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楠
貴州為什么被稱為“沉積巖王國”“古生物王國”“喀斯特王國”?貴州的礦產資源種類有哪些?又有哪些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貴州有哪些獨特神奇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與貴州豐富的旅游資源有什么關系?這些神奇的故事在哪里得到集中展示?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開館之際,《鄉村地理》記者先期進入這座獲得了魯班獎的建筑,為讀者帶來獨家報道。
下面是來自博物館不同工作崗位的四位工作人員,從不同方面告訴你,貴州省地質博物館是一座怎樣的場館。
這將是獨具貴州特色的“新平臺”“新基地”?“新名片”。
《鄉村地理》:歷經十年營建,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即將與觀眾見面。廣大市民又多了一處了解省情,休閑娛樂增長知識的好去處,外地游客又多了一處發現貴州了解貴州的新景點。那么,這是怎樣一座獨具貴州特色的場館?
齊少烽:感謝社會各界對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關心和關注。我們以打造“國內一流,貴州特色”的大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為愿景,以打造貴州“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綠洲、知識的殿堂、城市的客廳、文明的窗口”為理念,以揭秘貴州 “沉積巖王國”、“古生物王國”、“喀斯特王國”的神秘故事為主線。采用“化繁為簡”的展示方式,讓觀眾在神秘、沉浸式的環境中,對貴州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歷史文化,形成深刻的體驗和記憶。
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室內展廳主要分為“常設展廳”“臨時展廳”“互動展區”和“其他展區”等,分別為觀眾提供展示內容各異的參觀服務:
一號常設展廳(神秘貴州廳):以貴州古生物化石和地質歷史作為主要內容,以“記載地球歷史的書卷——地層、以構筑地史書卷的紙張——巖石、解讀地球史書的文字——化石”為主要展示對象,通過地層復制、場景復原、化石標本展示、圖文展板等多種方式,向觀眾充分展示貴州近9億年的地質史及6億年的古生物史。
二號常設展廳(多彩貴州廳):通過場景復原及聲光電技術,濃縮展示極具代表性的瀑布、峰林、峰叢、溶洞、峽谷、天生橋等獨特喀斯特地質景觀,形象展示貴州千溝萬壑、千瀑萬洞、千姿百態的豐富地質旅游資源,開展科普教育,推介旅游路線,向來自全國、全球的觀眾大力宣傳“多彩貴州”。
三號常設展廳(富饒貴州廳):通過“黔礦之富”“黔礦之成”“黔礦之優”“黔礦之用”“黔礦之美” 5個板塊,整體展示“黔中無閑石,貴地多寶藏”的豐富礦產資源,重點介紹貴州優勢礦種及6大礦業基地的資源情況,科學展示礦床成因以及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寶玉石藝術品。
四號常設展廳(奮進貴州廳):以數量龐大的文化物件和史實材料,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貴州廣大地質地勘和自然資源工作者不畏艱辛、奮力拼搏、改革創新,在地質找礦、土地管理、地理測繪、地災防治、生態修復等工作中保障民生、服務大局,助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五號臨時展廳(臨時展廳):首個臨時展覽——“石畫石說——貴州石文化展”,以貴州觀賞石及其相關的地學科普為主題,集中展示貴州特色的烏江石、烏蒙石、馬場石等各類形狀奇異、色彩絢麗的觀賞石,系統展示觀賞石的形成過程、美學特征、文化含義,傳遞美學、傳播科學,特別展示了與紅軍精神有關的紅色文化。
六號互動展區(恐龍互動樂園):以侏羅紀恐龍、三疊紀貴州龍、三葉蟲等古生物為素材,展示大型恐龍模型,再現其生存場景,輔之以多種多樣青少年喜聞樂見、動手動腦的互動設備,增強博物館的沉浸體驗性和互動參與性。
其他展區:主要有配備咖啡吧的自然資源主題圖書館,觀眾可近距離觀察并親身參與的化石修復室,充滿想象與創新的文化創意店和文創餐廳。此外,貴州省地質博物館還有5000余平方米的室外展區,近千平方米的多媒體學術報告廳、科研科普活動室等,可為社會科普教育、青少年研學實踐、大型文化活動等提供服務條件。
我們希望“以展品為核心,讓展品講故事”,我們將努力把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建設成為:貴州資源展示的“新平臺”,科普工作的“新基地”、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化石修復是化石研究的基石。
《鄉村地理》:我們聽說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將會有許多“重量級”古生物化石與觀眾見面。我們很想了解,這些珍貴的化石是如何被發現、挖掘然后在館內展覽的?
