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盧志慧
文章針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需要做出的創新與調整路徑進行探討,實踐結果表明,當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課程思政價值未實現有效滲透。基于此,本文就課程思政視域下創新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提出幾點建議:開展趣味性游戲活動,建設團隊合作教育體系;組織學生開展比賽,注重學生技能掌握速度與程度;實施班干部輪班制度,重視學生互評與自評;密切關注學生課堂學習態度,構建良好育人平臺。
1 大學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體育教學在大學教育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整體狀況并不理想,多數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仍然傾向于體育知識與技能教學,重點強調學生對體育運動技巧的掌握,而忽視了對他們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能力和品質的培養,采取的教育手段也比較單一,以灌輸、示范為主,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機械模仿動作。故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高分低能”問題,雖然身體強健,但是思想高度不夠,如缺少團結意識、合作精神、集體榮譽感等。這類學生雖然有健康的體格,但是缺少健康的價值觀,一方面,他們很難在走上社會后實現自身價值,甚至寸步難行。另一方面,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不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于學生,于社會這都是無益的,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必須關注這一現象并采取措施予以解決。
2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創新路徑
2.1 開展趣味性游戲活動,建設團隊合作教育體系
大學生來自不同地方,日常互動僅局限于課堂,而大學課時較少,所以學生互動機會也比較少,一個學期下來,很多學生之間處于“零互動”狀態,甚至彼此互不相識。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克服生理惰性。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拉近距離,彼此熟悉,從而克服陌生感,推動學生間的配合與交流,消除他們心理防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釋放,獲得心理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應結合課程進度情況科學有效地設計、構建素質拓展訓練,組織學生開展團隊建設挑戰項目,如“信任座”“群龍取水”“移形換影”等,既要重視經驗分享和項目挑戰,還要在體育課堂中融入體驗式經典素質拓展,通過項目挑戰過程讓學生切實體會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性、信任與領導力的重要性、善于溝通與勤于溝通的重要性、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轉變,構建良好的團隊合作教育體系,落實課堂思政育人目標。
2.2 組織學生開展比賽,注重學生技能掌握速度與程度
教學實踐表明,科學組織學生開展或參加體育競賽能夠推動他們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機制,增強其自信心,這是激勵學生進取奮斗且找準自我定位的有效手段。因此,課程思政理念下,體育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根據學生技能水平以及教學進度適時開展體育比賽,這不僅可以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練成效以及技能水平進行檢驗,還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客觀、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并且豐富其比賽經歷,有助于他們形成積極、坦然、正確面對勝負和成敗的生活態度,還能培養學生善于自查的良好習慣與合作競爭意識。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組織體育競賽活動,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引導他們不斷吸取教訓,針對學練方法進行改進,端正態度,明確不足,敢于戰勝自己,敢于面對成敗,以此提升學生生存意識以及體育素養,通過有趣的方式或者學生喜愛的方式實現體育課程思政化目標。
2.3 實施班干部輪班制度,重視學生互評與自評
由于體育課程的特殊性,教師在很多情況下需要給學生示范與講解,然后學生進行模仿,但是這個過程對學生來說枯燥且乏味,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依賴心理甚至抵觸心理。課程思政理念下,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采取更有效、更有趣的方式,即讓學生自己講解、示范。在每次體育課后,教師可以依據課堂教學情況找出一到兩名學生,委以班干部職責,讓他們擔任下節課的體育委員或助教等,并將下節課的練習內容告知他們,讓對方利用課后時間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并自主學習。在下節課上,要求被選擇的體育委員或助教率先講授或者帶操訓練,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鍛煉平臺,以此增強其膽量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與此同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可以經常找學生針對所講的知識要點或者相關知識進行重復或者針對問題給出合適的答案,并且展示出動作,以此調動其能動性,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體育委員或助教展示結束后,教師應結合他們的表現情況組織其自我評價并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公正客觀評判別人的精神以及肯定別人努力與付出的良好處世態度與行為習慣,使體育課堂思政化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3 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教育工作在課改背景下應順應高等教育發展趨勢,認真對待“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并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在教育教學中深入挖掘其思政元素并發揮其價值,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實現全方位育人,將思政教育與高校體育課程協同育人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作者單位:1.大連科技學院;2.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