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韶瑜
摘要: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改革難度逐步攀升,全國上下都在著力探索改革的突破點,在爭相對比學習時,更應該返回內觀,依據實事求是原則,順著問題找原因。本文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總結了當前改革的三個關鍵點,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供各界人士拓展思路。
關鍵詞:放管服 營商環境 改革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三個關鍵點
(一)“放”的靶向不精準,政企溝通渠道不暢通
不可否認全國“放管服”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市場活力得到了有效激發,但目前的改革現狀與企業、公眾的預期仍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強調自上而下的自我革命,以數量論英雄,為改革而改革,自下而上的需求表達通道匱乏。政府對待市場主體應同培育子女,不能僅看別人怎么培養的,專家怎么說的,學來的理論方法一大堆,孩子說“現在急需喝杯水,給的卻是面包和雞腿”費力不討好,實際效果不佳。二、 群眾熱線、舉報監督平臺使用效率低,舉報平臺分散,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企業家反應有問題不清楚如何向上反饋,有的不敢反饋,擔心反饋后遭到仇視,優惠政策無法享受,或被以各種理由限制經營。市場主體能說話、敢說話、說真話的常態化機制和氣氛尚未形成。
(二)“管”的力量與市場體量不匹配
隨著改革的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國市場主體總量逆勢大增,
五年凈增市場主體6238.5萬戶,隨著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的全面推進,預計還將高速增長。并且各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監管的難度和復雜性不斷攀升,監管力量卻沒有同步增長,市場體量持續增加與監管力量有限的矛盾要求政府必須在技術和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
除了公認的監管手段網絡化、監管機制創新外,重要卻容易忽視的是政府辦公體系落后,極大限制了治理能力的充分發揮。簡單的工作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層層申請和批示,為各級公務人員平添不少工作,加上社會治理工作千頭萬緒,有限的人員需要應對龐雜的工作,必然導致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并且現有的辦公體系是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存在的基石,除非政府內部系統整體轉型,向數字型政府、智慧型政府整體轉變,以現有的人力和日常運作體系帶動新時代的改革任務,無異于“用牛拉高鐵”。
(三)“軟服務”的能力有待提升
“臉好看、事易辦”壓時限、簡程序、降成本、提服務 等是“服”字改革的基礎,體現的是政務服務能力的提升,可稱之為“硬服務”,是改革大背景下或早或晚必然實現的。而影響市場主體獲得感一大主要原因是缺乏對企業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差異化的精準扶持,導致部分地區中小企業家反應“成長主要靠自己,缺乏政府關注”。國內有的先進省市立足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盡最大努力挖掘“天花板”下的自主空間,根據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給予最大的扶持和幫助,但大部分地區政府同市場尚未形成合力,同類企業放到全國競爭力稍遜一籌,地區政府“軟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創建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
廣東省肇慶市通過開展學習論壇,請企業家為領導干部做專題輔導報告的形式值得參考借鑒。一方面,可以專題研討會的形式,定期組織涉企重點部門單位同企業家開展面對面的政企交融匯和政企溝通交流對話會,將政企有效交流溝通常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學習中國移動10086專業服務精神,打造各地政府專屬的主流服務平臺,為大眾提供經濟違法舉報、政務服務咨詢、行政效能投訴、消費維權和對政府的意見建議等綜合服務,并使其成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值得信賴的發聲渠道。真正體現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
政企常態化溝通機制具有以下幾點重要意義:一、借此可使相關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深入了解市場,把握行業發展規律,避免外行管內行出現的管理和服務錯位。是政府同市場主體形成合力的基礎。二、企業家尤其是跨行業、跨區域經營經營的,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獨特的前瞻性和敏銳性,對營商環境改革中的難點、卡以及如何改善有著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他們更能直接指出問題甚至改進方法,這將大大降低工作的盲目性,精準把握改革的著力點,重點突破提升,切實服務地方經濟。三、這是重商、親商的鮮明體現,是吸引資本、企業入駐的加分項,更是“放管服”改革由“端菜式”改革向“點菜式”改革的基礎。
(二)切實提升市場管理能力
1、加快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智慧政務是大勢所驅,是解放政府部門生產力的技術革命。但僅強調政府服務數字化是不夠的,政府辦公系統的數字化應重點提上日程。據調研了解,當前的信息技術完全可以實現日常辦公線上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實地走訪阿里、百度和大型跨區域集團的網絡辦公系統,學習體會網絡化辦公的高效便捷。對接專業平臺設計公司,日常工作能上網盡上網,復雜問題簡單化,單是日常上傳下達、請示、批示、通知、任務分配等由紙質轉到線上都是在數字化建設上前進的一大步。政府數字化轉型的一小步,都能推動改革一大步,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三)切實提升政府“軟服務”的力度和能力
企業和產業在全生命周期的不同發展階段需求是不同的,如在創業初期如果給予相應的創業培訓能顯著提升創業成功率,協助引進天使基金、風險基金等種子基金能有效解決啟動資金問題,到生產工藝成型,規模轉化時,金融服務的重點又會變成引進機構股權投資,發債、協助企業IPO等。
不同產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命脈問題也不同,如有的面臨出口物流成本高,有的需要產業環境或制度環境調整,有的需要上下游配套,有的是資金、土地或技術的某項需求,政府如能在關鍵點上給予及時精準的扶持,與市場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升地方經濟的競爭力,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