織機構代碼升級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由計算機軟件系統統一按照原組織機構代碼數據字段,加上后賦予的登記管理部門代碼、機構類別代碼、登記管理機關行政區劃代碼、校驗碼等。原數據項目中若有不準確的字段,那一次性形成構成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就可能成為錯誤或者問題的數據。
三、低質量數據的處理方法
針對低質量數據的具體情況,采用多種方式解決低質量數據的問題
1.加強與本級機構編制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司法管理部門、民政管理部門、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門、工會管理部門、宗教管理部門等各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的工作協調,針對機構登記批準部門內各自的低質量數據及時清理、整理。
2.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機構在兼顧對新上傳數據進行信息質量校核工作的同時,對“多證合一”改革前的歸屬于各個機構登記批準部門的數據進行信息質量校核工作。
3.定期進行對所管轄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的老舊數據和新近上傳的數據進行數據的各種專項的清理、校驗、核查。
相信經過各級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機構的不懈努力,由原組織機構代碼改革升級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庫的數據質量會更加提高,極大地發揮其在國家治理及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的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