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苗苗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針對產后抑郁產婦心理護理對不良情緒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間于我院分娩的產婦14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達劃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74例產婦。對照組常規性護理方案,研究組基于對照組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以此觀察兩組產婦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及自我護理能力。結果護理后研究組EP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自護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婦產科產婦分娩后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可顯著緩解產婦的抑郁狀態,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改善母嬰的健康狀態,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深層研究。
關鍵詞:產后抑郁;產婦;心理護理;不良情緒;自我護理能力;影響
引言
在臨床上,產后抑郁癥是一種產婦產后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這主要是由于產婦在分娩后,受到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影響,以及難以接受社會角色的突然轉變而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的病癥。對此就需要合理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以干預,通過掌握患者發生不良情緒的源頭,予以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從而合理幫助患者建立起對生活的希望,提升治愈信心。
1資料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我院的產后抑郁產婦14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達劃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74例產婦。兩組產婦妊娠均為單胎且均有不同程度的產前抑郁,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且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許可。研究組產婦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6±2.3)歲,孕周37~41周,平均(39.5±2.8)周,新生兒:男嬰40例,女嬰34例,其中初產婦45例,經產婦29例。對照組孕周38~41周,平均(39.8±1.9)周,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9.2±2.6)歲,其中初產婦42例,經產婦32例,新生兒:28例女嬰、46例男嬰。比對兩組產婦基礎性資料表明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給予參照組行常規產科知識指導及心理護理。給予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行心理輔導干預,具體措施為:①產前心理輔導。進行心理輔導的護理人員須進修過心理輔導相關培訓并通過考核,在產婦接診時要保持熱情的態度,主動向產婦及家屬介紹主要負責的主任醫師、助產醫師、住院環境及條件設施等,逐漸緩解產婦緊張的心理,消除陌生感;通過教學視頻及成功案例在精神上鼓勵產婦堅定信心,減少產婦心理負擔,引導其對待妊娠全過程要保持平常的心態;護理人員應多講解妊娠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保健知識及機體變化情況,降低產婦身體突然性變化造成的恐慌感;通過影視資料向產婦描述分娩時和產后的基礎知識,提高產婦的認知度,使其對分娩過程不再陌生。②產程心理輔導。產婦在分娩時由于不同程度的陣痛易導致其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大聲喊叫或痛哭。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的表情和情緒變化,低聲輕語給予產婦鼓勵,輕撫其額頭或握住雙手,期間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來舒緩產婦緊張、恐懼的心理,轉移其注意力;主動給予喂水及擦汗,與其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了解產婦感受并通過母愛潛力讓其樹立并堅定分娩的信心;指導產婦掌握用力技巧,叮囑產婦在兩次宮縮之間保持放松休息并保存體力;產婦分娩期間護理人員還應保持與其家屬的溝通,報送產程進展,鼓勵家屬通過語音形式給予產婦贊揚及鼓勵,充分發揮家庭支持的作用;鼓勵產婦的丈夫參與分娩,提高產婦的安全感和分娩信心。③產后心理輔導。以1對1形式展開產后心理輔導,告知產婦新生兒順利出生并將新生兒性別、體重、形態等信息傳遞給產婦,使其安心并滿懷成就感。若新生兒患有先天性疾病或遺傳性疾病要注意產婦情緒,耐心安慰產婦,以防產婦患產后抑郁癥,協助其尋求治療方法并安排專家給予講解,發揮社會支持;為產婦講解新生兒護理要點及措施,如大小便護理、母乳喂養及肢體按摩等;對于剖宮產的產婦麻醉失效后產生的切口疼痛以及宮縮疼痛應給予專業的護理及鎮痛措施干預,并告知產婦屬正常現象消除其疑慮,給予開導及鼓勵;產婦在產后一段時間會出現短期的內分泌代謝紊亂,在此期間產婦會產生情緒低落、食欲不振、失眠及健忘等現象,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并與產婦多進行溝通和交流,正確引導,盡量長時間讓產婦與新生兒接觸,通過母嬰互動促進產婦積極的心態,避免演變成產后抑郁。
2結果
2.1比對兩組產婦EPDS評分
護理后研究組EPD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2.2比對兩組產婦的自護能力
研究組自護能力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女性在妊娠至分娩的過程中經歷了心理、生理雙重改變,部分產婦由于無法適應家庭地位、社會角色等的變化,心理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嚴重者會產生抑郁癥狀,嚴重影響產婦產后恢復、新生兒成長發育及家庭關系,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負擔,因此,在產婦產后恢復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心理行為干預及護理措施是極為重要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產后護理是一種提倡家屬陪護、支持病房家庭化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的應用為產婦產后恢復提供了良好的家庭化環境,能夠有效滿足產婦心理需求,在臨床上受到廣泛認可。分娩會對孕產婦造成生理和心理刺激,從而產生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導致不良心理情緒和神經內分泌障礙的發生。持續的負性情緒會引起產婦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影響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同時也會增加妊娠不良結局的發生風險。因此,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使孕產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妊娠結局和護理依從性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常規產科護理模式,更多的關注產婦生理功能狀態恢復,對其心理行為的干預缺乏針對性、人性化,從而對母嬰妊娠結局造成不良影響。隨著現代護理模式的發展,以科室患者特點開展的護理模式,成為臨床護理干預的核心。而伴隨近年來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視也不斷提高。在此過程中,通過對產婦產后的身心狀態分析不難發現,引發其產后抑郁的因素中既包含了激素水平的變化、內分泌系統的紊亂,同時也與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社會角色轉變以及自我心理狀態有直接關聯。因而在現階段針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護理中,就需要在采用抗抑郁藥物的基礎上,加強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要在患者入院初期及時評估其心理狀態,并通過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心里的想法與擔憂,從而及時予以針對性疏導,促進患者不良情緒的調節與緩解。
參考文獻:
[1]劉天芬.對產后抑郁癥患者進行優質心理護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9,17(11):4-5.
[2]張英波.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產后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6):128.
(石家莊市第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