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莎莎
當你來到貴州,對鎮遠就不會陌生。總有人、總會在不同的場合向你提到她——舞陽河上令人陶醉的槳聲燈影,青龍洞古建筑群旁火車疾馳的獨特風景……“你去看么,很值得一看。”末了,他們總會再次強調并叮囑你一遍。你心中隱隱感受到除了遵義會議會址、黃果樹瀑布、鎮遠古城也是貴州人心中的驕傲。
在悠悠歲月中,鎮遠古城曾以四副面孔示人:明清之前——黔東門戶、軍事重鎮,明清時期——商賈輻輳、西南都會,民國時期——抗戰文化、紅色革命,解放之后——文化古鎮、旅游名城。
為了品讀鎮遠的故事,在端午節前,我來到鎮遠,走進它的歷史文化街區尋求答案。
憶與行,一座古城的悠悠過往
鎮遠火車站大概是中國最幽靜、雅致的車站。雖然不大,僅有3個站臺,但整個站臺由東到西綿延數百米的墻壁被鎮遠古景圖一一裝點,一幅幅潑墨山水畫卷已然將古鎮的幽幽意境呈現在旅客眼前。
鋪開一張鎮遠手繪地圖,能直觀感受到鎮遠“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衛”的獨特地貌。鎮遠府城建城活動肇始于宋元時期,延續至今已近 800 年。舞陽河呈“S”形穿城而過,以北是府城,以南為衛城。鎮遠是先有“衛”,后有“府”,“衛”是軍事組織,“府”是行政組織。因著悠久的歷史,完好的建筑風貌,活態的傳統生活方式,2020年鎮遠府城、衛城被列為貴州省歷史文化街區。
鎮遠歷史文化街區的布局很有特點,如果將府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主干道興隆街看成魚脊,那么四方井巷、復興巷、仁壽巷等幽幽小巷即是魚刺。
走在興隆街上,街道兩旁一排青磚灰瓦、高封火墻的民居給人一種整齊的韻律感,讓人心怡。如今這些建筑里盡是各種美食店與民宿。行走在青石板路上,背著書包上學的小學生,推著嬰兒車的老奶奶,挑著擔子賣水果的小商販,舉著相機拍照的游客與你擦肩而過,這座古城既古老又富有生活氣息。
在鎮遠生活了六十多年的老人李鎮江回憶說,在他七八歲時,這條路兩邊都是二層木屋,屋頂是人字形蓋著小青瓦,街上一角五分錢一碗的云吞是跨越半個世紀仍讓他追憶的美味。而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府城背依石屏山,待到端午節前,石屏山上的各種草藥長勢旺盛,村民們會上山采摘草藥,然后拿到集市上售賣,好似藥市一條街。
鎮遠的味道,大概還是要走進那些彎彎窄窄的巷子里,才感受得更真切。這些小巷被鎮遠當地人自豪的稱為“歪門邪道”,即正門不對巷,房門不對正門。李鎮江老人告訴我,這一方面是財不外露的低調,另一面是風水學上的考量,講究納氣。
其實,最客觀的原因,應該是因地制宜。鎮遠府城的民居處于舞陽河岸向石屏山過度的半山坡上,兩地最大高差有100米。為了解決地勢落差大,鎮遠先民智慧的采用“S”形、“之”字形巷道形式以緩解道路坡度,這就是“邪道”的形成。而民居建筑坐落在“邪道”兩側,是一座座山地四合院——穿斗式、木結構、高封火墻、上覆黑色小青瓦,這是一種融合漢族與苗家傳統民居營造方法的建筑風格。它,傳承了中原四合院正南正北、向南開門的風水理念。但受限于鎮遠古城地勢高差較大,用地緊張的條件,這種山地四合院只能在緊靠南北向的巷道盡可能向南面開門,于是在封火墻上切了一個角,形成正門,這導致院落正門不在院落的中軸線上,形成“歪門”。
走進仁壽巷,石階隨山勢蜿蜒起伏,一米多寬的巷子兩側,是高達八至十米的封火高墻。青石板鋪就的小路映襯著高聳的墻體,將那本就狹窄的巷道襯托得更顯幽暗深邃。仔細看,壘筑四合院墻體的青磚排列橫豎有序,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受。
