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淼
摘 要: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可對危險品運輸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全程監控及識別,以便對各種狀況做出及時的響應及處理。在“互聯網+”背景下,數據的收集處理能力大大增加,提升了對風險因素的識別速度以及準確率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危險品運輸過程中事故的發生率,實現了對人-車-路-貨-環境的全方位監控以及實時數據的采集和評估結果的自動和實時輸出。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
1 危險貨物運輸事故的特點
1.1 突發性強
危險貨物自身一般都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在運輸途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其比普通貨物更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例如氯酸鈉、氯酸鉀等有機過氧化物類物質,在運輸時容易因摩擦生熱而發生放熱反應;甲烷、乙炔等易燃氣體由于燃燒爆炸極限低,在泄露后更易發生燃爆事故。事故發生突然,擴散迅速。
1.2 危害性大
危險品易燃易爆,發生事故甚至會釋放有毒氣體和液體,對人體危害性很大,例如氯氣、氨氣、二氧化硫等刺激性危險品泄露后會灼傷皮膚、呼吸道和眼睛等;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物等窒息性危險品侵入人體血液后,會造成人體窒息缺氧。一旦發生爆炸,也會對附近的房舍和其他人員造成損害,甚至有毒氣體和液體流動到空氣與土地中,對周圍的環境造成長期的污染和損害。
1.3 施救專業性強
不僅危險貨物的運輸環節是一項技術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發生危險貨物事故后的施救也是專業性的過程。事故施救人員需要根據危險貨物的不同種類,在專業人員的指揮下應用專業化的救援裝置和硬件設備,進行專業的操作與有效的救援,避免發生二次傷害。
2 危險品運輸風險因素分析
2.1 來自人的風險
在危險品運輸的過程中,很多事故的發生都是由于駕駛員運輸貨物過程中的操作不當或其他身體方面,而駕駛人的行為是很難預料和控制的,危險品運輸的過程中,駕駛人這一因素對于車輛的安全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人的失誤直接引起的交通事故大概占總數的70%。駕駛人對運輸道路環境的熟悉度,以及對突發情況的應急能力和處理技術都會影響事故的發生,所以駕駛人這一因素對危險品運輸安全有很大的影響。
2.2 來自車的風險
車輛作為運輸危險品的載體,其對運輸安全也是至關重要,車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即車輛自身的狀況和車輛的行駛狀態。車輛自身的狀況即發動機等附件的狀態,車輛的行駛狀態即行駛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如制動失靈等。一般情況下,車輛因素導致事故發生的情況比重最小,但是導致經濟上和人員傷亡方面的損失巨大,所以,控制好車輛因素對降低危險品運輸事故的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2.3 來自路的風險
道路因素就是行駛環境,駕駛人在運輸的過程中,目的地的距離、道路復雜程度、路況好壞及駕駛人對道路的熟悉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貨運車輛的安全狀況,而彎道、陡坡等幾何線型的道路對運輸車輛的影響更大,駕駛人在通過這樣的道路時難度更大,增加了運輸的風險。
2.4 來自環境的風險
環境因素即特殊天氣狀況如雨、雪、霧等惡劣天氣對貨物運輸過程中的阻礙作用,如在雨、雪天氣不僅僅影響了駕駛人的視線和心情,同時也會減小地面的摩擦系數從而大大地增加了事故發生的幾率。而在陰天事故的發生率最高,主要是由于光線不足導致駕駛人的視線不夠清晰,并與駕駛人是否謹慎駕駛有關。
3 “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3.1 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的基本思路
傳統的危險品運輸過程的安全管理機制尚不成熟,在風險識別、分級、預警、應急方面尚未形成一個完善成熟的體系,這給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很大的機遇。結合“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的危險品運輸則可以在原有基礎上開拓新的思維模式,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因為涉及到職能交叉而產生新的融合風險,且面臨的風險范圍比原來更廣。國內某學者認為物聯網技術強大感知和傳輸功能可以有效識別、評價和預警物流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因此將物聯網技術同風險管理理論相結合,構建了新的物流風險管理體系。
3.2 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在“互聯網+”背景下,“物流云+互聯網+智能終端”成為新的信息基礎設備,實現了在危險品運輸過程中對“人-車-路-貨-環境”等全要素的實時監控,同時也創新了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將風險管理機制應用于危險品運輸的實際管理操控中,以實現其風險的識別、評估、分析和化解。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的基本構建如下。
3.2.1 構建風險識別庫(人-車-路-環境-貨)
首先,通過收集原始數據、提取關鍵情景、歸納特征權重和風險水平計算實現原始風險庫的建設,其本質就是通過搜集可能導致危險品運輸過程中各種主要的風險因素,再通過分析從中找出“互聯網+”背景下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的主要矛盾的具體因素,構建出風險因素清單并賦予權重,得出風險水平集合。并要緊緊地聯系互聯網時代背景,持續地維護信息的更新從而為此機制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3.2.2 實時風險監測與識別
建設好原始風險庫之后,通過物聯網進行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和物理信息的收集。這些數據被計算機程序語言(EPL)處理為互聯網可以識別的語言用來確定各種物流實體及它的實時狀態。將物流實體和它對應的狀態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作為一組情景形成情景集再進一步將情景識別中提取的相關信息轉化為對應的五大因素的實時數據:人(P0)、車(T0)、路(R0)、貨(G0)、環境(E0)。實時風險水平值集合R0=(P0,T0,R0,G0,E0),R與R0差值P就是確定風險水平的依據。
3.2.3 實時風險評估與預測
基于上一環節的風險水平劃分風險區間,即把風險等級主要劃分為三個區間:第一區間的風險值遠超過安全范圍,事故發生概率很高,需要及時對風險進行處理;第二區間的風險值超過安全水平但低于第一區間,風險發生概率較高,也是最易變動的區間,需要對風險進行實時監控,一旦風險值增加到第一區間馬上處理,如果風險降低到第三區間則可忽視。這一部分也是風險管理機制的核心,根據風險水平將風險等級劃分為區間,再根據對應的區間采取相應的措施。在計算出風險概率的基礎上預測出風險后果并推算出風險演化路徑,為危險品運輸的風險應對提供指導。
3.2.4 實時風險響應
以上對危險品道路運輸安全風險因素的分析,為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依據。實時風險響應會及時對危險品運輸過程中的風險作出反應,有助于提前作出風險預防。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是一個循環的模式,風險響應后的信息又會重新反饋到原始風險庫,形成一個負反饋機制,有助于信息的及時更新和風險庫的建設,從而實現該風險管理機制的自我更新。
4 結束語
危險品運輸過程中特大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對危險品運輸風險的管理機制有了更高的要求,結合當前“互聯網+”發展背景,危險品運輸風險管理機制的創新至關重要。目前物聯網技術在運輸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車輛的監管和智能交通領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互聯網與云端等技術快速普及,在“互聯網+”背景下,危險品運輸需要借助新型技術手段,如利用車載定位設備實時監控危險品運輸車輛,利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對危險品進行實時追蹤的手段等,逐漸形成綜合性的危險品運輸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書鵬.防化危險品道路運輸風險管理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20(1):41-43.
[2]陳軍川.道路運輸過程中的危險品安全管理[J].內蒙古煤炭經濟,2020(9):109-110.
[3]王立浩.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速公路危險品運輸安全風險評估[J].內蒙古公路與運輸,2017(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