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楠
布依族作為世居貴州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他們沿襲“自耕自食、載靛植棉、紡紗織布、浸染剪裁、畫臘扎繡”的生活習俗,將蠟染技藝發揚光大。早在宋代就有布依族制作蠟染布的記載。《宋史》四九三卷中曾記載:“南寧州(今黔南惠水縣)特產……蜂蠟、蠟染布……” 清代史書上所載的“青花布”,亦指布依族的蠟染布。民國初年的《關嶺縣志訪冊苗夷》記載:“布依婦女長裙細褶或青花布為之。”青花布即為蠟染布。蠟染布的圖案多為茨藜花、渦狀花、波狀花或描摹龍爪菜。品種有被面、墊單、包布、頭帕、背扇、圍腰、衣服、裙子等。
長久以來,人們有一個誤解,認為布依族的服飾上并沒有承載較多的文化信息,特別是因為布依族服飾上的圖案紋路大多以幾何圖案為主,不像漢族苗族等其他民族有比較明顯的動物和人物圖騰。一位傾注畢生心血研究布依族歷史文化的學者告訴我,其實不然,布依族喜歡用高度概括的幾何紋飾來進行表達,圖形優美且抽象。就以布依族最常用,也是其標志性的蠟染服飾來說,看似簡單、簡約的圖案背后,都訴說著布依族的歷史和生活方式。我才驚覺布依族的服飾之中竟然蘊含著大量的文化。
老專家名叫伍忠綱,八十多年前他的母親田署嵐學者就已在研究破譯布依族服飾上的圖案,她當年帶領的學生又成了伍忠綱的老師,延續了三代學者的研究心血已較為清晰的對服飾上這些織錦、刺繡、蠟染紋飾圖語紋言的文化內涵進行了破譯,還原了布依族服飾上龐大的文化信息。
據伍忠綱介紹,布依族服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幾乎每一個紋樣都有名稱,且各地區的稱呼基本相同。這些名稱都是織錦、刺繡、蠟染的藝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到今天依然流傳。二是,紋樣構成的圖案往往都是一個整體,記錄了一件可以完整敘述出來的事件。
布依族服飾就是一封“介紹信”
在布依族的蠟染中,最常見的就是線條細密盤旋成圈的漩渦狀紋路,漩渦紋布依語都叫渦,通常這些渦狀紋都可以解釋成水。不過,在不同的圖案中,這些渦狀紋有不同的名字,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漩渦紋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出現比較早的紋飾,在舊石器時代就有此紋飾。在中國到馬家窯文化時代已非常普遍。布依族民眾多數居住地依山傍水,被譽為水的民族,所以漩渦紋是布依族傳統服飾上非常重要的紋飾。布依族傳統服飾里多數漩渦紋代表水,代表河流。大的漩渦表示大的河流,小的漩渦表示小的河流。
但有的時候,它又代表宗族,有點類似于家徽。圖一的圖案共有六個漩渦紋,中間一個渦紋周圍圍繞著五個渦紋,中間的名叫“渦共”,周圍的名叫“渦蹦”,所構成的圖紋代表一個同宗共祖的宗族,再仔細一看“渦蹦”的線條都是從“渦共”上延伸出來的。這里面,“渦共”代表祖宗,“渦蹦”表示同宗的六個兄弟宗族。這個圖案放在袖子上,非常明顯,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同宗共祖的一家人,相當于一封自我身份的介紹信。
這封“介紹信”還沒結束,正如先前所說,每一條紋路都蘊含著信息。渦紋兩邊由線條構成的三角形,一個實線(左)一個虛線(右),所指代的含義也各不相同。實線三角形名為“拉波”,意思是一個名字叫拉的山,虛線三角紋名為“達若”,即名字叫若的河,也就是若河。據伍忠綱介紹,四川的雅礱江古稱若水,兩者有沒有可能是同一條河流呢?以目前的資料來說,伍忠綱表示還難以判斷。
點狀紋構成的各種紋飾在布依族傳統服飾上比較常見,所有的點紋布依語都叫“卅啊”,是唯一一個不以所含意思命名的紋路。“卅啊”名稱來源于制作點紋的材料。布依族過去做蠟染畫點紋時,是將一種比較堅硬的草桿折斷,用草桿蘸蠟液點在布上形成。布依語中將草叫“啊”,折斷叫“卅”,因此用折斷的草桿畫成的各種點紋都叫“卅啊”。由點紋構成的不同圖案,裝飾的位置不同,其含義不同。在這幅圖里,“卅啊”所代表的是米,指代布依族人的水田。至此這封“介紹信”的內容就完整的呈現了出來——“我們的祖先是同個祖宗下的六兄弟,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山叫拉山,河是若河,以種田為生。”
蕨菜與犬,與自然為鄰的信仰
在布依族的蠟染中,代表花草的圖案有很多。比如圖二中,呈三角形圖案頂端的紋路即是草,在最中間的渦紋圖案外的一圈紋飾叫“花涅”,意指小花。這類紋飾都是意向性的,只是為了表達所生活的環境。但唯有蕨菜不同,蕨菜是布依族蠟染圖案中少有的特指植物,并且大量出現。此圖中,三角圖案中的渦狀紋飾就是蕨菜,布依族人大膽的取了蕨菜彎曲成卷的葉子形狀,以局部代替整體,智慧而又藝術地展現本民族的風采。
那么蕨類植物紋飾為何在布依傳統服飾上大量出現呢?
蕨類植物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它在布依族傳統文化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蕨類植物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貧瘠的土地也長得很茂盛,而且剛出土的蕨菜生長很快,一天能長五、六厘米。布依族人便認為蕨菜具有不貪圖富貴,自強不息的品格,認為布依族人應該像蕨菜一樣具備這些品格。所以布依族在小孩滿月酒、百日酒宴上祝福小孩時不用升官發財的俗語,而經常用象蕨菜那樣健康成長的祝詞。其次,蕨菜全身都是寶,嫩芽可以做菜,蕨桿可以做燃料,蕨桿灰是加工土堿的好原料,是以往布依族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植物。蕨根有豐富的優質淀粉,可以加工蕨粉、蕨耙等美食,特別是遇到天災,糧食欠收時,蕨根是最好的糧食替代品。歷史上無數次災荒之年,不知道蕨根救了多少布依族人的性命,所以布依民族非常感恩蕨菜。同時,蕨類也是布依族古代生活環境里常見的植物,所以布依族傳統服飾經常用蕨類植物表示所居周圍環境的植物。
這種取局部而代替整體的意向表達方式不止只用于蕨菜,還有犬。
布依族傳統服飾上齒紋比較多,除了在頭巾尾部的齒紋叫“彎娘”即一種倒勾刺外,其它地方都叫“掃媽”,即狗的牙齒,代表保護人、神的神犬。布依文化認為在家畜中只有狗帶有神性,狗不僅可以看家護院,還可以驅鬼辟邪。這種文化理念在中國古代漢文化里也有類似觀念,出土了骨笛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就發現狗殉,距今9000 年左右。布依族把狗牙圖形代表狗抽象出來裝飾在服飾上,寓意驅鬼辟邪,保護人、神不被鬼怪侵擾。
布依族以布依語劃分為黔南、黔中、黔西三個土語區(習慣上稱第一、第二、第三土語區),在著裝和服飾紋樣上亦有差別。本文只介紹了蠟染上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圖案紋飾,希望作為一個引子,吸引更多的讀者去喜愛了解布依族的文化。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