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摘要:建設綠色通道是近幾年城市綠化的一種潮流,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實施了以在城市道路兩側拆遷造綠和建設長距離、大跨度的綠化帶為特點的綠色通道建設。應當說,這種追求開敞空間感、連貫通達的線性景觀的道路綠化模式,是城市綠化建設觀念與時俱進的體現。但與當年廣場風、草坪風等一些綠化潮流和風氣一樣,很多地方綠色通道建設也存在綠化空間模式單一等一些共性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改進,將會使綠色通道建設發揮出更多層的社會功能、取得更大的綜合效益。行此文的目的也就是就這類問題作一探討與研究,以期能對綠色通道建設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意見。
關鍵詞:綠色通道;綠化;空間模式
一、規劃綠色通道的空間布局,要基于對綠色通道多層面社會功能的綜合認識。
統籌與系統是當下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詞匯,各級政府都在要求統籌城市與區域的系統發展,這實際上也是科學城市發展觀的要求。在當下由工具理性時代向實踐理性時代轉變的大背景下,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力求實現由空間物質性規劃向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整體性規劃轉變成為必然趨勢,過去基于單一的學科、單一專業、單一系統和單一功能趨向的城市建設規劃觀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由關系社會、人文、環境、經濟等方面的子系統組成,而城市空間系統則是將各個子系統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基質,城市的空間結構對城市的區位發展模式與方向具有明顯的引導作用。城市綠化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結構的基礎要素,其對于城市建設發展也自然是有多層位影響的。在進行綠色通道這類大規模的綠化環境改造工程時,自然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道路綠化,要把這一工程理解為具有公共政策屬性的城市空間改善工程,應當站在引導促進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高度上來認識綠色通道在構筑城鄉一體的大環境綠化體系、整合綠化景觀資源、優化城市結構、構建生境廊道、塑造視覺標識系統、協調區位資源、引導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多重社會功能,力求通過更科學的綠化空間布局模式,充分發掘與提升綠地系統的邊際收益與外溢價值,取得更充分更科學的空間績效。其實,現在綠化空間對于協調整合城市布局、發展、資源、功能區劃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越來越直觀的認識到,近年來很多城市對一些在上個歷史時期建于城市中心的封閉式公園進行“還綠于民”的開放式改造,或者在城市中心區拿出核心地塊建設開放綠地,塑造城市核心的公共綠化空間,這些綠化空間由于地理、景觀、人文、歷史、生態等場所信息的豐富性與優越性,成為城市的焦點空間,發揮出很突出的“綠核”或“綠心”的核化作用與邊際效應,促動引導了其周邊城市區域的發展與構建,圍繞“綠核”、“綠心”形成了概念上的CBD區域或核心發展區域,體現了綠化的高附加值,驗證了環境的生產力屬性。上述事例在全國很多城市比比皆是。當然,決定綠化質量的除了空間序列外還有諸如植物群落配置的合理性、藝術性等很多因素,但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拆遷建綠、建綠色通道、改造環境理所當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因而要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認識綠色通道建設,通過規劃塑造科學合理的綠化空間布局,來促進區域發展和環境優化,取得更顯著的綜合效益。
二、綠色通道空間塑造應避免形成單一尺度的線形空間,注重體現整體性、多樣性和異質性,力求對城市空間控制和區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引導作用。
像“綠色通道”這種形式的大跨度、長距離、框架式的城市綠化網帶,在發達國家通常被稱為綠化控制帶(green belt),只是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他們的綠化控制帶規模和跨度要更大,主要也是承載著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環境、引導產業布局和限制構建設施無序蔓延等更宏觀的作用(其實從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角度講,我們所說的具有所謂“大環境綠化框架”功能的綠色通道所應發揮的主要功能就應是控制引導城市空間模式)。為實現這些功能,國外的綠化控制帶空間規劃很強調綜合性、整體性、多樣性與異質性,通常都是根據城市的具體條件,如地形、水文、氣候、歷史文化特征以及與周邊地區和城市發展的關系,規劃與建設具有明確空間功能導向的、空間序列形式多樣的、多種空間模式有序構成的整體綠化系統,而不是把綠化帶局限在“帶”這樣一種線形空間概念上。