羅永明:這涉及到我們博物館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化石修復。聽這個名字很容易聯想到文物修復,但實際上差別很大。文物修復是對發掘出來的文物進行修補,而化石修復則是將化石從巖石中清理出來。古生物化石需要經過一系列的修復程序,才能從一塊石頭變成有意義、特別是對科研有價值的化石。修復后的化石才是如今我們在博物館里看到的模樣,骨骼清晰明了,而不是灰撲撲肉眼難辨的石頭。修復的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又必須小心謹慎的過程,不能損傷到化石。修復越好的化石其價值就越高,信息也越完善,看起來也更美觀。
化石修復是博物館不可或缺的一環,館內最大的化石是十個工作人員花費了2個多月時間才清理出來的,修復得好的化石,不會誤導公眾,看起來也更漂亮。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化石修復是人們更深入了解古生物的基礎,對于科學家來說則是進行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環。現在化石修復的設備也更新換代了,我們館內的工作人員也與北京大學等高校不斷交流學習修復技術,游客們來到貴州省地質博物館不僅能看到清晰完整的古生物化石,還能觀摩化石修復過程,進行更多的科普知識學習。
為游客講解是種幸福
《鄉村地理》:你是如何成為一名地質博物館講解員的?
王海峽:沒有做講解員之前其實我跟大部分人一樣,對于貴州地質的了解僅限于一些常識。地質博物館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我了解到貴州這片土地原來有如此豐富的古生物、神奇的地貌和豐富的礦產。在經過貴州省博物館的培訓和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專家們以及其他邀請專家的教授,經過我自己不懈的努力后,現在我已經能為游客們帶來專業的講解。每次看到游客認真聽我講解,露出和我當初一樣驚喜的表情時,我總會感到幸福。成為地質博物館的講解員讓我收獲了成就感,我希望它能成為普通游客學習地質知識的一個重要的科普平臺,引領更多人打開地質的大門。
博物館每天都會有固定時段的免費講解。如需要單獨講解則需要提前預約。
好的文創就是讓文物活過來。
《鄉村地理》:博物館除了展覽之外,還有什么面向公眾的特色服務項目?
張鈺涵 :除了四大常設展廳以外,在負一層還設有自然書吧,有自然類、科學類、少兒科普類書籍供游客閱讀。還有恐龍互動樂園有免費體驗設備,孩子們可以參與恐龍色彩互動繪畫、化石挖掘體驗等。此外,展廳內有600平方米的文化創意店,主要分為非遺區和自然區,非遺區主要展示貴州的非遺產品,自然區則是基于館內館藏開發的一些文創產品,比如化石工藝品、海生爬行動物玩具、礦物寶石的標本等等。好的文創一定能“讓文物活起來”,作為一個自然類的新生博物館,我們還在摸索實踐之中,目前已經設計完成的古生物鼠標墊、古生物復原積木等等,開館后都將會與大家見面;同時考慮到參觀地博平均游覽時長要2小時左右,所以我們還在戶外配備有文創餐廳,以輕食、中式面點、西式糕點為主,還有自行開發的“寒武紀咖啡”“特提斯海精靈”等特色飲品,目的就是為了游客可以玩在地博、吃在地博、愛上地博!
(責任編輯/黃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