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致園
摘要:2021年高校大學畢業生總人數約909萬人,大學畢業生總規模再創新高,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成為每年畢業季熱議話題。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的主要因素來自于學校、個人、家庭、社會四個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社會背景下,就業成為“六穩”“六保”之首,作為重要就業群體,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容忽視。通過各方努力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決策,提高就業能力,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影響因素;對策
隨著各大高校的擴展,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從2000年到2020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從95萬增長至874萬,2021年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達到909萬人,相比去年增加35萬人。2021年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其中909萬人是高校畢業生,繼續創下歷史新高。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行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各類中小企業經營遇到巨大挑戰,社會招聘需求急劇下降,受出國留學受阻轉而國內就業,以及2020屆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擠壓,疊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2021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如何幫助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是穩就業保就業的重中之重。
在企業用工難、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許多即將畢業或已畢業未就業的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迷茫。職業決策作為人一生中重大決策之一,這些決策對個人生活方式、個人職業滿意度及社會貢獻程度都產生重大且長期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職業決策問題值得引起學校、個人、家庭及社會的重視。
一、職業決策困難的定義
討論關于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問題,首先需明確職業決策困難的定義。有外國學者將職業決策困難定義為個體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認為職業決策困難是個體在選擇職業的行為過程中不能挑選或承諾進入特定職業。國內學者龍立榮和彭永新將職業決策困難定義為個人在進行職業選擇(進入階段或職業改變)過程中,面臨最后決策時,不知道要從事什么職業或從幾個職業中挑選一個時發生的困難。本文認為,在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這個議題上,將職業決策困難定義為“個人在進行職業選擇(進入階段或職業改變)過程中,面臨最后決策時,不知道要從事什么職業或從幾個職業中挑選一個時發生的困難”更為合適。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有諸多因素,總結而言主要有四個方面:學校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
(一)學校因素
1.就業輔導
臨近就業,高校是否就大學生就業開展一系列輔導工作對職業決策困難有不同的影響。相對而言,高校重視程度越高,系列活動組織越到位,大學生就業決策困難感越低。諸如專項就業指導、成立就業指導委員會、組織模擬職場招聘會等活動,能夠加深大學生就就業環境的認識,促進個人對自身職業定位的了解,對于減輕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壓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2.專業類型
高校設置不同專業用以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專業性院校在其自身優勢專業上相對其他學校同等專業的而言,其大學生具備更強的就業優勢,因其突出的專業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的認可度更高,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具備更多信心,相對決策難度降低。專業性更強的專業相對綜合性專業而言,這方面的大學生專業就業目標更加明確,在就業時能夠減少決策選擇,降低職業決策困難的難度,綜合性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面臨更多選擇,對于哪份職業更加匹配自身且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他們往往在進行職業決策時有更多的考量及顧慮,這也增加了其職業決策的困難。
3.政策支持
學校除了組織一些促進就業的活動之外,是否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政策支持,也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有不同的影響。高校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專項創業幫扶資金,能夠為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減輕那些準備創業以決策就業問題的大學生減輕壓力。部分高校具備校企合作資源,高校或以支教作為前提條件,滿足一定年限的支教經歷,能夠優先推薦至合作企業就業,這也為大學生職業決策提供多一個可選擇的機會。
