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目前相關人員對于非遺的研究和傳播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主要針對非遺的展示部分,因其非遺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且還具備不同的特征,所以在展示的過程中需要結合非遺的相關文化內涵,合理對其進行設定,才可充分考慮到非遺的實際情況,后續結合自身特點才可進行展示。一般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一下三個特點,具體內容分別如下:非物質性、活態性、傳承性。以上特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遍特征,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具備藝術性和傳承性,展示空間相關藝術設計人員需要結合以上內容進行設計。基于此,本文對湖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展示空間藝術設計中的創新融合進行分析研究,主要以非遺的特征和要素進行研究,最終讓其在空間內的體驗感加強,并且集合體驗性進行綜合設計。關鍵詞:湖湘非遺文化;展示空間;創新融合
引言:湖湘非遺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主要內容,藝術設計源于生活,并且也源于各類信息的編輯,通過視覺信息的傳遞,相關設計人員可以將其進行傳播和推廣,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精神文化的一種有效結合。目前我國的藝術設計要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也是當前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主要方向,在此過程中展示空間藝術設計工作要向創新和多元的趨勢發展,不再簡單地談論風格,而是對文化的呈現方式進行剖析。非遺的展示空間藝術設計工作需要對本土文化進行了解,尤其是文化內涵方面,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還需結合非遺文化,將其設定成為意識形態,融合到設計工作當中,并通過多種展陳手段最終呈現給參觀受眾。
一、湖湘非遺文化概述
湖湘非遺文化資源較為廣泛,各種非遺文化擁有國家級和省級的專項,并且整體非遺文化可以被分為十一大類,總共三百多項,大部分內容以手工技藝為主,比如安化黑茶,就是安化人民所創造的獨特黑茶非遺生產技術。還包括了傳統美術和民間文學,比如說傳統手工技藝包括了侗族織錦鍛造工藝,此內容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織錦鍛造過程中結合了各類圖案和紋樣。另外此類別內容還包括了花瑤挑花、土家織錦、湘繡等等,均是各類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并且名族特色較為明顯;而傳統美術中較為常見的是民間剪紙和灘頭木板畫。以上內容自身在造型方面有一定特點,并且帶有極強的地方特色。在這其中最具色彩特征的是邵陽隆回的灘頭年畫,它在一定基礎之上突出了湖湘文化特點。目前我國湖南民間文化題材較為廣泛,也結合了各類傳統故事,各類故事蘊含了人文精神,同時這也成為了現代藝術設計的源頭,在設計工作中還可以結合傳統戲曲和音樂因素進行設計。湖湘非物質文化具備一定的地域特色,因此也構建出了較為豐富的畫卷,讓其成為了較為重要的資源庫,需要通過專業的展示空間藝術設計才能得到最好的展現與傳播,達到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效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特征
技藝型非遺包括的范圍較為廣泛,具體內容如下:食品制作、傳統工藝加工、工業生產方式等等,富含地域特征的內容均在技藝型非遺范疇內。技藝需要漫長的生產過程并且在生產的過程中還需結合實踐合理進行調控,尤其是在技術方面,它蘊含著民眾對于某一件事物的理解,同時也蘊含著生產方式,這也是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保護的核心內容。技藝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備以下四個內容,具體內容如下:首先是它作為一種施工工藝,需要高超的技術水準,并且通過固定的工藝加工后進行后續操作,在此過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特點,此類特點難以被模仿,并且具備一定獨特性。其次它也是藝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比如說:剪紙藝術起源于我國手工藝術的一種新形式,并且具備一定獨特的藝術形式,通過此將情感內容進行表達。再次,非物質文化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歷史內容進行傳播,主要目的是將文化與民族內容相互融合,并且以此將藝術內容進行繼承。一般情況下,技藝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語言和教育形式將其進行傳播,并且逐步傳輸給后人,因此此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被后世所熟知,并且讓其持久化。最后,技藝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針對于地區進行生產,在地區生產中還需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調控,在此過程中也融入了文化內容和宗教信仰,并且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技藝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此類別的文化遺產如果離開了適應的環境,就會發生一定意義上的改變[1]。
三、湖湘非遺文化與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創新融合
