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鋮鋮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垃圾分類已經作為一種有效促進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重要措施。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對推進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淄博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現狀的調查研究,對臨淄區兩個實施較為成功典型案例進行了分析探討,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實施提供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創新性思路。
關鍵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因地制宜;案例分析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講,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具化體現,關乎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否建成,并決定了美麗中國的偉大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此作出過重要指示: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其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特定性,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
1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開展背景和意義
發達國家普遍實行垃圾分類制度。目前,垃圾數量增加迅速,傳統填埋方式處理空間不足,而采取清潔的焚燒方式普遍受到‘鄰避’干擾,重要原因是沒有普遍建立垃圾分類制度。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目前,中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家住建廳于2017年,選取100個縣(市、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工作,并及時總結形成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經驗并進行推廣,以利于今后普遍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生活垃圾分類可以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對于緩解農村垃圾治理壓力、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意義重大,也是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1]。
2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因地制宜即“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合適的辦法”,生活垃圾分類恰是一項需要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需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工作。在住建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求從各地實際出發,合理制定工作措施,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有序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搞“一刀切”[2]。
我國農村垃圾具有垃圾產生分布分散、垃圾成分隨季節變化和地區差異明顯、垃圾成分隨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而變化的特點。且農村生活垃圾與城市生活垃圾相比,其含水率、低位熱值、可燃物、可堆腐物及可回收物含量相對較低[3]。基于以上,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必須和當地農民生活方式、農業生產方式相結合,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因地制宜,采用易于操作、經濟可行的方式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3 典型案例分析
3.1淄博市臨淄區敬仲鎮
3.1.1敬仲鎮基本情況及垃圾分類開展思路
敬仲鎮位于臨淄區北部,總面積60平方公里,轄50個行政村,3.5萬人,是典型的農業鎮。全鎮年產農村生活垃圾約9000噸,不僅占用土地、污染環境而且還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淄博市自2019年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精細管理大提升行動以來,敬仲鎮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作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以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堅持“逆向”思維,實施“終端倒推法”,先找準處理終端,依據現有處理能力倒推分類方法,圍繞垃圾分類與處置高度匹配,對農村垃圾進行精準分類、精準投放、精準處置,強力推進“垃圾革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符合鎮域實際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難題,鎮村環境面貌實現了從“干凈”到“整潔”再到“美麗”的轉變,全鎮呈現出村村皆景、處處如畫新風貌。
3.1.2敬仲鎮生活垃圾分類具體做法
一是實施“終端倒推法”精準分類。通過對鎮內企業摸底排查,確定淄博綠能新能源發電廠、齊福順建筑垃圾處理加工廠、萬竹生態循環產業園等作為垃圾處理終端。同時,逐一入戶對農村生活垃級進行精準統計,統計出80種農村生活垃圾,從末端處理追溯前端分類,將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實現處理閉環。如,中藥殘渣一般作為其他垃圾焚燒處理,但萬竹生態循環產業園項目可通過簡易加工制作成蚯蚓肥料再利用,中藥殘渣成為可降解的廚余垃圾。
二是創新“三導模式”精準投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難點在源頭,在老百姓生活習慣的改變、垃圾投放習慣的改變,敬仲鎮通過“入戶指導、桶邊督導、激勵引導”三導模式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深入人心。“入戶指導”即每村成立10-15人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定期對帶著宣傳手冊來到村民家中,為村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通過與村民面對面交流指導的方式讓生活垃圾分類走進千家萬戶。“桶邊督導”即每村設立2-3名桶邊督導員,隨時對所管轄的垃圾分類亭中“四分類”垃圾桶進行二次分揀,并在早、中、晚三個垃圾投放高峰時間段進行蹲點式桶邊督導,督促群眾按照生活垃圾“四分類”進行準確投放。“激勵引導”即每月不定期開展垃圾分類“激勵引導”活動。結合“五美家庭”評選、趣味問答、金秋桂花展、全民義務勞動日等平臺活動,對垃圾分類優秀戶進行適當物質獎勵,激發群眾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熱情。
