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瑋
新課程改革對中小學體育教學提出新要求,強調以創新為前提,搭建全新的課堂空間,目的是為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將“竹竿舞”應用到中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對“竹竿舞”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發現“竹竿舞”的應用豐富了體育教學資源、調動了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且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通過資源補充、完善教學過程和豐富課內外活動,讓“竹竿舞”的教學價值凸顯出來,為中小學生成長提供必要條件。
1 引言
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內涵深遠,是民族體育發展的瑰寶。中小學體育教學“竹竿舞”的應用,讓傳統的課堂資源得到豐富,且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兼具趣味性、健身性、娛樂性以及易學性,在中小學階段的開展相對便捷,符合中小學體育課堂的改革需要,契合中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對未來體育教學創新有重要意義。
2 中小學體育教學“竹竿舞”的應用價值
2.1 豐富體育教學資源
傳統的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集中在田徑項目和球類項目上,由于內容本身的可拓展性不足,導致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大部分學生對枯燥的體育資源參與度不高,學習積極性有限,限制自身體質健康水平的改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影響。“竹竿舞”的應用與嘗試,豐富了體育教學資源,讓傳統的課堂空間得到延伸,資源本身更豐富,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
2.2 調動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積極性
體育學科本身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才能夠獲得收獲與成長。但由于內容本身的單一性,學生的積極性并未得到調動,導致體育課堂的價值大打折扣。針對這一問題,將“竹竿舞”應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由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獨特屬性,遠比田徑項目和球類項目的吸引力更強,學生的成長空間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從而主動、積極的參與其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2.3 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長遠發展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這些資源的傳承與發展,直接關系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長遠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失傳,做好傳承與保護顯得尤為關鍵。為此,將“竹竿舞”融入到中小學的體育課堂實踐中,讓廣大青少年成為該項目的直接參與者,從而深刻理解“竹竿舞”的獨特魅力,成為該項目的傳承人,發揮體育教育平臺的價值。
3 中小學體育教學“竹竿舞”的實施策略
3.1 做好資源補充
“竹竿舞”也稱為“竹杠舞”,持竿者分為三種姿勢,分別為坐、蹲、站三種,變化多元,通過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撞敲擊,舞者把握竹竿分合的瞬間完成動動作,呈現優美的動作與舞姿。在該體育項目的融入實踐中,要做好資源的補充。一是要選擇場地,雖然該項目的開展對場地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但還是要以空曠場地為主,保證地面平整,空曠,符合“竹竿舞”的開展需要;二是要準備好竹竿,作為“竹竿舞”的主要工具,竹竿的準備至關重要。除此之外,還要精選音樂類型,保證音樂的節奏性。在完善的資源補充的基礎之上,開展教學實踐。
3.2 完善教學過程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對“竹竿舞”這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不陌生。在前期階段,為了進一步完成“竹竿舞”在中小學體育課堂的導入,則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來達成目標,利用視頻資源等方式讓大部分中小學生了解到“竹竿舞”的實踐過程,并吸引注意力,調動學習熱情。帶領學生簡單的律動,達到前期熱身的目標;在中期的實踐階段,可以帶領對“竹竿舞”較為熟悉的中小學生參與到實踐過程中,將“竹竿舞”的魅力充分展現,在完成示范之后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以“組內差異,組間均衡”的分組方式,讓“竹竿舞”教學實踐有序推進。音樂選擇既可以是民族的傳統音樂類型,也可以是現代流行音樂,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選擇。首選還是以民族音樂為主,這樣更能與“竹竿舞”形成情感上的聯動,加深學生對“竹竿舞”內容的深刻認知;在課后階段,對學生開展全過程的評價,評價指標包括參與積極性、實踐效果等等,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竹竿舞”的課堂教學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便捷條件。教學全過程的優化與設計,突破傳統課堂空間的局限性,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3.3 豐富課內外活動
課內外活動空間的搭建,讓中小學體育課堂空間得到進一步的延伸,在“竹竿舞”的教學實踐中要豐富課內外活動空間。對內,可以定期組織圍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運動會”,將學生吸引其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體驗中不斷成長;對外,可以結合地方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戶外的“竹竿舞”實踐活動,也可以深入到當地參與到民眾組織的“竹竿舞”活動中,強化對“竹竿舞”的深度理解,在課內外的活動體驗中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中小學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要以中小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前提,不斷補充更多元、更具創新性的內容。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多元的內容帶來了良好的學習體驗。從“竹竿舞”的應用價值和實踐情況看,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成長空間更廣闊。
(作者單位:青島啟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