當前我國的展示空間藝術設計以物質陳列展示為主,在展示的過程中需結合各類不同的內容進行設計呈現,此類傳統設計方式并不完全適配非遺文化的直接展示。要想將湖湘非遺文化融入到展示空間的設計內容中,首先相關設計人員應該對非遺內容進行定位,在設計的過程中還需創新展示思維,打破傳統的設計思路,站在非遺本身的特點上進行創新設計,并且在設計內容的同時還需對展示空間進行深入探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設計思路。
站在展示理念上來講,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目前我國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主要方向,并且也成為了文化核心的主體。生態文化我們可以將其理解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要素,并且以文化主題的內容進行體驗。我國是文化底蘊較為豐富的國家,并且文化產業鏈傳播較廣,整體在此方面達到了發展水平,甚至已經成為了我國軟實力的重要體現[2]。從生態文化的角度出發,理解非遺文化,消除非遺文化展示空間中刻意為之的設計形態,強調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展示設計理念,凸顯出湖湘大地上由具體生態環境形成的湖湘非遺文化的個性特征。
從展示脈絡的角度出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展示空間提供各類設計要素,它可以集中各類地區的物質成果。因其結合了各類非遺文化的特征所以讓整體的展示內容變得更加系統性,因此也有效整合和梳理了非物質文化的流程,主要內容包括了材料、工具、加工。因此,內容也將非物質從起初到最后的結果進行了展示。對于信息內容,相關設計人員還需將其結合文本信息和各類展覽設施內容制作成為信息的集成系統,以此將物質從無形的狀態下帶到有形的過程中,讓其形成一個完整的過程。另外,信息化的展示要與現場氛圍相融合,并且還需完善其工藝,嚴格按照詳細的建設工序實施,最終以完整的狀態進行展示。
由文化建設方面進行思考,文化建設是湖湘非遺文化融入展示空間的主要建設內容,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一種新的方式進行后續設計,以相對開放的體驗模式進行展示工作。在展示的過程中還應該創新呈現圖文信息,使其呈現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令觀眾對非遺文化有清晰地認知。在此過程中將其與新媒體技術進行融合,提高整體的科技感,并且利用非遺元素進行設計,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內容以趣味化的形式進行展現,以此完善空間的質感。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融入藝術內容,通過藝術的融入使其設計內容更具備生機,將展示空間進行激活,以此使其空間更具備藝術氣息,利用藝術裝飾空間,以此也營造出了氛圍感[3]。
從展示空間體驗感受來看,互動體驗是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發展的大趨勢。湖湘非物質遺產的體驗感主要包括了以下幾個內容,具體內容如下:比如視覺上的體驗,聽覺上的體驗,味覺上的體驗和觸覺上的體驗。因此在展示空間整體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展示道具和符號的運用,帶動現場情境,觸發展示空間的互動體驗。為了激發整體設計工作者的設計熱情,在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融合設計人員自身想法,對非遺動態特征進行表述。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想要對非遺內容進行展示也可以將內容進行復原,以模擬的形式提高視覺沖擊感,以此完善了展示空間的設計,使其更加具備地域特征,也豐富了設計內容,讓整體設計更加具有質感。
結論:綜上所述,湖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文化的內涵和歷史,并且也具備一定藝術展示價值。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結合與湖湘非遺文化的融合,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也是儲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方式,在創新融合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完善設計內容并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進行創新設計,有效為湖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嚴先琴,周元培.非遺展示空間藝術設計的依據與原則淺析[J].居舍,2021(15):101-102.
[2]王良濤.當代展示空間藝術設計中的光環境營造[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4):123-124.
[3]胡曉雪.展示空間中二維語言與三維空間結合的應用[J].西部皮革,2021,43(05):130-132.
作者簡介:胡毓軒:1983.02.23,男,漢,湖南益陽人,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本科(廣州美術學院展示設計專業),工程碩士(南京大學 數字藝術設計專業方向)
研究方向:展覽展示藝術設計、博物館展覽陳列設計、藝術設計教學
2020 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般項目(高職教育)
項目名稱:《湖湘非遺文化與高職展示藝術設計教學融合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立項編號:ZJGB2020250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三五”規劃 2020 年度高等教育重點課題
課題名稱:《安化黑茶文化與展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融合的研究——以湖南工
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
課題批準號:XJKX20A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