3.1.3經驗啟示
注重科學謀劃是前提。敬仲鎮先拿出兩個月時間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論證,全面摸清鎮域垃圾種類、收運流程、處置辦法后,提出“終端倒推”處理思路,合理確定實施路徑。比如,南方很多地區對廚余垃圾實行“堆肥”,而北方地區使用這一辦法卻很不成功,敬仲鎮則放棄“堆肥”方式,充分結合本地企業實現垃圾分類與處置高度匹配。以終端處理能力倒逼源頭分類,打通了垃圾處置全鏈體系,建立了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閉環系統。
群眾廣泛參與是基礎。垃圾分類看似圍著垃圾轉,實質是群眾思想認同、形成自覺的過程。敬仲鎮把推動群眾習慣養成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廣泛宣傳、“三導模式”、納入村規民的等方式,廣泛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推動實現了廣大群眾從“要我分類”向“我要分類”的理念轉變。
3.2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
3.2.1鳳凰鎮基本情況及垃圾分類開展思路
臨淄區鳳凰鎮由三個鄉鎮合并而來,占地104平方公里,占全區近六分之一,面積大、地域廣、企業多,多年來,垃圾桶內各類垃圾混雜、臭氣熏天,所有農戶都抵觸垃圾桶放在自家門前,所以就有了垃圾桶集中堆放村口,造成垃圾圍村;同時因為丟放垃圾距離遠,隨處傾倒丟棄垃圾的問題隨處可見,造成垃圾遍地。自全市開展“城鄉環境大整治、精細管理大提升”行動以來,環境綜合整治壓力空前,對于鳳凰鎮來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第一大難題就是“垃圾桶”。鳳凰鎮部分村歷史上就有上門收集垃圾的習慣,通過實地考察、論證座談的方式,結合鎮域實情創新性提出“垃圾上門收集、全域消滅垃圾桶、實施垃圾分類”的工作模式,從根源上鏟除環境頑疾,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垃圾分類的“鳳凰新路徑”。
3.2.2鳳凰鎮生活垃圾分類具體做法
一是科學決策快部署,示范引領全帶動。2020年4月,選取村班子基礎好的東申村、西劉村等第一批試點開展垃圾上門收集,統一思想,理順機制,邁出垃圾上門收集第一步。結合垃圾上門收集,同步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實現5類農村垃圾的源頭治理,即農村生活垃圾,實行垃圾上門收集、日產日清;可回收垃圾,協議化變賣處理;農業生產垃圾(樹枝等)、有害垃圾、專業垃圾(建筑垃圾等),預約鎮環衛所,由第三方公司上門收集、分類處理,切實根治各類垃圾在鎮域內肆意“搬家”問題。東申村、西劉村取得試點成功后,2020年5-11月,鳳凰鎮黨委政府先后分3個階段實現了全鎮52個村(不含4個樓區)垃圾上門收集全覆蓋,徹底消滅“農村垃圾桶”,聚力打造契合農村實際的垃圾分類“鳳凰模式”。
二是網格管理嚴落實。按照“源頭初分+分類收集”模式進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第一次分類由村民在家中進行,按照“有害”和“無害”標準將生活垃圾簡單分為兩類。第二次分類由保潔員上門收集,保潔員每天1-2次、定時定點到村民家中將無害垃圾按照“能賣”“不能賣”標準分為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這種方法不僅降低了垃圾分類的操作難度,提高了農戶參與度,還通過保潔員現場檢查農戶垃圾分類的準確性,做到“宣傳在點位、檢查在點位、落實在點位”,推動垃圾分類在全鎮范圍內推廣普及。充分參考村莊人口、綠化面積等因素,為各村配足保潔員,由村集體自主管理,組織實施村域范圍內垃圾收集分類、環境衛生治理、綠化打藥修剪等全面工作。推動各村實行垃圾收集分類網格化管理,“村班子成員+保潔員”包建村域網格,對垃圾收集、分類效果實施積分化管理。
三是拓展服務求實效。聚焦企業、閑散院落等經營業戶生活垃圾處理難問題,以劉地村為試點,延伸服務觸角,依托村集體保潔隊伍、設施,與村域內經營業戶簽訂服務協議,每天1—2次實行垃圾上門收集,同步分類處理,所收取服務費用納入村集體賬目管理,主要用于補貼保潔員待遇、購置環衛設施及村內環境整治。截至目前,全鎮256家企業、閑散院落業戶與村集體達成合作意向,打通了村莊全域垃圾收集的“最后一公里”,切實實現了村域范圍內生活垃圾收集分類全覆蓋。
3.2.3經驗啟示
農村垃圾收集分類要廣泛宣傳發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沿襲多年的治理難題,農村居民的思想觀念轉變無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堅定不移的正向引導。根據本地區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制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全面抓好落實,通過不懈努力實現村莊人居環境的切實改善,用實實在在的成績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實現村民對垃圾收集分類的工作的反作用力。
農村垃圾收集分類要實現關口前移。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單純通過宣傳引導,實現有序治理的過程將變得十分漫長,而實施垃圾上門收集,將垃圾分類的關口前移到群眾的家門口,讓垃圾收集員承擔其垃圾分類宣傳員的職責,通過日復一日的常態化工作,實現了對村民垃圾分類的上門服務、“一對一”指導,也就實現了垃圾分類的快速推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結論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是一項具有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的工作,推行農村垃圾分類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可以從當地的風土人情、管理模式及服務企業等多方面入手考慮,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建立長效機制。同時,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需要各級各部門的堅定支持引導,通過統籌謀劃實施方案,增強工作科學性和可行性,通過落實獎勵補助政策,提高基層農村推動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工作運行中遇到的問題,實行一線工作法加以解決,實現垃圾分類工作常態化有效運行,從而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向善向好。
參考文獻
[1]姜利娜,趙霞.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模式比較與政策啟示——以北京市4個生態涵養區的治理案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20(02):16-33
[2].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Z].2020-11-30.
[3]胡洋,仲璐,王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現狀和問題淺析[J]..環境衛生工程.2019(06):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