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隆基
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口結構已經發生變化,人們對于體育的認識已經發生改變。在當下,我國健身、康復等事業蓬勃興起,都會嚴重影響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并為體育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由于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規模在不斷擴大,體育教育事業逐漸顯示出其局限性。因此,高校應對其體育教育進行相應的創新與改革,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優化,轉變教學思維,補充體育教學內容,從而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事業向前發展。
1 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基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從2004年開始,我國已經跨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人口所造成醫療保健費用會為我國國民經濟造成巨大壓力。但是也會使我國的保健、健身以及醫療等行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其次,我國在近些年一直倡導全民健身,為體育事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人民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方向發展。體育事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已經逐漸的社會化以及生活化,社會健身以及與體育相關的娛樂業正蓬勃發展;最后,由于體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可以有效增加我國就業崗位,有助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我國體育事業雖然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發展較好地區,其已經顯示出獨特作用。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發展,對于體育人才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可以有效解決相應人員的就業問題。
2 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
2.1 體育人才培養結構失衡,致使人才資源浪費
體育人才培養結構,就是指社會培養出體育專業人才的數量、種類以及比例,從而可以有效的支撐和維系整個體系發展。但是,當下我國體育人才培養存在結構失衡的現象。傳統型的體育人才數量過多,新型的體育專業人才相對較少,高校缺乏相應培養力度;在課程開設前,高校沒有對現階段社會進行充分調研,因此導致有些社會上稀缺的專業沒有開設,進而造成人才斷檔;與此同時,同一專業,普通人才較多,高端人才較少,注重實際應用的人才較多,科研性人才較少。
2.2 體育人才專業設置面窄,缺乏創新性
經過相關專家研究探明,體育專業科目設置需要根據社會需求進行設置。但是,由于我國高校體育專業的設置需要由國家進行宏觀的調控與設置,學生沒有自主開設專業的權利,從而導致我國專業設置面狹窄,無法充分滿足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同時,新增的專業又由于時間過短,專業性和實用性無法跟緊市場發展的腳步。因此,專業設置的廣泛性對于高校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雖然在1998年教育部對高校體育教育進行了調整,彌補了其漏洞,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校教育事業依然存在較多不足。
3 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
3.1 根據實際情況,構建新的培養模式
要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要把高校本科生的教育與精英教育連接起來,從而切實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一般教育”的教育理念,從而構建起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實行“課證一體”教育模式,指對本科期間成績在規定的名次內(如前20%以內),并通過相應測試的學生,頒發授予相應的專業技術證書。同時,基于本科期間綜合成績優異的學生,高校應針對性選拔優秀人員進行額外教育理論以及實踐教學的培養,從升學和就業等多方面入手,力求培養更出色的體育教育領域人才。
3.2 推進課程改革,倡導課程綜合化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當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高校應該盡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通識教育所占比重,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理論基礎。美國高校著重強調“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在重視理論的同時要注重博學。我國傳統體育教育體系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其目標是尋找對應崗位,著重強調專業的重要性,強調“做事”,課程設置繁雜,從而造成學生理論知識豐富,應用能力薄弱。因此在新形勢背景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強調“做人”“做事”并重,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綜合性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素質,根據社會需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從而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強,高校體育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但是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滿足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求,甚至會造成人才斷層。因此,需要高校對當前體育教育進行改革創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構建新的培養模式,推進課程改革,倡導課程綜合化,從而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促進我國體育教育事業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