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運寬 魏雋珅 孟帥帥 左偉豪 隋欣韋
摘要:天津是一座因運河而生的城市,隨著漕運的發展,逐水而居,因水而生。通過對大運河楊柳青段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采取尊重文化與因地制宜原則、基地重構原則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對京杭大運河天津楊柳青段公園進行設計,形成不同特點的空間,滿足人們對運河公園的期望。
關鍵詞:大運河;楊柳青;景觀公園設計
一、楊柳青段大運河概述
大運河位于中國東部,全長1011公里,流經8個省市,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在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是我國的一項世界遺產,也是目前全球現有的工程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與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自大運河開鑿以來至今,它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交融一直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天津以大運河而興盛,也以大運河而聞名,大運河文化滋養了天津。作為大運河沿岸重要城市的天津,又承擔起了保護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的責任。近年來,天津大力推進大運河綠色廊道建設,開展拆遷拆違、垃圾清理、河道清淤、生態修復四大工程,不僅讓大運河風景重現光芒,而且正在將“大運河文化”打造成地方標志性的文化品牌。
楊柳青鎮隸屬于天津市西青區,系西青區政府駐地,西青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京畿要沖,位于津城西廂,東臨中北鎮、西營門街道,西有張家窩鎮,西南接辛口鎮,西北連武清區,北臨北辰區??偯娣e6517公頃,總人口161247人,是天津市與環渤海經濟區最大的鄉鎮。楊柳青鎮歷史沉積久遠,文化底蘊深厚。古鎮因河而興,御河(京杭大運河楊柳青河段)給古鎮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孕育了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明清時期,是運河漕運重要樞紐,成為中國北方商貿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商業繁榮,被譽為北國小江南、沽上小揚州。楊柳青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余座,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楊柳青鎮歷史文化遺存眾多,現存有明萬歷四年(1576年)所建的文昌閣,該建筑是國內保存最完好明代樓閣式建筑。楊柳青人趕大營第一人安文忠建于130年前的安家大院等名聞遐邇。
二、楊柳青段大運河文化資源開發策略
2.1 尊重文化與因地制宜原則
由于每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文化信仰、經濟水平、耕作方式不同,所以每個地區的文化也會有所不同,鄉村景觀風貌也會有又很大差別。這些客觀因素可能會決定著鄉村景觀風貌的方向。楊柳青段大運河歷史悠久,因水而生,依水而建,因河繁榮,素有“北國江南”之稱包,含著年畫文化、趕大營文化、大院文化等等。在設計楊柳青段大運河的景觀時要不斷挖掘其文化內涵,增加文化展示空間和當地村民和游客的互動空間,做到“情景交融”,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延續大運河文化命脈。
2.2 基地空間重構原則
原設計區域分區混亂無序,景觀節點整合不足,違規建設現象嚴重,各個空間之間缺乏聯系,因此把原設計區域進行了重新的設計規劃。在原有的道路區域基礎上,根據設計的需要,把整個設計區域劃分成以大運河楊柳青博物館區域、文昌閣區域和用于景觀展示、人群活動的小空間,然后線條、扇形、半圓,這些不同形狀把整個區域聯系成一個統一體,與四周景觀場所的風格相融合形成新的區域秩序,并賦予其新的功能意義。
2.3 生態可持續性原則
在本次設計中遵循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改善大運河楊柳青段附件環境,實現大運河區域的振興,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周邊的生態環境是當地村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設計區域內存在著環境污染嚴重,植被覆蓋率低等生態問題,這些問題是建設周邊環境,實現振興的重大阻礙。因此在設計中將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有效結合,保護設計區域的自然資源,維護設計區域的生態平衡,增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為當地村民和游客提供一個更佳舒適健康的環境。
三、楊柳青段大運河景觀設計實踐
在大運河保護的大背景下,對大運河天津段進行景觀規劃設計,通過前期的資料調研和實地調研,提出通過對楊柳青段大運河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使其復興,延續其歷史脈絡,保護歷史建筑,改造景觀,添加配套設施,將古城文化、歷史遺跡、自然生態與鄉村格局完美結合。完善原有景觀基底,介入藝術的設計手段,滿足人們科普、學習、實踐等各方面的需求。
3.1 打造沿大運河的線性的文化旅游帶
從大運河的地理特征進行分析,針對楊柳青段的分布區位與旅游特色,進行物質環境更新與生態更新,在宏觀空間上構成水上旅游文化帶與陸地旅游文化帶的雙軌旅游線,具有交通運輸與旅游觀光的雙重職能,既可以運用在遺產城市的旅游規劃之中,同時也可以運用于區域地段的基質連接。
3.2 打造大運河周邊的區域商業文化綜合體
利用楊柳青段大運河周邊的文化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狀商業文化綜合體。這種改造模式對于環境周邊的建筑遺產以及其功能的要求并不高,以楊柳青段大運河的河道為基準線,輻射周邊區域地區,結合商業與文化雙重意義進行活化利用。此種模式下遺產更多的是成為了一種文化品牌,這種文化品牌能夠帶動起周邊的商業發展,曾經的功能被賦予新的內涵,更加自由和創新。
3.3打造富有特色的商業文化園區
將文化遺產打造為富有特色的商業文化園區這一活化利用思路是比較成熟的一種模式,是近些年來文化資源利用與商業空間結合結合最為密切的方式。楊柳青段大運河周邊文化資源豐富、形態各異,能夠滿足大量中小型文創公司和創業團體的需求,富有變化的空間形態和粗放開敞的空間也適于創新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同時,企業的注入也會在同一區域內形成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增長的新動力。
四、結語
楊柳青段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對楊柳青地段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建設楊柳青段大運河公園,建設成為京津冀、運河文化的重要節點。
參考文獻
[1]李蓮娣. 圖書館人文精神隨想[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000(024):124-125.
[2]熊海峰. 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對策探析[J]. 中國國情國力,2017,000(010):43-45.
[3]宋曉梅,熊永慧. 江蘇段大運河文化帶生態文明建設思考[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8).
項目基金:天津理工大學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20100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