拾級而上,一處處宅院門楣題寫著“紫氣東來”“華園”等字樣。你看,“華園”就是民國時期鎮遠專署專員華洸的私宅。巷道里的四合院有些已改為民宿或飯館,但多數還是普通的青磚民宅。
告別了繁華的街巷,當我快爬上石屏山山頂時,一座名為“四官殿”的重檐歇山式二層小樓赫然眼前。殿內供奉著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東方戰神”。古語云,“欲通云貴,先守鎮遠”、“欲據滇黔,必占鎮遠”,鎮遠優越的地理位置天然成為軍事重鎮,史載,鎮遠歷史上曾經屯兵2.8萬余人。這正是鎮遠作為軍事重鎮的遺存。
當我終于攀爬上府城垣時,這座有著500余年歷史的古城墻雖已破敗但仍透著雄壯。向左望,連綿的石階好似通向天際。階梯兩側密林重重,階梯之上草木叢生。城墻由大塊青石構成,沿著石屏山南北伸展。青石間的縫隙里野花隨風搖曳。遠處是連綿的群山,腦海中浮現著鎮遠這座軍事之城的往昔,耳畔似乎響起戰鼓擂擂,鐵馬嘶鳴。
如今,這里安靜的躺在群山的環抱中。站在垛口鳥瞰,左側是舞陽河上游,兩岸青山,碧水悠悠,一幅山水畫卷;右側是鎮遠古城,居高臨下的視野下,整個古城盡收眼底,一派繁華景象。
賞與思,古城建筑之奇巧與智慧
清晨,陽光從青龍洞背依的山上升起,灑下一道道金光將興隆街點亮。順著興隆街向東走,來到大河關碼頭。這是一處絕佳的觀景平臺,河對岸正是青龍洞古建筑群。
晨起,一群和平鴿翱翔在青龍洞前,宛若一幅靈動的中國山水畫卷。
站在碼頭,視線從左到右,分別是祝圣橋、青龍洞建筑群,以及匆匆而過的火車車影。在推介貴州的風光片中、在鎮遠的宣傳畫冊中,我曾無數次看過這一幕。但只有當你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奇妙與神奇。
青龍洞因何得名?有一種說法是按道教的方位,東西南北,分別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龍洞古建筑群位于鎮遠東方,故名青龍洞。當地人自豪的將青龍洞稱為高度藝術化的山地崖洞建筑精品,貴州文化學者吳正光將青龍洞的主要特點總結為:依山就勢而建,貼壁凌空而立,將亭臺樓閣、藤蘿古樹、危崖溶洞、石橋溪流融為一體,酷似海市蜃樓。縱觀青龍洞的建筑布局,既有中原建筑基調,又有山地建筑風格;既有江南園林風采,又有民族建筑特色,不失為山地建筑的精華。
青龍洞里賞建筑。青龍洞建筑群包含青龍洞、中元洞、紫陽洞、萬壽宮、香爐崖、老大橋(祝圣橋)等多組建筑物,各式建筑與山體地形巧妙融為一體,因山就勢,形成樓中藏洞、洞中有樓的格局。于是,游人可以看到供奉在巖縫之中的佛像、鑲嵌于懸崖之中的古亭、長在崖壁上的宮殿。“筑臺、附崖、吊腳、嵌入”等的建筑奇構,為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建筑課,也令我感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建筑智慧。
祝圣橋上憶往昔。作為鎮遠古城標志性建筑,“祝圣橋”上魁星樓內懸掛著一幅著名的對聯:“掃凈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緬人騎象過橋來,讓我想起曾在貴州省美術館看見的一幅繡片。繡片分為兩部分,其中重點是下半部分,繡面右下方是一頭被華麗裝扮的大象,大象前方有人引路,上半部分是沿街觀看熱鬧的人群。這幅繡片反映的是清代緬甸使者沿苗疆走廊進京,牽象過路時受到苗族人迎接的情景。與祝圣橋上這幅對聯描寫的情景完全吻合。這幅對聯反映了明清時期,鎮遠驛路溝通云貴、緬甸、東南亞的情景。
