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俊峰
摘 要:水損害是最常見的路面病害類型,是指水分滲入路面結構內部后,將會大幅降低混合料強度。在行車荷載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路面將會產生松散、剝落等病害。為此,必須重視瀝青路面抗水損害施工技術研究。為此,本文在全面了解瀝青路面水損害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案例,對瀝青路面水損害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瀝青路面;抗水損害;工程概況
1 瀝青路面水損害機理
長期以來,水損害的主要形式體現在2點,其一,粘聚破壞,是指在水的作用下,瀝青將逐漸軟化,從而導致集料之間的瀝青材料產生裂縫。其二,粘附破壞,是指瀝青和集料界面有水分滲入之后,極易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比如置換、乳化等,這種情況下,將大大影響瀝青和集料之間的粘結作用,甚至導致瀝青剝落。根據當前的研究現狀,通常將重點集中于粘附破壞方面,其損害機理可歸結為以下幾類,具體如下:
第一,置換機理。相比瀝青材料,水對集料具有更強的潤濕作用。當集料、瀝青界面滲入雨水后,將會大大影響兩者的粘結效果,甚至會出現瀝青剝落情況,嚴重損害瀝青膜的完整性和效用。若水分蒸發消除,瀝青、集料再次遇熱,則又會具備良好的粘結作用。但在具體應用當中,道路環境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隨著使用時間的不斷延長,在車輛碾壓作用下,瀝青混合料將呈現出松散、剝落等病害。
第二,乳化機理。水與瀝青材料的融合,極易產生乳化反應。當乳化程度達到某一規定范圍后,瀝青和集料的粘結作用便不復存在了,這種情況瀝青剝落問題將持續加劇。
第三,凍脹機理。低溫條件下,水滲入路面結構層后,極易結成冰,這種情況下,將大大增加水的體積,強大的膨脹作用,會嚴重影響瀝青混合料的粘結效果。
第四,空隙水壓機理。一般來講,瀝青混合料內空隙嚴禁接觸,在行車荷載作用下,置于空隙內的水極易形成應力梯度,導致水流動形成強大水壓。空隙水壓影響下,膠漿材料將會出現微裂縫,并導致瀝青膜破損、脫落。
第五,pH失衡機理。水pH值對瀝青和集料間的粘結作用影響較大,若具有較為穩定的瀝青和集料界面pH值,那么可以確保兩者粘結作用良好。反之,則會影響兩者的粘結作用。比如,水受到鹽溶液的影響時,將會改變水的pH值,進而大大增加瀝青膜剝落的概率。
2 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瀝青路面,17.4(0.01 mm)為路表設計彎沉,按照“由上而下”的順序,路面結構形式為5 cm中粒式改性瀝青混凝土(AC-16C)+6 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C)+8 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C)+下封層+4~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17 cm)+3~4%水泥穩定碎石(18 cm)+級配碎石(20 cm)。通車運營1年多以后,本路段局部位置出現了典型的早期水損害病害,常見類型包括3類,具體如表1所示。為了有效解決水損害問題,需對其水損害原因進行詳細調查與研究,從而掌握水損害類型及特點,便于更好地提出解決方法。
3 瀝青路面水損害的原因
一般認為,水損害具有較為廣泛的范圍,在路面結構層透水作用下,極易出現早期破壞,即被稱為水損害。在水的置換作用下,瀝青膜極易從集料表面脫落,導致集料和瀝青界面粘結作用失效。本地區降雨充沛,交通量較大,由于超載重載問題嚴重,導致瀝青路面水損害病害加劇。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類:
3.1 自然方面
瀝青路面水損害的直接原因在于“水”,潮濕多雨是本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這種條件下,極易加劇水損害病害。本地區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最高可達到2 600 mm,最低也在1 200 mm以上。據相關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地區降雨量越大,則瀝青路面產生水損害的概率越大,因此,對于瀝青路面水損害病害而言,降雨量大是直接原因。
3.2 交通方面
在行車荷載和動水壓力長期作用下,瀝青路面極易產生水損害。換言之,瀝青路面水損害的產生與交通狀況關系緊密。近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沿線交通量與日倍增,交通量的大幅增加,本路段的交通量已經超過了設計流量,公路飽和程度嚴重。交通量過大,將會加劇瀝青疲勞破壞,或者加劇瀝青從集料內剝落。
此外,據本路段交通流量分析可知,重型貨車占比較大,普遍存在超載重載現象。這種情況下,不僅會進一步加大作用于瀝青路面的行車荷載,同時還會大幅提升浸水瀝青路面內部的動水壓力。行車荷載過大,極易引發疲勞裂縫,進而導致水損害病害嚴重化。