而反觀我們的綠色通道建設,卻往往存在尺度過度均衡、空間模式單一、缺乏空間縱深與序列變化、對區域格局與發展的空間引導性不強的問題。這就導致了綠化無法融入到城市的整體與區域的大局,功能和形式以及輻射出的城市信息非常單一,僅限于是道路綠化而不能真正成為城市的綠化系統。具體來看,很多城市的綠色通道的規劃圖式或模型非常簡單化和矩陣化,長度、寬度幾乎是均等的,有的長度在幾十到百公里的綠色通道沿用單一空間尺度,形成了單純的線性空間,體現不出空間縱深與空間序列的緩沖與過渡以及 “虛”與“實”、“聚”與“散”的節奏變化,更談不上對周邊區域的考慮與融合。筆者所見聞過的一些城市綠色通道設計圖紙,就像是國畫長軸,描繪了一個延展開來的長方型,墻上掛不開就鋪在廳堂的地板上,在這些圖紙上看不到因地制宜的空間分析與變化,甚至看不到幾何形式與尺度的變化,嚴格來說這種缺乏綜合考量的“綠化規劃”很難談得上區域控制性與協調性的。
在綠色通道建設中,我們還看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城市建設綠色通道是針對在城市的某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沿路產業經濟模式。建設綠色通道的初衷也是改善這種曾經對局部經濟產生過拉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區域發展、土地集約利用、城市容貌產生制約的產業模式以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城市建構形態。所以一些城市提出,建設綠色通道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變以“沿街營業房”為特征的“一層皮”式的產業模式與空間模式。但從實際來看,一些城市花了很大氣力把沿街建筑拆掉了,騰出土地建設了尺度平均、平行延展的線性綠帶,而綠帶后很快又出現了新的“一層皮”式的沿街經濟,不同的只是建筑更新了并由綠化帶之前移挪到綠化帶之后了,而隨后就是綠化帶中開的路口越開越多,綠化從某種程度上仍然處于從屬性、變量性的地位,這對于土地和空間的集約利用起不到積極作用,反映出一些綠色通道建設很少考慮空間模式問題,更不用說空間的多樣性了。我們應當學習一些先進的綠化控制帶的空間規劃辦法,從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整體出發,在確保綠化系統整體統一的前提下,改變單一尺度的線性空間模式,把握好城市空間結構與景觀序列的節奏關系,把線性空間、點式空間和面型空間組合成有機的空間系統,以此使綠化成為粘結、整合生態空間、經濟空間、景觀空間的紐帶,并沿著、依附科學有序的空間形態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與布局,使區域經濟社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縱深,避免形成新的簡單化的沿路經濟,使綠色通道成為環境優勢鏈條與產業優勢鏈條。
三、綠色通道空間模式構建的幾個要點
用一句傳統的話來概括這個要點就是“起承轉合”和“疏密有致”這八個字。簡單說來,“起”就是強調景觀序列的起始點要設計成具有主題與個性的標志性景觀;“承”是指保持道路界面景觀軸線的方向感和流暢性;“轉”是要求景觀系統轉向后,突出開敞空間的塑造;“合”是強調視線與景觀軸線重新合并后,軸線以變化的形式繼續延伸。“起承轉合”說的實際上就是要求景觀軸線的連續性、節奏性與韻律感的體現,是空間的動態變化關系。“疏密有致”強調的是種空間的質感。這種質感一是通過空間布局的圍合與開敞、集聚與分散的變化,一是通過園林植物群落造景、拓展景深來實現的。“起承轉合”和“疏密有致”是一條線索,通過這條線索,把結點中心綠地、環型綠化空間、楔型綠化空間、廊道綠化空間、綠化生態斑塊等多種功能和形式的空間形態有機整合構置為一體,根據區域特征構建舒展式多中心結構、松散式多中心結構或非均衡中心結構,突出點、核、線、面、環的系統組成與功能互補,力求體現空間功能的異質性。中心綠地要突出場所感發揮“綠核”作用,楔型和帶壯連接綠帶要發揮過渡和緩沖功能,廊道綠化要考慮空間圍合與步行系統,以植物群落為基礎的生態斑塊則要發揮空間整合的基質作用,區域內原生生態與景觀空間要突出界限標識與區域保護特性。
四、結語
綠色通道是一項對城市空間布局有較重要和長期影響的社會系統工程。很多城市投入大量資金,實施這種大規模的、甚至是高難度的環境改造工程,應當說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城市與區域整體、全面和可持續發展,這體現了一個城市政府長遠的發展意識與觀念。探索與構建更合理的、積極影響更多的、公共政策導向性更強的綠色通道空間模式,從而使綠色通道建設更好的促進城市發展發揮,更積極、更全面的綜合效益,是實現綠色通道建設良好初衷的重要途徑,也是綠色通道工程擺脫“形象工程”的偏見樹立“民心工程”的前提。本文所舉的一些觀點是筆者就接觸到的一些綠色通道工程規劃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有感所發,也許只是一家之談,但至少可以引起對這類問題的關注,引發對如何站在統籌與系統角度上看待城市建設事業的思索。的確,在這個日益強調科學發展觀的時代里,做任何一項城市建設事業都應基于一種心存大局的理性科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