古碼頭上夢繁華。在鎮遠博物館里有一幅反映昔日舞陽河上商賈繁忙景象的老照片,但見江面上船只如過江鯉鯽,幾乎覆蓋了整個江面。
據考證,舞陽河兩岸碼頭最多時曾有20多個。卸的是柴米油鹽、洋紗洋布等生活必需品,裝的是桐油、茶葉、生漆、豬鬃、牛皮、藥材、木材等。這些貨物經水路運出,遠銷國際市場。
如今還能看得清楚或說得明白的有衛城碼頭、府城碼頭、禹門碼頭、大河關碼頭、老西門碼頭、吉祥寺碼頭等12座。鎮遠各個碼頭,上下什么物資,運往什么地方,大致有所分工。比如米碼頭之所以姓“米”,是因為這個碼頭主要裝卸大米。禹門碼頭,有人認為“禹門”寓意“龍門”。據傳,古代考上秀才、舉人的士子,要從舞陽河乘船,在禹門碼頭登岸,彰顯榮耀。
今日,當你走進府衙碼頭,凝視墻壁上雕刻的壁畫——船夫擔貨,纖夫拉纖時,耳畔似乎會響起拋錨叮當聲、纖夫的號子聲、卸貨吆喝聲,一幅舞陽河上的繁忙景象畫卷在眼前緩緩展開。
日與夜,一座古城的人間煙火
來鎮遠,少不了吃一碗當地有名的袁家豆腐腦。
隱身于深宅大院里的鎮遠豆腐腦店大概是中國最“奢華”的豆腐腦店。這是我吃了“袁家豆腐老店”的感受。
“袁家豆腐老店”坐落在石屏山下,青磚灰瓦的宅院里,兩扇木門敞開,門楣上懸掛黑底金字的招牌盡顯大氣。店面右側立一石板,刻有簡介,自稱此店自清朝末年開始制作豆腐,家族傳承了幾代人。現任老板從事豆腐制作已近40年的時光。
一眼望進去,內置有七八張木制長桌,長桌左右兩側是古色古香的木窗、木門,房梁上垂掛著復古的燈籠,燈籠下還墜著紅穗,很是講究。在這樣的環境里吃豆腐腦,生平還是第一次。
我環顧一圈,發現每張木桌上放有5個玻璃罐,分別是辣椒、蔥花、榨菜、糖,以及外地少見的花生碎。甜咸都有,解決了豆腐腦口味的南北之爭,真是聰明的做法。少傾,一碗裝在古色瓷碗中白嫩嫩的豆腐腦被端了出來,用勺子舀一口送入口中,是說不出的嫩滑。
不知鎮遠豆腐腦好吃,是否與鎮遠人做豆腐用的是井水有關。就在這家店不遠處,即有一口古井——“豬槽井”。狹長形的古井因形似豬槽而得名。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豬槽井在府西,水從石出。”走進細看,井壁內長滿綠植,幾尾紅色、黑色的小魚悠閑的游來游去,一只紅色水舀置于井上。古人很富有智慧,井中養魚是為了避免被人投毒。魚兒活靈活現,周邊的人也可以放心取水。據吳正光老人介紹,鎮遠雖然臨河,但以前的民眾卻不喝河水,喝的都是井水,即山泉水。“豬槽井”曾是石屏山中段居民主要水源,至今仍在使用中。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咚,咚咚,咚咚咚”,鼓聲越來越急;“嘿呦嘿呦”,吶喊聲,越來越近。一艘龍舟穿過橋洞從北向南駛來。時隔兩年沒有舉辦的龍舟節將于幾天后開賽,河道上來自鎮遠鄉鎮的龍舟隊正勤奮的練習。
舞陽河邊,衛城北岸正是觀賞劃龍舟的好地方。
與府城相比,衛城本地居民居多。街道兩邊的建筑也比府城高,多是四五層。一樓店面如同大多數城市一樣,從奶茶冷飲到黃金珠寶,各種商店一應俱全。只有在路過的窄窄巷道口,看到支著油鍋賣油炸粑、炸紅薯的小攤,才感覺又回到了一座古城。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衛城堤岸燈火璀璨,人聲鼎沸。尤其在望屏亭樓下的河堤上,剛一日落,上百張餐桌鋪滿舞陽河南岸,豆花烤魚、酸湯豬腳、酸湯牛肉、農家剔骨雞、香辣小龍蝦、蜜汁稻香鴨……各色招牌令食客眼花繚亂,逗引著食客的味蕾。在人間煙火氣中,人們劃拳喝酒、傾述心事、推杯換盞,把酒言歌。
夜色在舞陽河的悠悠水波中彌漫開來。
(責任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