(二)個人因素
1.學歷水平
受教育程度對個人的知識結構、決策能力與職業價值觀等方面均產生重要的影響。個人學歷水平越高,相對而言,其知識結構更完善,決策能力更強,在職業價值觀方面也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高學歷水平的大學生在面臨職業決策時,比學歷相對低的大學生具備更多優勢,因而職業決策難度也相對更低。
2.規劃能力
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水平還和個人的職業規劃能力相關。大學期間,針對自身的專業及性格特點,有些大學生會為自己提早做好職業規劃,并按照規劃付諸相應的行動。在規劃明確時,個人職業目標相對清晰,大學生在畢業季面臨職業決策時困難程度會更低。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如氣質類型、自我驅動型、忍耐力、適應性、抗壓能力等方面等會對職業決策產生影響。學生所處學校、就讀的專業等因素已經是現實不易改變,但是個人抗挫能力、氣質類型、適應力等心理因素可以在大學階段得到培養,提高職業決策能力,減輕職業決策壓力。
(三)家庭因素
家庭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父母對于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表現的特定行為。包括父母生涯支持、父母生涯干涉、父母生涯缺位三種類型。父母生涯支持是指父母鼓勵孩子探索生涯發展可能性,并及時提供指導性建議。父母生涯干涉是指父母干涉子女生涯準備和選擇,將自身職業偏好強加給子女。父母生涯缺位是指父母沒有能力或不愿意參與子女職業生涯發展。這幾種類型中,父母生涯支持行為能夠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提供有利引導,對其職業決策具有積極意義。
(四)社會因素
社會上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或當地政府在大學生就業上提供的政策支持及就業舉措。當地政府或相關組織落實一系列就業政策或舉措能夠幫助大學生明確職業決策方向,提供職業決策方向性指導建議。增加就業崗位、優化求職環境,是疫情社會背景下穩就業的重要舉措。社會就業環境對個人職業決策困難具有直接的影響,以政府就業政策為主,它通過政策宣導及政策支持,為大學生職業覺得提供一盞明燈,或啟發職業決策或減輕就業壓力。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對策
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因素諸多,如何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能力,降低職業決策困難程度,提高就業能力是更為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這一問題上,需多方合力,從學校、個人、家庭及社會四個方面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一)學校方面
1.增加大學生就業輔導
高校在大學生面臨職業決策時,高校教師應及時跟蹤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就業心理,做好指導,疏導焦慮情緒。高校可通過創立創業輔導訓練營,對畢業生進行系統在線培訓,提升職業決策能力。在線下輔導受限的情況下,可通過開設“就業云課堂”,自主開發線上就業輔導課程,提升大學生求職能力和素養。學校通過打造畢業生一站式求職服務云平臺,推出云招聘、云指導等服務,精選整合優質線上教育教學資源,以優質的線上就業課堂、就業指導,提升畢業生求職能力和技巧,可減低大學生職業決策的難度。
開通職業測評平臺,幫畢業生找準職業定位,更全面理性地認知各種職業。為進一步促進職業決策精準性提供有益知道。通過測評平臺,將個人信息與招聘方信息精準匹配對接,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通過精準分析畢業生的求職意向、專業,單位性質等信息,整理匯總招聘信息,進行定向、精準信息推送,幫助大學生減少職業決策阻礙,提高職業決策能力。
2.增強大學生求職創業信心
高校要培養大學生的知識素養,也要培育他們的才情和智慧。臨近擇業,大學生焦慮及信息不足現象普遍。高校可通過向畢業生推送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鼓勵性微信推文,為大學生職業決策時期鼓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同時通過第三方機構開展在線調查,全面了解大學生畢業期間的就業意愿、就業心態,據此提供相應的精神上鼓勵,做到鼓勵關愛覆蓋大學生全員。
3.用好國家政策
高校還應當用好國家、省市的穩就業政策,鼓勵畢業生報考公務員、選調生、教師等崗位,積極組織實施“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項目,引導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及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并提供相應的獎勵,引導大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就業,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學校發放獎勵金,通過政策指明職業決策方向。
4.增強校企合作
高校可通過靶向引領,加強與央企、國企以及其他民營企業的合作,為等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拓展職業決策可選擇的空間,增加求職機會。邀請企業中已就就業的優秀校友分享求職應聘或創業經歷經驗,或提供用人單位實地參觀考察學習機會,對職業的認知越完善,個人職業決策困難感越底。
(二)個人方面
1.提早做好個人職業規劃
個人求職準備越充分,職業決策困難感知越低。大學生應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為首次擇業做好準備。大學生可結合個人性格特點,結合專業優勢,提早做個個人職業規劃,并在大學期間,隨著職業認知程度的加深,及時調整個人職業規劃,使之更加合理。
