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張尚偉

摘 要:頂升條件下的連續梁橋受力體系復雜,選用合理的頂升工況可以減少同步頂升的橋墩及千斤頂數量、減少相關設備的使用,本文從力學分析計算的角度,以具體工程實例為背景,采用MADIS CIVIL有限元軟件建立了實體橋梁有限元計算模型,得出了不同頂升工況下連續梁橋的相關力學特性,并對不同頂升位移量條件下梁體的應力、反力、位移的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以達到指導同類橋梁施工的目的。
關鍵詞:頂升;連續梁;力學;受力特性
0 引言
頂升施工是目前橋梁更換支座所采取的主要施工方法,該施工方法應用較為廣泛,已經在各式橋梁的支座更換中得到了應用于發展。頂升施工無需破壞橋梁結構,對橋梁結構影響小,甚至可不中斷交通直接頂升施工。頂升施工方法中,最關鍵的是頂升量的選取,需要對橋梁的相關力學性能進行分析,研究其應力、反力、位移的分布規律,在不破壞橋梁主體結構的前提下以便得出合理的頂升量值,從而選擇合理的頂升施工工藝。
1 工程概況
某跨線橋,六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橋,跨徑布置為(42+54+54+54+54+42)m,設計荷載為汽-超20級,全寬16.5 m。該橋梁已運營近30年,已經有一定的病害產生,特別是橋梁支座系統,均已不同程度的損壞,且存在一定的橫向位移,需要對其支座系統進行全面更換。
2 有限元計算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軟件建立支座更換計算模型,以主梁、橫隔板,現澆濕接縫為三維梁單元,共1 163個單元,支座單元為受壓單元,共42個單元。在有限元計算中,重點模擬頂升工況對梁體的影響,并考慮了支座的彈性壓縮。
主體結構按照平面桿系理論進行建模,并經過一定的簡化,形成結構離散模型。
3 有限元模型計算結構分析
為了分析結構的相關力學受力性能,主要計算了承載能力極限狀態下,T梁在頂升作用下的抗彎承載力和T梁上下緣的應力包絡圖。
3.1 計算結果
(1)抗彎承載能力計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 T梁結構最大正彎矩出現在跨中位置,彎矩值大小為17 652 kN.m,而結構抗力大小為22 685 kN.m,高于計算彎矩值;T梁結構最大負彎矩出現在支座位置,彎矩值大小為7 167.3 kN.m,而結構抗力大小為12 089.6 kN.m,高于計算彎矩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結構安全。(2)應力計算。在縱向單點逐墩頂升,頂升量為20 mm狀態下, T梁結構最大應力同樣出現在跨中位置,T梁上緣應力大小為12.96 MPa,T梁下緣應力大小為13.46 MPa,而結構應力最大包絡值為23.1 MPa,T梁上下緣均高于計算應力值,由此可以判定T梁結構安全。
3.2 計算結果分析
(1)正常使用極限狀態下,跨中截面的正彎矩值和支點截面的負彎矩值均較大。(2)頂升作用下,主要計算控制指標為T梁上緣和下緣的最大應力,在荷載作用下,連續梁跨中截面與支座截面為最不利位置,如果最不利位置的最大應力均滿足要求,即T梁上緣和下緣的最大應力滿足要求可以近似判定T梁結構承載能力滿足要求。
4 不同頂升工況下的T梁力學特性分析
(1)工況一:支座橫向同步頂升、縱向單點逐墩頂升,頂升量為20 mm。
在該工況下,頂升前主梁上最大拉應力為2.05 MPa,最大壓應力為9.6 MPa。
根據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按工況一條件頂升20 mm高度時:1)在第三排支座位置,即全跨的中點位置處,T梁頂升后產生的拉應力與壓應力都為最大,最大拉應力變化為4.06 MPa,變化增長率達到98%,最大壓應力變化為11.3 MPa,變化增長率達到17.7%,跨中位置為最不利位置。2)頂升工況一條件下,T梁結構其它位置處的應力變化相對較小,例如頂升第二排支座,頂升處的上下緣應力增量為大,而第一排支座,下緣應力增量則較小。相鄰墩頂上下緣應力增量變化規律較為相似,隔跨墩頂上下緣應力增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工況二:支座橫向同步頂升、縱向多支點逐墩頂升,頂升量為20 mm。
在全部支點同時頂升20 mm的工況條件下,橋面板的局部拉應力增量較大,為了保證更換支座過程中的安全,需對全部支點同時頂升的方案作出優化,為保證結構上下緣應力在結構抗力范圍內,按以下四種工況進行應力及位移的計算。
1)第一排支座頂20 mm,第二排支座頂10 mm;2)第一排支座頂10 mm,第二排支座頂20 mm,第三排支座頂10 mm;
3)第二排支座頂10 mm,第三排支座頂20 mm,第四排支座頂10 mm;4)第一排支座頂10 mm,第三排支座頂20 mm,第五排支座頂10 mm。
計算得出四種狀態的最大拉應力與最大壓應力如表1所示。
混凝土強度值是判定頂升能否進行的基礎指標,表中混凝土應力值均小于混凝土的強度設計值,由此可以判定在進行支座更換時,主梁結構是安全的。第2條件主梁撓度最大,計算最大撓度為2.28 cm;第4條件主梁撓度最小,計算最大撓度為1.01 cm;
根據表1可以判定,應按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規律進行頂升施工。
5 結論
(1)以實際工程為例,對主梁結構的相關承載力和應力進行了分析,根據相關分析可以看出,跨中截面為最不利位置,應作為重點控制,控制的相關指標為T梁上下緣應力;
(2)分析了逐墩頂升20 mm工況下上部結構的應力狀況,并對頂升方案進行了優化,在全跨的中點位置處,T梁頂升后產生的拉應力與壓應力為最大,而其它位置處的應力變化相對較小,隔跨墩頂上下緣應力增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3)采用了多種頂升方法,從中選取了最優化的隔跨頂升施工方法,即采用第一排、第三排、第五排的隔跨施工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結構安全。
參考文獻:
[1]萬飛.簡支轉連續梁橋支座安裝與更換技術試驗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9.
[2]陳永勇.京滬鐵路小汶河大橋應急加固技術[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12(5):49-52.
[3]樊娟.不斷交情況下更換橋梁橡膠支座[J].交通世界,2012(14):215-216.
[4]樊葉華.基于不中斷交通的橋梁支座更換技術研究[J].現代交通技術,2011,8(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