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偉楠 宋新宇 趙娜
摘要: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language-community)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在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增多,聯系日益緊密,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翻譯”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關鍵詞:全球化;譯者;專業素養;技能要求;就業前景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北美洲安克雷奇舉行,在這次會談中美方率先挑起爭端,我國外交部人員楊虎篪隨機應變發表了一段振奮人心的有力回擊,在這“劍拔弩張”的氛圍下,張京以她優秀的專業技能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完成了一段長達20分鐘的翻譯,向世界傳遞者著中國之聲。此次張京的優異表現引發了網友對于“翻譯”這一職業的討論與向往,本篇文章將以全球化為背景,系統分析討論“翻譯”這一行業。
1.翻譯的定義和分類
翻譯是跨語言、文化、社會的交際活動,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換的過程,也是反應不同社會特征的文化的轉換過程。就翻譯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翻譯其實是一種語言活動過程,又是該活動的結果。翻譯也是一門藝術,翻譯美學是翻譯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總而言之,翻譯是一種融理論、技能、藝術于一體的語言實踐活動。
按翻譯手段,可分為口譯,筆譯和機器翻譯三種。按源出語和目的語又可分為語際翻譯、語內翻譯和符際翻譯。
2.外界對該行業的看法
翻譯這個工作一直很受輕視,歸根結底是因為許多人天真地以為,這個工種不需要創意和想法,只是機械勞動。甚至有一些創作者都會誤以為,原作者才是完成主要工作的人,翻譯只是“搬運工”。
這些誤解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在稿費已經這么低廉的情況下,翻譯拿到的稿酬更是低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3.全球化的大背景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一方面,各國之間的聯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時遭遇波折。
4.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
4.1專業技能
大量閱讀,加強實踐,豐富文化。首先,要做好翻譯工作,必須勤于閱讀!各種類型的書籍、報刊、新聞都要讀,全面地掌握知識。
細致工作。細心地翻譯,反復地檢查自己翻譯的材料。成活的排版要整齊,讓客戶能夠一目了然,直觀了解。與時俱進,要想做為專業翻譯,掌握至少一種常用的翻譯軟件,因為很多說明性的文章中,甚至文學作品中,有一些不斷重復、反復出現的詞匯或短語,要保證前后一致,比如computer,前文翻譯成電腦,后文翻譯成計算機,就很不理想。
團隊合作。孤掌難鳴,任何企業或公司都離不開團隊配合。真正的付費翻譯工作其實分為兩個部分:翻譯和校對。這個不能是同一個人來進行的,因為同一個人可能詞匯量有限,進入思想誤區,因此至少需要一名甚至多名人員來校對。最簡單有效的方式是相互校對,討論定稿,尤其是有時限的業務,要想做出高質量的翻譯作品,人員配備萬萬不能少!
4.2國情文化
“能夠理解”和“能夠翻譯”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前者只需要頭腦中的意會,后者卻要求你精熟兩門語言,還需要對相應國家、地區的文化風俗歷史沿革有深刻的了解。詩歌的另一個重大的翻譯障礙是韻腳和格律。完整傳達原文意思已經不易,更遑論保留原作的形式美。從小我們耳熟能詳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單純直白翻譯為“Looking up I found the moon bright.我抬頭看到明亮的月亮。”這不免失去古詩原有的意味。我國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翻譯到“Before my bed a pool of night.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Looking up,I found the moon bright.Bowing,in homesickness I am drowned.”床前明月光如水,我沉浸鄉愁中,即月光入水,我的鄉愁也如水。優美的翻譯出來這首詩的意境是對譯者極大的考驗,只有對中國古代文化十分熟悉,才能把難以表達的意境轉換說法表達出來。
4.3語言藝術
翻譯是一項艱苦復雜的雙語或多語活動,它具有科學和藝術的雙重性。基本語言知識都具有相對穩定性,這是一大前提。在翻譯過程中,首先需要正確理解詞意。語言中的比喻、習語等不能歪曲,不能斷章取義,必須準確、忠實的再現原語的內容和形式。換言之,譯文不能違背原來的意思,這是翻譯的科學性。好的譯文形神兼備,粗劣的譯文則平淡無味。這就是翻譯的藝術性。中國人講好的翻譯要“信達雅”,就是準確、通順、美好,這是極其崇高的標準,對于原作來說,也宛如一種新生,一種發揚,一種重現。
5.翻譯專業的就業前景
現今我太經常聽到一種聲音,“中文的書都讀不完,翻譯那么多干什么”。這種看法讓我非常困惑。我以為人的一種崇高之處在于,對智識不竭的追索。2010年的兩會,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記者會上,溫總理引用《離騷》中的詩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來明志,表達為今后三年國務工作奉獻的決心。中國記者無一不感動涕零、激動澎湃,而缺少中國文化底蘊的外國記者卻蒙圈了,你們在激動什么?幸好張璐站出來淡定地吐出精準的譯文:“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n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讓外國記者恍然大悟。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外交往日益密切,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對專業翻譯人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近年來熱播電視劇《翻譯官》等,利用新興媒體平臺宣傳著翻譯這一工作,使更多人開始接觸了解這一專業,不過對于電視劇這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表現形式,我們需要理智接受。總的來說,無論是社會大環境還是當代青年對翻譯專業的“心向往之”,翻譯專業的就業前景還是極好的。
參考文獻:
[1]孫冰童,我國翻譯市場的現狀和分析[J].財富時代,2018(12)
[2]張詩博,“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翻譯人才需求研究[J].當代旅游,2019,(02)
指導教師:趙娜,山東協和學院。