3.3 設計方面
在設計當中,導致瀝青路面水損害的直接原因在于防排水設計、配合比設計等方面,具體如下:第一,防排水設計不合理。防排水設計是保證路面排水通暢的主要方式,目前,半剛性基層是最常用的瀝青路面基層形式,但本地區原設計當中,未將路面內部排水層設置考慮在內。據相關研究分析,當路面結構排水設施不合理的情況下,將大幅增加路面結構層排除雨水的時間。由于本路段降雨量大,若排水基層設置不合理,那么將很難在短時間內排除路面結構層內的水分,長期下去,極易引發路面水損害。第二,配合比設計不合理。基于抗車轍等因素的思考,在本地區很多公路路面施工中均采用了較大粒徑的集料,甚至一些路表面層也采用了中粒式瀝青混凝土,本工程同樣采用了中粒式瀝青混凝土。這種情況下,因為集料粒徑較大,極易產生空隙過大、壓實不到位等問題,從而嚴重影響路面密水性。
3.4 施工方面
對于瀝青路面使用壽命而言,施工質量影響巨大。常見施工問題如下:第一,壓實度不夠。根據本工程實際情況,瀝青路面存在壓實度不夠現象。正因為路面壓實度不夠,導致瀝青混凝土路面空隙率偏大,大幅影響了路面的密水性能,促使路面雨水快速滲入路面結構層,卻無法及時排除。第二,層間粘結作用不佳。為了詳細了解本路段層面粘結效果,采取了鉆芯取樣法,通過芯樣結果分析,本路段瀝青層和半剛性基層之間粘結作用不佳,甚至局部瀝青層之間的層間粘結效果也存在一定問題。若瀝青層較為完整,即便是瀝青層下方已呈滑動界面,瀝青層的破壞程度也會有所降低。一旦瀝青層粘結失效,則會導致瀝青層在基層破壞前先行破壞,這種情況下,極易出現基層早期損害。第三,施工不均勻性嚴重。通過鉆芯取樣分析,本路段各面層厚度具有較大變異性,上面層厚度的變異系數將會直接影響路表裂縫嚴重程度,也就是說,當具有較大變異系數時,路面開裂概率越大。
4 瀝青路面抗水損害技術要點
4.1 采用密實瀝青混凝土
據大量實踐證明,若瀝青面層結構僅采用一層密實型I型瀝青混凝土很難滿足防水效果。因此,無論是采取幾層瀝青面層,均需使用密實式瀝青混凝土,同時還要設置好排水層。通過密實式瀝青混凝土,可以有效降低水滲入面層結構,提高路面的抗滲能力。
4.2 保證排水設計合理
為了確保水不會滲入路面結構內部,一方面要采取較小空隙率的密實型瀝青混凝土;另一方面,為避免水嚴重破壞瀝青路面,降低水損害程度,還需保證排水設計合理。保證路面內部排水系統和外部排水系統能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避免由于環境、人為等因素,導致路面內外排水系統被堵塞。針對路表水方面,可以設置路面橫坡向兩側排流,防止出現積水現象。當積水排至路面兩側的水挖方段后,可通過兩側邊溝向路基范圍以外排放。針對路面結構層內部水方面,一般可布設內部排水系統,快速排除存留在路面結構內的水分,通過排水系統設置,可以有效改善路面使用性能,避免水損害出現。
4.3 提高壓實標準
為了大幅降低路面現場孔隙率,要求將瀝青混凝土的壓實度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當前,我國現行標準當中,主要以馬歇爾密度作為標準密度,壓實度要求控制在96%以上。隨著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要求提高壓實標準,有效降低現場孔隙率,要求在做好現場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實現壓實度在98%以上,從而提升路面的壓實度。
4.4 確保瀝青與礦料粘結作用
一旦瀝青和礦料之間粘結作用不佳,在水的作用下,瀝青極易出現剝落現象。因此,必須合理控制瀝青與礦料之間的粘結作用。為了提高粘結能力,在合理選擇礦料的同時,可適當添加抗剝落劑,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4.5 混合料級配設計優化
在瀝青路面設計當中,混合料級配設計極為關鍵,混合料級配的好壞將會對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響較大。在防治路面水損害當中,如何避免雨水下滲是最為關鍵的部分。要求采取致密性混合料級配設計,但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難度較大。目前來講,間斷級配是發展的重點,比如,SMA瀝青路面,不僅能夠有效隔水、無透水,還能對瀝青面層和基層起到良好的保護效果。為了有效減少瀝青路面水損害,應優化混合料級配設計,積極采用密實式瀝青混凝土。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瀝青路面作為高等級公路常用路面形式,因其無接縫、行車舒適、噪音小、便于維修等優點得到了大量應用與推廣。然而,在長期實踐中發現,很多瀝青路面在通車1~3年內便會出現早期病害,比如水損害。作為瀝青路面早期損害的主要類型之一,水損害影響較大,不僅會嚴重影響道路服務水平,甚至會影響行車安全,產生巨大的社會負面影響。為此,系統研究瀝青路面抗水損害能力具有重要的社會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杜龍義.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水損害成因及防治[J].交通標準化,2014,42(15):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