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摘要:目的:探討慢阻肺患者行高頻振動排痰護理對促進排痰、改善運動耐受能力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49例行常規排痰護理者作為對照組,49例行高頻振動排痰護理者作為實驗組,評估兩組排痰情況及運動耐受情況。結果:①實驗組干預后排痰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②實驗組干預后6MWT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慢阻肺患者給予高頻振動排痰護理,可促進患者有效排痰,增強其運動耐受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慢阻肺;振動排痰護理;排痰;運動耐受能力
慢阻肺是由因多種環境因素、機體自身因素作用引起以氣流持續受限為特征的慢性病[1]。慢阻肺是引起肺心病、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其會對患者造成巨大的健康損害及經濟負擔。有效排痰對控制慢阻肺病情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次抽取98例慢阻肺患者進行單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比較常規排痰護理、振動排痰護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1.11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符合《中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治實踐指南》[2]中診斷標準;②經胸部CT、X線胸片、肺功能檢查等確診;③知情同意。
1.12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外傷性疾病;②合并其他呼吸科疾病;③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④合并嚴重消化系統疾病;⑤病情嚴重,存在呼吸衰竭;⑥存在意識或溝通障礙。
1.2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98例慢阻肺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所用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49-79歲,平均(63.9±11.3)歲,病程8-90個月,平均(45.8±22.9)個月;實驗組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齡48-78歲,平均(63.2±10.8)歲,病程8-89個月,平均(46.6±23.4)個月。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3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排痰護理,即指導患者取健側臥位,護理人員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并攏五指呈空杯狀,由下至上叩擊患者后背、前胸,注意避開重要器官區域如腎臟、脊柱等,每分鐘叩擊80-100次,叩擊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持續叩擊5-10min。并指導患者有效咳嗽,每隔2h翻身1次,若難以自主咳嗽,則行負壓吸痰。
實驗組:予以患者振動排痰護理,主要內容如下:①排痰前護理:病房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及時清掃病房、消毒,室內濕度調整40-60%,溫度調整22-26℃。排痰前做好宣教,向患者介紹疾病及振動排痰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認知水平,使其能主動配合排痰。②排痰中護理:根據患者病情、體格等選擇適宜的叩擊頭,并設定儀器相關值(成人:叩擊頻率:起始18cps/秒,高限35cps/秒;老年人:叩擊頻率:起始15cps/秒,高限:30cps/秒;重癥患者:叩擊頻率:起始10cps/秒,高限25cps/秒;長期臥床患者:叩擊頻率:起始10cps/秒,高限25cps/秒。)。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為保證最大胸廓容積,盡量讓患者前傾身軀,或采取健側臥位,使患側肺葉在上端,支氣管開口朝下,利用重力作用利于痰液引流,用叩擊頭由下至上在胸部表面慢速移動,若局部痰液量較多,則適當延長叩擊頭停留時間,10-15min/次。需要注意的是,行振動排痰時,應注意觀察患者臨床反應及面部表情,一旦出現胸悶、發紺、呼吸困難等癥,立刻停止排痰。同時,應準確記錄排痰量、痰液性質等。③排痰后護理:指導患者有效咳嗽,并為患者準備漱口水,讓患者及時清潔口腔。
1.4 觀察指標
①排痰效果:參照張秀茹[3]制定的慢阻肺排痰效果進行評估,評價內容有:1)咳痰量:排痰量80-250m計1分,排痰量50-110ml計2分,咯痰量不足50ml計3分;2)肺部聽診:無啰音計為1分,聞及散在濕性啰音計2分,聞及大量濕啰音計3分;3)血氣檢查:血氧飽和度>93%計1分,血氧飽和度>90%計2分,血氧飽和度≤90分計3分;4)CAT評分:共8個問題,各項評分1-5分,CAT評分范圍8-40分,得分越高則慢阻肺病情越嚴重,總分范圍11-49分。根據干預后得分變化情況可將排痰效果分為優(下降80%以上)、良(下降40%以上)、差(下降不足40%)三個等級。統計兩組優良率。
②運動耐受能力:檢測兩組6MWT(6min步行距離)。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0.05為評估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排痰效果觀察,見表1:
2.2 兩組運動耐受能力評估情況觀察,見表2:
3 討論
慢阻肺多發于40歲及以上人群,據衛生部不完全統計,中老年人慢阻肺患病率約為8%[4]。相關研究表明,痰液堵塞氣道、加重感染是導致慢阻肺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故促進排痰對抑制病情進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人工排痰為傳統促排痰的常用方法,其通過護理人員叩擊患者前胸、后背,促進淤堵痰液栓子松動,但該方法叩擊力只局限于淺表層,且叩擊力量難以完美控制,故促排痰效果十分有限[6]。同時人工排痰方法會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振動排痰為新型促排痰方法,其治療原理為是通過在患者身體表面產生特定方向規律性的治療力促進痰液向主氣道移動,而達到促排痰目的。一方面,振動排痰產生的力能夠滲透表面皮膚、肌肉,并作用于支氣管,更利于痰液松動;另一方面,該方法操作簡單,大大減輕了護理人員工作量,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節叩擊強度、叩擊時間,作用力更為精準,故排痰效果更佳[7]。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干預后排痰優良率及6MWT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證實了振動排痰護理的優勢。
綜上,振動排痰護理在慢阻肺護理中應用效果明確,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鄔金梅. 振動排痰護理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 2017, 010(007):114-114.
[2]范玉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施行振動排痰護理的可行性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13(08):192-193.
[3]張秀茹.振動排痰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7,32(4):131-133.
[4]李正娟. 振動排痰護理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0, v.31;No.302(02):160-161.
[5]董小芬, 賈國慶, 吳秋艷,等. 振動排痰護理對慢阻肺患者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9, v.4(52):10-11.
[6]王娜.振動排痰護理對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受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4):226-227.
[7]居慧慧.振動排痰護理對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受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3):105,107.
(南京腦科醫院 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