2.積極參加各類就業輔導活動
通過參加諸如模擬職場招聘大賽及創業大賽等活動,可以幫助大學生提早體驗就業所需經歷的一系列流程,從中發現個人的薄弱點,并據此作出改進計劃,使之在后續的就業過程中遇到同類問題時,能夠以過往經驗妥善解決問題。
3.磨煉心性
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感的消除更需要依靠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大學期間,通過參與活動或課程輔導,強化心理素質,塑造個人品性,增強抗壓性,保持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進行就業準備,面對擇業時的焦慮可通過自我疏導得到緩解。
(三)家庭方面
1.發揮父母支持引導作用
父母應當高度重視家庭在消除學生職業決策困難方面的積極作用。父母在面臨子女職業決策時,應該及時把握子女擇業時期心理狀態。構建多維度培養空間,支持孩子做出自身的職業選擇或安排,不直接規劃、安排孩子的職業發展,應當引導他們客觀認識自我和就業環境,以做出適宜的職業決策。
2.提供可行性建議
父母除了提供支持和引導,還應為子女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提供可行性建議。父母對于子女的了解可以彌補大學生自身對自己認知的不足。父母通過對子女的了解,為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及時糾偏,并通過父母自身的人生經驗、成熟理智的判斷提出適合的可行性建議。
3.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面臨擇業,大學生難免焦慮,看到其他同學已確定個人就業方向或已擇業,個人心理壓力較大,家庭作為個人溫暖的港灣,這個時期的父母應該為大學生營銷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感情穩定,家庭溝通方式溫和,盡量避免爭吵等消極環境,影響子女擇業情緒,避免增加其職業決策壓力。
(四)社會方面
1.優化大學生擇業求職環境
政府或社會通過構建全員參與、全體動員、全力以赴、全方位和立體化的就業輔導工作機制,要求高校教師要幫助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冷靜分析自身能力和特長,做到既扶“智”又扶“志”,為大學生擇業求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之感受到來自全社會的支持。
2.落實政策性崗位
通過“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國家基層就業項目,落實政策性崗位,通過大學生征兵,通過擴大基層就業機會,通過擴大政策性就業機會,增加可擇業范圍,一定程度上減輕職業決策壓力。政策性崗位往往要求明確,能夠使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及時匹配心儀崗位,盡早做出職業決策。
3.加強就業指導服務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需為大學生職業決策提供相應就業指導服務。例如通過提供政府資金,組織企業開展專場就業輔導活動,組織校企合作,搭建中間橋梁,將企業就業能力要求通過活動傳達給大學生,使之提高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以便更精準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4.加大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
政府相關部門可通過建立就業困難學生幫扶檔案,實施“一生一策”,加大對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疫情嚴重地區生源學生等畢業生群體的幫扶力度。從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精準施測,精準擇業,盡可能減輕他們的職業決策困難,助力大學生困難群體順利就業。
結語
大學生作為穩就業的重要群體,在順利就業之前的職業決策階段值得引起學校、個人、家庭及社會的高度重視。只有通過理性、慎重的職業決策,同時結合個人自身優勢、專業特點、未來職業規劃方向等因素,才能使大學生順利選擇一個適合自身的職業,為個人職業生涯提供一個良好的起點。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因素諸多,其中學校、個人、家庭及社會四個方面的因素時常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著大學生的職業決策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社會大背景之下,穩就業成為首要舉措,而大學生作為穩就業的重要群體,在他們面臨職業決策困難時,除了個體自身的努力,還需學校、家庭及社會的給予支持,通過身心輔導、就業輔導、政策支持等舉措,共同助力大學減輕職業決策壓力,提高擇業能力,最終順利實現就業,這對于個人、學校、家庭及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杜睿.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李西營.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大學.2006.
[3]魏臻.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8.
[4]李娜.家庭功能與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和職業決策困難的關系研究[C]天津師范大學.2008:186
[5]王文健.大學生決策風格、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決策困難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6]謝雅萍,周芳.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5):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